新華社法蘭克福6月27日電 特稿:德國“工業4.0”——路徑日漸明晰 目標任重道遠
新華社記者饒博 沈忠浩
德國總理默克爾日前訪華期間,中德雙方重申加強“中國製造2025”和“工業4.0”的對接合作。默克爾還專程赴瀋陽,參觀中德高端製造産業園。德國“工業4.0”再次成為關注話題。
“工業4.0”是德國政府旨在將資訊通信技術同傳統製造技術進行深度結合以保持製造業世界領先地位的一項發展戰略,將對全球製造業産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一戰略或概念自提出以來,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經過討論和實踐檢驗,實施路徑日漸明晰。儘管“工業4.0”正從概念變為現實,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了解和嘗試使用“工業4.0”技術,然而全面實現“工業4.0”目標依然任重道遠。
“工業4.0”從概念到現實
“工業4.0”概念的提出同德國工業科學研究聯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2006年,德國聯邦教育和科研部發起成立工業科學研究聯盟,旨在推動科學同工業的結合。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資訊顯示,2011年1月,工業科學研究聯盟正式發起動議,將“工業4.0”作為德國政府未來項目。後來,“工業4.0”成為德國政府2020年高科技戰略行動計劃中10大未來項目之一。
在2011年4月的漢諾威工博會上,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主任沃爾夫岡·瓦爾斯特爾在開幕式致辭中談到高收入國家的企業如何面對全球競爭時表示,企業應該準備好迎接由網際網路帶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 4.0”的概念從此開始進入公眾視野並引發持續熱議。
同前三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工業4.0”作為一個概念是先於事實發生的。因此,過去幾年來人們對“工業4.0”的概念議論紛紛,莫衷一是。儘管討論在繼續,德國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卻並沒有停止“工業4.0”産品和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為推進“工業4.0”項目,德國資訊技術、電信和新媒體協會、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和德國電氣電子行業協會于2013年漢諾威工博會上正式成立了德國“工業4.0平臺”,平臺由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加布裏爾、教育和科研部長約翰娜·萬卡以及來自行業、科技界和工會的代表共同領導。
按照“工業4.0平臺”的定義,“工業4.0”代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産品生命週期內全價值鏈的組織和控制的一種新水準。在“工業4.0”條件下,人、物品和系統相互聯接,從而形成有活力的、實時優化、具有自我組織功能、跨企業的價值附加網路。這種網路能夠根據成本和資源消耗等不同的標準進行優化。
“工業4.0”致力於滿足不斷上升的個性化消費需求,涉及産品從概念到訂單,從研發到生産,從産品配送到回收等所有階段。據“工業4.0平臺”介紹,“工業4.0”描述的是工業未來的願景,其潛力體現在高度彈性、高生産率以及資源友好式生産。“工業4.0”技術的運用使得高度個性化産品的低成本生産變成可能。
經過幾年發展,“工業4.0”所涵蓋的內容不斷擴充。從近幾年的漢諾威工博會看來,德國企業在“工業4.0”産品和解決方案的研發方面進展迅速。在2015年之前,在漢諾威工博會上展商對“工業4.0”大都停留在概念探討層面,在2015年的展會上不少大企業展出了示範性的“工業4.0”生産線,而今年的展會上許多中小企業都展出了自己的“工業4.0”産品和解決方案。
德國博世集團互聯工業創新小組負責人斯特凡·阿斯曼強調説,2016年博世集團在漢諾威工博會上展出的全部的“工業4.0”産品都已經投入商用,並非用來做實驗的展示品。
漢諾威工博會展商顧問委員會主席弗裏德黑爾姆·洛指出,今年的漢諾威工博會展出了400多個“工業4.0”的實用案例,這標誌著“工業4.0”已經實現了最後的突破。
“工業4.0”既是進化也是革命
儘管“工業4.0”是近些年才出現的一個新概念,但早在概念開始之前德國企業就開始進行了嘗試。就其本質而言,“工業4.0”是傳統製造技術同資訊通信技術的融合,從而使得生産變得更具彈性、更加智慧,互聯的程度更高、效率更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工業4.0”只是數字化生産的延伸,這也是越來越多業內人士將“工業4.0”視作進化的根本原因。
瑞士ABB集團首席執行官史畢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工業4.0”並非憑空出現,而是在數字化時代快速和持續的進化,而ABB集團幾十年前就開始了數字化。與此同時,史畢福認為,“工業4.0”同之前的三次工業革命不同,前三次革命都發生在工廠內部,而“工業4.0”將給全生産的全價值鏈帶來變革,當物、服務和人都相互聯接之後,全價值鏈上的生産率都將得到真正的提高。
雖然“工業4.0”並非是單一技術突破為特徵,但是“工業4.0”産品的開發,銷售以及其應用後帶來的影響都具備多種革命性特徵。阿斯曼介紹説,在“工業4.0”解決方案的開發過程中,將IT和機械等不同領域的專家集中在一起相互合作是一個挑戰。博世集團的做法是先成立一個多功能小組,在博世集團互聯工業創新小組中有100多名來自各個領域的專家,大家相互協作。一個機械工程師剛開始可能不能很順暢地同一個軟體工程師交流,但雙方就某些具體的項目展開闔作之後,慢慢就能理解對方。
