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肖克劉久鋒
近年來,貴州省安順市在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探索土地經營權確權、賦權、易權“三權”改革,讓農村土地等資源集約化,形成適度規模專業化、標準化的産業經營模式,有效盤活農村資源資産資金,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産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村改革發展新路。
確權到戶農民吃下“定心丸”
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如何進一步明晰集體産權制度,放活農村經濟發展業態,增加農民收入,這是當前農村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現在土地出租有租金、徵用有補償,地劃得越清楚,大家的權利就越有保障、利益就越能分清、糾紛也會更少。”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金土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孟性學的一席話代表了不少農民的心聲。
在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過程中,安順市各地農村以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為先導,開展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農民房屋所有權、集體林權、小型水利工程産權等“七權”確權,讓農民吃下“定心丸”,確定其價值,賦予權利證書,在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讓農村各類産權進入市場進行交易,使其在流動中增值。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動“三權”,促使“三變”,農村的資源變成了資産、資金變成了股金、農民變成了股東,從而激活農村沉睡資本。
“確權頒證明確了土地承包經營的歸屬,實現了土地承包關係的長久穩定和農戶權益保障,也為土地流轉、規模經營解決了後顧之憂。”普定縣農業局局長皮定華説。
目前,安順市共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面積24.76萬畝;集體林地勘界面積525.8萬畝,確權率95.2%;小型水利工程確權登記14397宗,發證率99.5%;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3987宗,面積1336.17萬畝,發證率100%;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143027宗,面積2.5萬畝,發證率89.41%;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3458宗,發證率90.57%。
對農村集體資産確權,賦予農民永久性的股權和今後入股經營分紅的權利,滿足了農民參與資産增收收益分配的要求,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同時,也促進了各項要素資源合理流動,加快整個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
賦權於民讓農民享受更多財産權益
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2014年7月,普定縣向普定思源農業生態園頒發了貴州省第一本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目前,普定縣先後為向德勝茶葉專業合作社、羅偉家庭農場、裕隆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綠盛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等規模農業經營主體頒發57本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銀行累積發放貸款4450萬元,有效解決了農業産業發展資金困難的問題。
走進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青山蒼翠、綠樹蔥蘢。在山水之間,200棟斜屋面、紅屋頂、黃粉墻的嶄新民居,還有新刷的油路,把山村映照得格外漂亮。金土地合作社經營的幾百畝菜園和精品果園裏果菜長勢喜人。
誰也不曾想到,兩年前的塘約村還是一個二類貧困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如今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高到2015年的7859元,村集體經濟從兩年前的3.8萬元躍升至2015年的75.6萬元,過去名不見經傳的“窮山寨”如今變成了和諧富裕的“小康村”。
村黨支部書記左文學告訴記者,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村裏探索新的經營管理模式,通過農村土地、林地、房屋等産權確權登記,分清集體和個人財産。土地合股經營,引導村民戶戶入社、成為真正的股東。村裏實行資金統一管理、土地統一規劃、農産品統一種植銷售、美麗鄉村統一建設、全村紅白喜事統一操辦、村務財務統一核算。
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除了土地有租金收益外,另外還有打工收入,入股土地折合資金股,可再分利潤紅利。土地合股經營有賺不虧,村民個個滿心歡喜。
集體經濟領域的拓權賦能同樣如火如荼。各地在落實社員集體資産股權的同時,賦予股權的繼承、社內流轉等權能,安順不少地方探索建立了股權抵押制度,一些改革先行的村,積極採取增資配股、項目公司化經營、整體公司化改造等形式,不斷深化産權制度改革,提升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經濟實力。
股份制改革有效解決了“人人所有、人人沒有”的産權虛置問題和“既要分配、又要擴大再生産”的問題,實現了社員對集體資産産權享有的長久化、定量化、物權化,賦予和保障了農民穩定可靠的財産所有權。
易權于市放活經營權
普定縣城關鎮朱關村村民楊通海通過流轉的400畝土地,大規模發展葡萄種植。更讓他高興的是,當地政府發給他的土地流轉經營權證,成了他融資的砝碼。
“這本土地流轉經營權證幫了大忙,抵押給銀行後,銀行立馬批給我200萬元貸款。”有了資金,楊通海種植葡萄更有信心。
