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通過精準識別,確定了200個省定貧困村、300個市級經濟薄弱村、3.5萬貧困戶、6.5萬貧困人口;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1.5萬戶、2.7萬人,約佔42%。
根據這一狀況,青島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於紮實開展農村精準扶貧的實施意見》,確定把精準脫貧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提前完成精準扶貧脫貧任務。在“時間上率先、標準上率先、品質上率先,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絕不讓一個群眾掉隊”;2016年實現市定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一次脫貧,2018年實現經濟薄弱鎮、村和貧困村全部摘帽,實現人人有保障、戶戶有改善、村村有發展、鎮鎮有跨越;對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實行政府“兜底”,納入農村低保;對貧困村和擁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實施特色産業扶貧,實現村集體和農民“雙增收”。
山東省青島市副市長黃龍華
實施特色産業精準扶貧,推行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結合貧困地區資源、産業、區位與貧困人口現狀,找準特色産業發展突破口;構建“市級統籌、區市負責、鎮村落實、扶持到戶”的扶貧格局,形成推動精準扶貧的整體合力;落實扶貧主體責任,簽訂扶貧責任狀,確保特色産業精準扶貧落到實處;發揮政府、部門、企業的幫扶作用,通過加大財政投入、部門幫扶、貼息貸款等方式,支援貧困戶跨入特色産業發展門檻;堅持幹部幫包到戶到人、跟蹤服務,幫助解決發展困難。
一、選準特色産業扶貧路子,確保貧困人口能發展
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扶持貧困村和貧困戶發展特色産業,實現長遠發展。
(一)發展特色種植業。發揮資源優勢,在山區規劃發展了100萬畝優質果品基地,沿大沽河流域規劃建設了80萬畝高效設施農業功能區,在濱海規劃發展了10萬畝茶葉。加快發展“小鎮經濟”,擴大特色種植業規模,現已發展玫瑰小鎮、葡萄小鎮、西瓜小鎮、茶葉小鎮、藍莓小鎮等20多個特色小鎮,帶動了一批特色種植專業村。平度市雲山鎮趙家莊村為省定貧困村,實施櫻桃産業扶貧,建設了精準扶貧産業園,發展櫻桃500畝,成了當地農民的“搖錢樹”,形成了櫻桃致富之路。即墨市通過光伏扶貧,對27個省定貧困村每村投資120萬元,在村內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實施並網發電,可以連續25年每年帶動村集體增收15萬元左右,保證了貧困村長期發展。
(二)發展特色養殖業。推廣林禽結合、林牧結合等特色養殖模式,利用林地飼養肉雞、蛋雞、蛋鴨等,存欄達25萬隻;利用林地養豬、養羊等,存欄達2萬餘頭(只);利用林地發展養貂、狐狸等,養殖達3萬隻;養殖蜜蜂9400群,年産蜂蜜産品300余噸。萊西市日莊鎮前山珍村有3戶無勞動能力貧困戶,村集體為每戶投入8000元,購買了8隻母羊,入股養羊大戶,由養羊大戶負責養殖,年底為貧困戶分紅,每只羊年收益500元左右,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形成了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發展特色産業的新模式。
(三)發展觀光旅遊農業。把精準扶貧與拓展農業功能相結合,推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舍變旅舍,推動貧困戶貧困村的轉型發展。目前已發展北宅櫻桃節、紅島蛤蜊節、沽河旅遊節等鄉村節慶活動80余個;形成了大澤山葡萄小鎮一日遊等26條鄉村旅遊線路,帶動了120個村莊發展觀光農業。2015年鄉村旅遊人數達2831萬,旅遊收入達142億元。城陽區山色峪村為省定貧困村,也是櫻桃之鄉,種植櫻桃3000多畝,形成了“春賞櫻花、夏摘櫻桃”品牌,年接待遊客40萬人,銷售櫻桃30萬公斤,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創出了一條貧困山區櫻桃致富的路子。
