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集約用地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
耕地保護區。
工業園區成為我市壯大經濟總量的主要載體。
明天是第26個全國“土地日”,今年的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切實保護耕地。”
廈門轄區面積僅佔全省土地面積的1.4%,土地資源十分匱乏。然而,就是在這片有限的土地上,創造出了全省四分之一的財政收入——“十二五”期間,我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0.6%,單位GDP消耗建設用地卻累計下降35%。數據對比的背後,是廈門優化資源配置、節約集約用地、釋放供給活力,多途徑保障城市建設發展的探索和實踐。繼廈門市火炬高新區、思明區先後獲得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區稱號後,今年6月,湖裏區、海滄區又被評為第三屆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縣(市)。
“節約集約用地,切實保護耕地”,説到底就是要讓寸土寸金的廈門“地盡其用”。既要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促進城市集聚發展,又要科學安排佈局、及時滿足項目合理用地需求,同時注重對耕地的保護。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下,市國土房産局不斷探索節約集約用地和保護耕地的新機制、新模式,促進産業、城市轉型,強有力地推動廈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數字】
●我市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同時,新增建設用地年均下降20%以上
●2015年全市單位GDP消耗建設用地為242畝/億元,相較2010年374畝/億元,同比下降幅度為35%
●2015年新增建設用地為404公頃,相較2010年1227公頃,同比下降幅度為67%
●“十二五”期間,全市建設用地供應6463公頃,有效保障了軟體園、廈門市軌道交通、西氣東輸工程、新建廈門北動車運用所、翔安機場快速路南段、海滄住宅産業園區等國家、省、市重點建設項目及時落地
本版文/本報記者 袁舒琪
通訊員 王夏兒
本版圖 /市國土房産局提供
做好加法
提供有效供給,有力保障重點項目需求
經濟發展離不開土地的支撐。轉型發展中的廈門,建設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我市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同時,新增建設用地年均下降20%以上。地從哪來?
近幾年,我市持續推動市場化配置土地資源,節約集約用地水準進一步提升,新增建設用地呈下降趨勢。據統計,2015全市單位GDP消耗建設用地為242畝/億元,相較2010年374畝/億元,同比下降幅度為35%;2015年新增建設用地為404公頃,相較2010年1227公頃,同比下降幅度為67%。
值得一提的是,依據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我市還在全省率先開展“多規合一”,劃定全市981平方公里生態控制線和640平方公里城市開發邊界,共同構成城市開發實體邊界和剛性約束,優化城市空間形態。通過深化“多規合一”工作成果應用,我市分析不同規劃的差異,涉及土地306平方公里、圖斑12.4萬個,整合併騰出用地指標55平方公里,其中生態控制線內4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將逐步清退,指標調劑用於保障重點項目和民生項目的需求。
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節約集約、優化結構”原則,我市還統籌安排城市發展各類建設用地指標,新城建設、市政基礎設施、高技術産業基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建設項目用地應保盡保。“十二五”期間,全市建設用地供應6463公頃,有效保障了軟體園、廈門市軌道交通、西氣東輸工程、新建廈門北動車運用所、翔安機場快速路南段、海滄住宅産業園區等國家、省、市重點建設項目及時落地。
做好減法
探索更適應項目需求的供地方式,降低土地成本
海滄308工業園區迎來了一批新主人,柯達樂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瑞士斯達利研磨技術(廈門)有限公司、廈門弘信精密技術有限公司都于年初以租賃方式正式入駐。老工業園區煥發新活力,已有12家國內外知名企業採用租賃廠房及公用工程設備的方式,降低運營成本,迅速實現投産,建立國內或亞太生産基地。
如何降低企業發展的土地成本,建立與企業生命週期相匹配的用地供應體系?我市積極引導工業項目通過二級市場使用存量建設用地或租賃、購買工業園區標準廠房,探索工業用地“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的供給方式,實行新增工業用地租讓彈性年期制,一般工業項目用地租讓年期合計不超過20年。多元化的供應模式,大大縮短企業生産籌建的時間,降低了企業運營的成本,有利於企業升級調整和工業園區的産業轉型發展。
此外,根據我市土地資源稀缺的實際情況,市國土房産局主動調整部分用途土地規模指標,減少粗放利用狀態。如制定《關於廈門市高校建設用地標準的意見》,規定高校建設容積率必須達到0.65以上,下調生均教學行政用地標準,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指標。根據廈門市存量用地稀缺,學位緊張的局面,下調幼兒園、中小學生均用地指標,提高學校用地容積率,以增加更多的教學用房,緩解學位緊張壓力。
做好乘法
優化産業結構,促進集約高效用地
觀音山國際商務營運中心是海峽西岸首個國際商務營運中心,也是廈門總部經濟節地模式的代表。目前片區合計引進有1100多家企業,納稅累計超70 億元,全部建成後預計每年將創造GDP500億元以上,稅收將達40億元以上,將極大地促進周邊區域經濟總量的壯大,為企業走向國際提供良好平臺,有力提升城市發展國際化水準。
放眼我市,觀音山國際商務營運中心只是實現合理佈局、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集聚産生效益,科學佈局産業、完善産業供地政策,才能促進土地集約高效利用,推進産城融合。近年來,我市以高標準和可持續發展的嚴要求,放棄低端化、同質化,積極引進電子商務、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興産業,著力發展低污染、高效益的高端和特色項目。同時,大力發展總部經濟,不斷提升發展品質與效益。在産業園區方面,我市還實施“工業入園,統一管理”策略,編制廈門市工業用地佈局規劃,明確各專業園區的産業定位,通過集中投入、增加強度建設,以提升工業園區投入産出。目前,全市已建成7個國家級開發區和2個省級開發區,從西向東形成了臨港産業、生物醫藥、機械製造、軟體資訊、輕工食品、新興産業、航空産業的用地新格局。