例如,一個機械工程師可能是研磨技術方面的專家,但一個軟體工程師並不懂技術,但他可能會告訴機械工程師説自己懂演算法,可能探測到機器異常的震動等指標,然後通過軟體優化機器的工作狀態。
博世集團是“工業4.0”産品和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同時也是應用者。其應用“工業4.0”技術的工廠已經顯示出令人鼓舞的效果。阿斯曼介紹説,博世能向客戶展示其內部測試的具有説服力的數據,比如説應用了“工業4.0”技術之後,物流方面減少了30%的倉儲,物流工作人員的生産率提高了10%。在博世的一個規模較大的工廠內,應用了“工業4.0”的能源解決方案之後,每年僅電費就能節約100萬歐元,而“工業4.0”方面的投資一年內就能收回。
德國西門子公司首席技術官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工業4.0”技術的應用將給企業帶來三個維度的優勢。首先,“工業4.0”技術的應用將使得生産過程變得更加透明,從而減少浪費,提高效率,結果必然是勞動生産率會得到提高。其次,或許是更重要的一點是,産品的研發週期將大大縮短。對於越來越多的産業而言,研發週期也被稱為“利潤週期”,誰最先將想法變成産品就能最快營利,因此研發週期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另外,“工業4.0”將使得生産的彈性大大增加。過去只有少數人才能消費的個性化定制産品將因為“工業4.0”技術的應用而變得更便宜,從而為更多的人接受。
在未來競爭中,“工業4.0”技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阿斯曼説:“在我們看來,這(工業4.0技術)是未來企業必須擁有的技術,那些不願意認真去研究‘工業4.0’並嘗試使用相關技術的企業未來將面臨很嚴重的危險。”
雷聲大 雨點有點小
雖然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工業4.0”技術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應用方面,德國企業卻顯得“雷聲大”而“雨點小”。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去年10月發佈的意向研究結果表明,德國中小企業在應用“工業4.0”技術方面要落後於大企業。
該研究旨在通過對德國機械工程企業的調查,獲取德國機械工程企業應用“工業4.0”技術的意願和能力情況。針對431家德國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德國工程機械行業普遍認為“工業4.0”是利大於弊的積極事物。90%的企業都認為“工業4.0”有助於其在市場競爭中獲得領先地位,
結果顯示,57.2%的參與調查企業表示他們企業已經有工業4.0項目。其中20%的企業表示正積極努力開發應用“工業4.0”解決方案。另有三分之一的受訪企業表示聽説過,但還沒有採取行動應用“工業4.0”技術。僅有9%的企業表示不太清楚“工業4.0”的概念。在應用“工業4.0”技術的程度方面,12%的機械和工廠工程企業表示他們是“先行者”,另有20%表示他們是“跟隨者”,46.5%的企業表示自己還是“觀察者”。根據該研究得出的結論,人員和資金是德國企業在應用“工業4.0”技術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
未來面臨多重挑戰
截至目前,德國除了博世、西門子以及其他一些大型車企等之外,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在“工業4.0”技術的實際應用中都處於相對落後地位,這與“工業4.0”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
首先,由於企業生産情況各不相同,完整的“工業4.0”解決方案通常都是針對用戶情況量身打造,這就給解決方案或者産品的開發帶來了極大難度。據悉,開發“工業4.0”解決方案需要生産製造方面的專家同IT專家相互配合,對於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這幾乎是他們無法逾越的鴻溝。其次,由於“工業4.0”沒有普遍適用的“標準”産品,其銷售同傳統産品的銷售相比更加複雜。
阿斯曼表示,“工業4.0”的銷售人員必須是對生産過程等都十分熟悉的專家,博世集團必須培訓足夠多的專家,這是一個挑戰。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工業4.0”項目發言人弗蘭克·布呂克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小企業認識到“工業4.0”或將給他們帶來新的商業模式,提高生産率,以有競爭力的價格生産個性化産品以及在類似德國的高收入國家確保工作崗位等好處。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對於一些問題依然存疑,比如由於資訊安全或者標準等因素,在“工業4.0”方面的投資安全問題、經濟回報問題、有資質的僱員數量短缺問題以及法律問題等。
布呂克納認為,“工業4.0”的全面推廣應用在當前並不成熟,因為想要通過購買的方式應用“工業4.0”解決方案幾乎是不可能的。“工業4.0”只能依靠企業自己去開發:首先確定某方面的“工業4.0”技術需求,然後從部門到工廠,再到整個企業,繼而擴展到企業之間,逐步推廣應用,這對企業來説可能需要花好幾年時間。布呂克納表示,“工業4.0”只是一個願景,通往“工業4.0”卻是一個逐步進化的過程,最終實現預計需要10到15年時間。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