(四)發展特色加工業。青島産業的區域特色很鮮明,像即墨的服裝産業、萊西的農産品加工、平度的汽車零配件、膠州的外向型加工、黃島的臨港製造業等,産值都在100億元以上,是特色産業扶貧的重要資源。黃島區隱珠鎮,以泰發集團、華天車輛等企業為龍頭,打造手推車産業集群,全鎮發展手推車生産及配套企業300多家,有一半以上的村莊為企業提供零部件加工,3.5萬農民實現了就近就業。膠州市于家村的幹紅辣椒貿易,約90%的辣椒來自內蒙古、新疆、甘肅、陜西、遼寧等省,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辣椒集散地,線上線下相結合,家家戶戶從事辣椒貿易,每天辣椒交易量達1萬噸以上,加工産品主要銷往韓、日、德、美等國家,帶動了4個貧困村、30多個貧困戶發展辣椒分揀、包裝等。
二、創新特色産業扶貧方式,確保貧困人口能脫貧
發展特色産業扶貧要創新扶貧方式,培育和依託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讓貧困人口融入新型農業生産體系和經營體系,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新型主體與貧困村戶的雙贏發展。
(一)依託農民合作社扶貧。目前青島農民合作社達8100多家,涉及種植、畜牧、水産、鄉村旅遊等行業,已有76個貧困村、1340戶貧困戶納入合作社帶動扶貧。黃島區大維瑯琊雞合作社,養殖當地瑯琊雞,連結了60多個貧困農戶,年出欄雞30萬隻,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帶動了周邊貧困村戶利用林下資源養殖生態土雞。膠州市洋河鎮,實施了九頂蓮花山鄉村旅遊扶貧項目,通過“支部+聯合社+農戶”形式,成立了旅遊合作社,以強村山相家村為主導,聯合4個貧困村,農民以土地入股,發展水果採摘、水上樂園、摩托車越野訓練等項目,現已完成投資1億元。
(二)依託種養大戶扶貧。農村種養大戶多是村幹部、黨員和能人,發展種養經驗豐富,産品有銷路。青島發動基層黨員幹部帶動貧困戶發展,遴選了一批種養大戶,推廣“大戶+小戶”模式,結成300多個貧困戶幫扶對子。平度市蓼蘭鎮任家廟村為省定貧困村,村支部書記任明君為養殖大戶,年出欄生豬3000多頭,與貧困戶簽訂協議,為貧困戶提供幼豬、飼料和技術,目前貧困戶每家養殖生豬40頭,今年每頭利潤可達500元,戶均增收2萬元。
(三)依託農業龍頭企業扶貧。青島有農業企業2700多家,其中國家和省級農業龍頭企業89家,每16平方公里就有一家規模以上加工企業,形成了蔬菜、果品、花生、生豬、肉兔、粉條、海産品等産業鏈;加快發展“網際網路+現代農業”,電商企業達1000多家,年銷售額達50億元。推廣了“企業+貧困戶”模式,以王臺紡機、隱珠手推車、平度小家電等行業,帶動貧困鎮村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産業體系。青島漢森食用菌公司,與黃島區大村鎮黃嶺村省定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投入20余萬元,建設了食用菌産業園,建設食用菌大棚40個,年戶均增收2萬元。
三、加大政策支援力度,確保貧困人口能致富
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精準到戶、扶貧到人”思路,加大政策支援,合力推進精準脫貧,確保全面建成較高水準的小康社會。
(一)提高扶貧標準,拓展精準扶貧範圍。將市級貧困人口識別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600元,分別高於國定省定貧困標準68%和38%。將經濟薄弱村以及承擔生態公益林保護、水源地保護、糧食主産等功能的經濟薄弱鎮納入識別範圍。深入開展貧困調查,摸清了貧困村戶的經濟基礎、産業狀況、勞動力資源等“八個”底子,全部上圖入庫。按照“一鎮一規、一村一策、一戶一案”要求,編制精準方案,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形成可持續跟蹤的精準脫貧計劃。
(二)加大財政投入,拓寬脫貧增收路子。拿出“真金白銀”,扶真貧,真扶貧。2014年將扶貧資金由每年3000萬元提高到1.3億元,從今年開始市級財政每年扶貧專項資金將達4億元。建立了糧食生産和生態補償機制,市財政對經濟薄弱鎮每年扶持200萬元,重點用於鎮駐地基礎設施建設;對每個貧困村每年給予40萬元,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特色産業;對貧困戶通過産業帶動、部門和企業幫扶等發展特色産業。
(三)調動社會力量,形成精準扶貧合力。建立“市級領導+部門+企業”幫鎮聯村機制,落實部門對口幫扶責任,選派了500名優秀幹部擔任“第一書記”,開展駐村幫扶,實現了貧困村和薄弱村全覆蓋。實施了強區結對幫扶,組織市內“四個”強區對口幫扶10個薄弱鎮,每鎮每年幫扶200萬元資金。組織領導幹部、人大代表與4600名貧困學生進行了結對幫扶,組織237家企業與貧困村結成對子。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