為了更好地優化産業結構、推動轉型升級,我市還重視提高供地門檻,變“引資”為“選資”,各區政府和開發區不僅從嚴設置工業項目的準入條件,除産業類型、投資強度、容積率等常規指標外,還根據招商對象的具體情況,綁定高新技術、專利、從業資質等條件,將註冊資本、稅收、轉讓條件、履約保證金、建設時限等納入合同條款。
做好除法
加快低效用地退出,激活土地“生命力”
土地政策緊縮並不影響發展進度和經濟體量,反而實現了助推升級、倒逼轉型。節地模式下,鼓勵企業加快技改、增資擴股、重組兼併、就地轉型,通過資本、技術等生産要素的投入,能有效提高産出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率。
工業(倉儲)用地的更新改造,也猶如“老樹開花”,能重新激活土地的生命力。湖裏老工業區是特區發祥地,隨著城市轉型和美麗廈門戰略實施,被賦予新的價值——國家級閩臺(廈門)文化産業試驗園核心區,其中聯發華美空間文創園將構築廈門首個時尚傳播LOFT群落,老廠房“微改造”變身為創新創業基地,打造集時尚傳播、生活體驗、創意辦公、展覽發佈、公共休閒為一體的文創園區。
市國土房産局針對不同類型工業用地採用差異化改造措施,在符合城市規劃、環保要求的前提下,鼓勵工業(倉儲)國有建設用地可改造為符合規劃要求的第三産業項目,鼓勵改造為總部經濟、軟體和資訊服務業、電子商務、研發中心、産業孵化器等現代服務業,達到産業的“更新換代”。
此外,為防止供而未用、閒置低效利用土地等現象,市國土房産局還加強建設用地批後監管,先後出臺《建設用地批後監管工作規定》和《廈門市出讓用地履約保證金實施辦法》等規定,開展建設項目竣工土地復核驗收和批而未用土地專項清理、閒置土地整改、土地出讓合同履約後評估等工作,建立土地批後監管和違法違規行為查處聯動工作機制,多措並舉,促進土地批後規範管理。
【相關】
管控激勵並舉
切實保護耕地
我市耕地資源十分有限,耕地面積為29萬畝,每人平均耕地0.15畝,不及全省平均水準的1/6。為了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近幾年廈門市結合實際,主動作為,積極探索,管控和激勵並舉,在創新耕地保護機制方面採取了一些有益嘗試。
劃定14.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
構建生態屏障
總用地面積達1.6平方公里的雙溪片區蔬菜基地,位於同安城區邊緣,緊鄰國道,雙溪並匯,集中連片,地勢平坦。這塊“好地”,一度被規劃為“城市建設用地”。在多規合一的作用力下,這片土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得以保護。
永久基本農田即對基本農田實行永久性保護,無論什麼情況下都不能改變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他用。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是最嚴格的一種土地管控模式,更是推進優化城市發展格局、構建生態屏障、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舉措。
秉承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相結合的理念,我市優先將《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確定的“九大流域、十大山海通廊”等城市周邊、交通沿線、生態廊道、重要河流水系兩側的優質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了14.3萬畝大約100平方公里的永久基本農田,在城市間構建起一道道生態屏障。
“嚴格劃定、特殊保護基本農田,可以強化城市發展邊界約束,引導城市串聯式、組團式發展。”市國土房産局相關負責人説,更重要的是,永久基本農田搭建起的生態平衡,還能把城市融入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留給市民。
建立激勵機制
充分調動耕地保護積極性
為進一步調動耕地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市還積極探索耕地有償保護制度和鼓勵農戶自行開展土地整理。
我市在全省最早推行基本農田管護費制度。《廈門市基本農田管護費使用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基本農田管護費標準為200元/年·畝,管護費發放對象為承擔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的農戶或單位,資金來源為上級下撥的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五年來,我市已發放基本農田管護費約1.52億元。
發放基本農田管護費,增強了保護耕地的內在動力。近幾年,我市各類涉農補貼每年每畝耕地合計不足100元,而發放基本農田管護費每年每畝200元,農民純收入每戶每年平均增加了100元—400元不等。實施保護耕地的經濟激勵制度,較好調動了基層群眾保護基本農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此外,我市還出臺《廈門市設施農用地管理實施細則》,在大力支援設施農業用地發展的同時,鼓勵農戶自行實施土地整理。對從事蔬菜、花卉、中藥材等農作物種植和種子種苗生産等的經營者,申請自行對設施農用地進行土地整理,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産條件,通過國土、農業、財政等部門組織驗收後,按照工程實際投資的80%給予補助,資金可從上級返還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中列支。
強化保護意識
逐級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
每年市、區、鎮(街)層層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將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工作考核結果作為政府工作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十二五”期間,市政府與區政府簽訂耕地保護責任書20份,相關區政府與各鎮政府(街道辦)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105份,區政府與鎮(街道辦)及農(林)場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共120份。
組織專家鑒定
確保耕地破壞鑒定結果準確
對於耕地破壞的違法行為,我市也下大力度監管。
我市已初步建立廈門市農用地破壞鑒定專家庫,該專家庫由11名中高級專業技術成員組成,主要有農作物栽培、經濟作物種植、植物保護、土壤肥力、水産養殖等專業。截至目前,專家庫已組織鑒定50余起破壞耕地的違法行為案件。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專家遵守依法獨立、客觀、公正、公平的原則,開展非法佔用、壓覆或破壞、毀損農用地的範圍、程度的鑒定工作,為公安機關追究違法佔用土地造成耕地毀壞行為的刑事責任提供依據。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