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寒亭街道葉家莊子村農民于慶濤的生活有了明顯變化:5.7畝土地租給了山東綠達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每年每畝有1000斤小麥的租金收入;他和老伴到公司打工,每人每天有80元工資收入;村集體資産進行了股份制改革,2015年每人分紅3000多元。
現在,于慶濤手裏有了幾個“本本”: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房屋産權證和集體資産股權證。他也開始享受到這些“本本”帶給他的“新活法”: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工資性收入和財産性收入大幅增加,並成為了主要收入來源。
這些改變發生的背後,是山東近年來穩步推進的農村改革。現在,改革風雷正激蕩在齊魯鄉村的每一個角落。
省委副秘書長、農工辦主任時培偉進行了高度概括:“山東農村改革是以農村各類産權確權頒證為切入點,以明晰農村産權關係為核心,以落實産權權能為重點,目標是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明確“應確盡確”,穩步推進各類産權確權頒證
在郯城縣李莊鎮青山村,村黨支部書記胡宗明告訴記者:2011年12月,村裏搞了水域灘塗養殖使用權頒證;2012年12月,推進了集體土地所有權頒證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頒證;2013年9月,開始搞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宅基地使用權頒證和住房所有權頒證;現在,正在做農田水利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頒證。
時培偉説:“山東新一輪農村改革是以産權制度改革為重點,第一步就是開展農村各類産權確權登記頒證,力爭到2018年底前做到應確盡確、全部頒證。”
山東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從2013年開展試點,2014年全面推開,到2015年底,有73325個村莊(社區)完成了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佔村社總數的95.7%;涉及土地8981萬畝,佔農戶承包耕地的97.4%,佔集體所有耕地的80.2%。
據省農業廳廳長王金寶介紹,為確保給農民頒一個“鐵證”,山東制定了嚴格的工作流程,明確了“四項重點”。一是做好權屬調查。收集、核對二輪延包原始材料、農戶家庭承包狀況、土地變動等情況,查清承包地權屬、四至等基礎資訊。二是開展勘界測繪。通過公開招標,確定有資質的專業隊伍,以符合精度要求的國土“二調圖”為底圖,採用“圖解+實測”方法,將承包地塊面積、位置調繪成圖。三是堅持“三榜公示”。第一榜公示土地調查結果,第二榜公示實測土地面積,第三榜公示最後形成的地籍圖。四是做好資訊管理。縣級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簿,建立包括影像、圖表和文字等資料的管理資訊系統,對承包合同、流轉合同、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簿實行動態管理。
目前山東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水域灘塗使用權發證率均已超過90%;農民住房所有權發證率已接近一半。
倡導“股份合作”,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
“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農村集體資産確權到戶,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時培偉説,“當前,山東許多農村存在集體産權歸屬不清、權責不明、流轉不暢、保護不嚴等問題。迫切需要推進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産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等權益。”
據介紹,山東各地對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的探索改革開放以來就有,主要方式是推行股份合作制。到2015年底,共有1.01萬個村通過組建社區股份合作社、集體資産股份公司等形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任務,佔全省村莊總數的14.3%。棗莊市、東平縣、昌樂縣和青島市黃島區被列為全國改革試點單位。
昌樂縣經管局局長黃軍清説:“昌樂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已基本結束。試點過程中,産權範圍、集體組織成員資格認定和股權設置等問題,是推進的焦點和難點。”
記者採訪發現,為了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山東各地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在産權範圍上,主要採用了分類推進的做法:對承包地、林權、水域灘塗養殖使用權等資源性資産,按照法律規定承包到戶,搞好確權頒證;對集體企業資産、集體建設用地及地上設施等經營性資産,進行股份制改革;對生産服務性資産,如農村中小型水利工程設施等,明晰産權歸屬,轉為集體股權,或量化為收益農戶的股份;對其他公益性資産也確權登記,探索集體統一運營管理的有效機制,為社員提供公益性服務。