為了盤活資源,普定縣在縣不動産登記管理局專門建立農村産權交易平臺,建立一套集合同鑒證、確權頒證、價值評估、抵押貸款為一體的工作流程,鼓勵包括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在內的各類農村産權進入市場交易。
普定的經驗只是安順市在放活經營權改革中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安順市以縣為重點,建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和交易平臺,縣鄉兩級設農村産權流轉服務中心,村設服務站,組建了農村土地仲裁機構,積極開展農村産權流轉資訊、合同指導、價格協調、糾紛調解等服務,引導農村産權依法、有償、自願和規範交易。目前,全市6個縣(區)均建立了農村産權交易平臺,實現交易120筆,交易金額9230萬元,進一步激活了村級集體資産。
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引導農村集體所有的資源性資産和可經營性資産投入到公司或合作社,轉變為村集體和村民持有股金。安順市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技術、資金等入股企業、合作社或其他經濟組織,按股份獲得收益;將財政定向投入的發展類資金轉變為村集體和村民持有的資本金,以入股形式投入到經營主體,有力推動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今年初,紫雲縣松山鎮新民村把財政下撥的100萬元扶持發展資金折資入股到天然鹿業有限公司,採取“政府扶持、企業帶動、折資入股、坐享分紅”模式,每年扶持20戶貧困戶,農戶按股分紅,三年一輪換,滾動扶持貧困戶,預計今年底每人平均將得到8000元的分紅。
安順還建立了權益保障機制,把保護農民産權利益列為重大事項進行督查,確保土地流轉的合法性,維護好農民群眾的切實利益。加強對工商企業租賃農民承包地的監管和風險防範,建立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保障金制度。同時,引導農民、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承接經營主體依法訂立合同或協議,形成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經營股份聯合體。
繁榮呈現村穩民富業強
經營土地活了、農民也活了,城裏下鄉休閒多了。
普定縣隴財村村民盧興秋,原本在外打工。沙灣農業大觀園建設時,他所在村子在美麗鄉村創建中變漂亮了,水泥通到了家門口,越來越多的人來村裏過週末,於是,他用自己的房屋開起農家樂,每個月純賺1萬元以上。他説,客人太多,現在的房子太小,打算再修一棟房子,一樓做餐館,二三樓開鄉村旅館。
通過開展“三權”促“三變”的改革,改變了農村“386199部隊”種地的狀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積極性提高,從而推動了農村生産方式由分散式向集中規模化生産方式轉變,真正讓農民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發展,讓土地更加集中、生産更加集約,效益更加凸顯。
安順市委書記周建琨介紹,安順把農村沉睡的資源資産充分盤活起來、流動起來,發揮了財産性價值屬性和資本屬性,全市共有3.15萬畝集體土地、5.61萬畝集體林地、300余處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權入股到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通過股權收益,2015年新增村集體經濟收入20322萬元,村集體經濟積累50萬元以上的村135個。2015年初,全市有518個“空殼村”,佔全市村總數的51.4%,到今年5月佔比下降到20.5%,預計今年將全部消除。
農民腰包鼓起來。農民從原來的小生産經營者轉變為大産業大企業的股東,從原來的僅獲得土地租金、務工收入轉變到土地租金、務工收入、股份分紅兼得的效果,在農村的經營性收入和財産性收入上實現了大的突破,收入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安順8.9萬農民變成了股東,入股農民每人平均增收1260元。全市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5810元增長到2015年的7402元。全市農村扶貧對象從2011年的74.65萬人減少到2015年的34.4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0.8%下降到13.9%,先後有2個縣、40個貧困鄉鎮實現“減貧摘帽”。
農村産業強起來。土地的流轉促進了農業集約化經營,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安順建成省級農業示範園區28個,鄉鎮農業園區實現全覆蓋,特色農業産業帶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全市蔬菜、茶葉、水果、烤煙、中藥材、生態畜牧等特色優勢産業不斷壯大,糧經比由2010年的52:48調整為2015年的30:70,畜牧業增加值佔第一産業比重連續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達到30.5%。農業産業化經營水準大幅提高,培育了2個國家級、43個省級、193個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及183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國家級林業專業合作示範社。
美麗鄉村建起來。安順把做強農業、增加農民收入與建設美麗鄉村結合起來,抓住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的有利契機,推廣“1+N”鎮村聯動城鎮化發展模式,涌現出小河灣等一批特色新村,滑石哨、桃子、浪塘榮獲“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稱號,“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工作覆蓋全市80%行政村,鄉村正逐步成為城市人想去的地方、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地方。隨著一批“美麗鄉村”的成功創建,鄉村旅遊呈現出“井噴”式發展態勢,今年以來,共計接待人數1195.03萬人次、同比增長55.23%,實現旅遊收入113.63億元、同比增長56.94%。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