最受關注的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問題,山東各地對原住村民、在讀大中專學生、義務兵、初級士官等資格認定,普遍沒有爭議;對2006年取消農業稅及農民負擔之前落戶的非本村村民,大都規定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權益;對新增人口,以改革基準日作為認定標準。此外,對出嫁女、喪偶和離婚的媳婦以及其他外來人口等資格認定上,各地做法不一。對此,山東要求各地充分尊重民意,依靠“村民議決”等方式來解決。
強化“落實權能”,賦予農村産權抵押、擔保等權利
早在2013年1月,沂南縣辛集鎮李家屯村農民李學江,就用自己新領到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在農信社辦理了抵押貸款,金額8萬元。
家庭小規模經營缺資金,一般5萬到10萬元就夠用了。但對現在正在蓬勃發展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而言,他們發展規模經營,僅靠小額貸款難以“解渴”。
2014年6月27日,平度市蓼蘭鎮春香秋實家庭農場主李春香從濰坊銀行貸到了100萬元。這筆貸款,李春香採用了青島市人民政府印製、平度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經營權證》作為抵押物。“這張證書,強調的是‘經營權’,就是政府為我流轉經營的2000多畝地開的證明,加上經管部門提供的預期收益測算,銀行才貸款給我的。”李春香説。
推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重點是明晰産權歸屬,實現農民的財産權益,包括財産權及其擔保、抵押和收益權等。
現在,山東省級和多數市、縣都協調金融機構出臺了推進農村産權抵押貸款的文件,109個縣(市、區)開展農村産權抵押貸款試點。其中,農村土地經營權、林權、水域灘塗養殖使用權抵押貸款全面推開,集體建設用地、大型農機設備、漁船、蔬菜大棚、小型水利設施等産權抵押貸款陸續展開。到2015年底,全省農村各類産權累計抵押貸款已達500億元。
省委農工辦副主任楊炳平説:“針對農村産權抵質押率普遍較低、貸款成本高、流轉交易及處置變現難的問題,山東鼓勵各地建立運作風險基金,成立涉農擔保機構,探索建立農村金融風險分散機制,做到農業經營風險由農戶、涉農企業、金融機構、保險及再保險機構、政府等多方面共同分擔。”
依託“流轉交易”,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走進位於膠州市的農村産權交易中心大廳,記者看到,交易諮詢、申請受理、資格審查、資産評估、抵押登記等窗口前都有農民在辦理業務。青島成嗣蔬菜專業合作社社長杜高古已在這裡辦了兩次業務,他説:“以前合作社擴大種植基地,要到四里八鄉去打聽,不少費勁。現在只要在這裡登記需求資訊,有合適的就能得到推薦,交易和簽約很規範。”
農村産權頒證之後是流轉交易,這就迫切需要專業成熟的平臺作為支撐。因此,設立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成為了深化農村産權改革的迫切一環。
山東于2015年5月出臺了《關於引導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重點在縣域建立農村綜合産權流轉交易市場,明確“法律沒有限制的農村産權均可進入市場進行流轉交易”;強調完善市場服務功能,除提供發佈資訊、組織交易、出具交易證書等基本服務外,還提供資産評估、抵押融資等配套服務,並引入銀行、保險、擔保公司等,形成集各項功能為一體的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到2015年底,山東已有92個縣(市、區)建立農村綜合産權流轉交易市場。
在確權頒證和落實農村産權抵押、擔保等權利的基礎上,依託農村産權交易市場,山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迅速壯大。省農業廳副巡視員褚瑞雲介紹,通過依法有序流轉土地經營權,山東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種植類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迅速,目前全省土地流轉面積達2471.8萬畝,佔家庭承包經營面積的26.3%。同時,鼓勵農民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經營,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約5000家。
農民“有證在手”,可以放心外出打工、進城,除了可以將土地流轉、入股之外,還可以“託管”給各類服務主體。在山東,在供銷、交通、郵政、糧油、煙草、農機等系統的引領下,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隊伍迅速壯大,已有20多萬家專業化服務組織在“替農民種地”,開展託管服務的面積近2400萬畝,已經相當於全省土地流轉的面積。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