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介機構是否能勤勉盡責、秉持執業獨立性,是否能切實發揮好鑒證、把關作用,是確保資本市場資訊披露品質的重要一環
會計師事務所是資本市場會計資訊品質的“把門人”,在保障投資者權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隨著再融資與並購重組業務量逐漸增長,資産評估也在其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迅速發展,對作為市場“把門人”的審計機構、評估機構等仲介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仲介機構是否能勤勉盡責、秉持執業獨立性,是否能切實發揮好鑒證、把關作用,是確保資本市場資訊披露品質的重要一環。
檢查力度加強效率大幅提高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為推動和落實監管轉型,強化對審計、評估機構的監管,提升資本市場會計資訊品質,證監會組織各派出機構開展了2015年審計、評估機構監督檢查,相關工作已于前期結束。
據悉,本次檢查延續了過去兩年的大範圍和強力度,旨在督促審計、評估機構加強內部治理,健全品質控制體系,規範執業行為,提高執業品質。
據了解,2015年,證監會系統共對32家審計機構、23家評估機構進行了全面或專項檢查,累計抽查285個審計或評估執業項目。其中,對7家審計機構、3家評估機構進行了全面檢查,抽查執業項目107個;對178個審計或評估執業項目進行了專項檢查。
“全面檢查是對審計、評估機構的內部治理、品質控制體系、獨立性和具體項目執業品質開展的全方位檢查;專項檢查以問題和風險為導向,對審計、評估機構具體項目執業品質開展的全流程或重點環節檢查。”相關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
至於檢查關注的重點,《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的情況是日常監管反映集中、投資者關注度較高、對資本市場會計資訊影響較大的審計、評估機構及其執業項目,包括客戶經營業績大幅波動的、客戶有經營業績要求的、涉及複雜會計問題的審計項目和評估增值幅度較大、前後評估結果差異較大的評估項目。
“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從源頭上消滅存在的一些問題,督促仲介機構扮演好‘把門人’的角色,同時,督促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等做得更加規範。”上述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
他同時透露,像這樣的檢查屬於常規檢查,並非所謂的“一陣風式”的檢查或者説是要掀起“檢查風暴”,並且,這樣的檢查以後將會呈現出常態化。
業內人士表示,就當前資本市場而言,在“放鬆管制、加強監管”的市場化改革背景下,以資訊披露為中心的監管理念貫穿始終。在對市場經營主體放鬆管制的同時,加強對仲介機構特別是審計評估機構的監管尤為重要。
同時,發達資本市場經驗表明,加強對包括審計評估機構在內的仲介機構的監管,是提高上市公司資訊品質的有效手段,同時,也將對上市公司等市場主體的監管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當然,市場化改革下的“放權”並不意味著一放了之。市場人士表示,在放鬆對市場經營主體行政管制的同時,必須要做好相應的監管安排,以保證上市公司資訊品質,維護市場健康有序運作。審計機構從事的證券期貨相關業務來自於證券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要求,其執業品質直接服務於公眾利益,對於保證資本市場會計資訊品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證監會正從主體監管向功能監管轉型。就功能監管來説,其核心是根據業務的性質來劃分監管對象,能夠實現跨産品、跨機構、跨市場的監管協調。《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現在的檢查已經不再單純對某一個交易事項進行檢查,而是對從業務承接到項目完成整個執業流程的檢查,同時根據檢查的具體需要,適當延伸檢查上市公司、證券公司等會計師事務所和資産評估機構的服務對象,檢查力度大大加強,效率大幅提高。
執業品質總體改善
問題仍存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在2015年審計、評估機構監督檢查中發現,審計、評估機構在內部治理和項目執業品質等方面總體上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具體看,審計項目執業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風險評估流於形式,未根據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識別重大錯報風險,對舞弊風險重視不夠;二是未針對已識別出的重大錯報風險設計並實施相應的審計程式,風險評估結果與後續審計程式“脫節”;三是抽樣、監盤、截止性測試、函證等審計程式明顯不到位,比如抽樣比例明顯偏低、未實施監盤抽盤等,又如函證範圍不當、未對函證過程保持控制、未對回函不符事項進行調查等;四是關鍵項目的審計問題頻發,在政府補助、迴圈貿易、關聯交易、資産減值等方面的審計問題十分突出,如對政府補助審計時,未關注被審計單位是否滿足政府補助確認條件及政府補助資金來源的適當性等。
在評估項目執業中,一是重要評估假設和評估參數與被評估企業的歷史及現實情況或所在行業的普遍狀況不符,且無合理解釋與説明;二是評估中涉及的關鍵數據缺乏評估依據,如收益法中對未來價格和銷量的預測、市場法中可比公司的選擇、成本法中重要設備的詢價等依據不足;三是對評估方法的選擇不當,未充分考慮評估對象以及資料收集情況等;四是未根據評估對象的特點,履行適當的現場調查程式;五是未對委託方、評估對象提供的評估資料進行獨立分析、調查與判斷,簡單直接以此為依據進行評估測算,這一問題在文化傳媒類企業的評估項目中尤為突出。
在評估報告和評估説明方面,一是披露不充分,對與評估結論直接相關的重要事項,或對報告使用者理解評估結論有重大影響的事項,未能進行充分揭示;二是披露同質化,對評估方法的選擇理由、對不同方法下評估結果的選擇理由等披露千篇一律、簡單重復;三是披露的評估程式與實際執行的程式不符,照搬評估準則或報告模板,“説得多,做得少”;四是簡單錯誤頻出,部分內容引用錯誤、個別數據前後矛盾,甚至存在報告內容與被評估對象明顯不符的情況。
工作底稿編制和管理不規範則是審計、評估機構存在的通病。工作底稿是維護審計、評估業務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特別是審計、評估機構合法權益的有效記錄,理應加以重視。但檢查發現,多數項目的工作底稿內容不完整、不規範、“留痕”不足;部分工作底稿索引缺失錯亂、資料收集不全、歸檔不及時;個別工作底稿甚至存在未記錄主要工作的情況。
在內部治理和品質控制體系方面,一是部分審計機構在總分所間的一體化管理還不完善,尚未達到業務、財務、人事、技術標準和資訊管理上的實質性統一;二是部分評估機構內部管理不健全,對職業風險基金的管理不規範,存在知悉部分註冊資産評估師在其他機構執業而未採取必要措施的問題;三是部分審計、評估機構的品質控制制度不完善、品質控制部門人員不足,品質控制復核工作不到位等問題,如對工作底稿中存在的簡單錯誤,部分“多級”項目品質控制復核都未予發現並更正。
獨立性是審計、評估機構的靈魂,但是,在檢查中發現,從業人員及其近親屬違規買賣股票的行為仍然屢禁不止。近年來,已有不少審計、評估機構的從業人員或其近親屬因涉嫌內幕交易而被證監會調查。
29家次仲介機構
129人次從業人員被處理
審計、評估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存在的上述問題,不符合《中國註冊會計師執業準則》、《資産評估準則》的相關要求,也違反了《證券法》的有關規定。
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結合執業問題的嚴重程度,證監會對9家次審計機構及38人次註冊會計師、5家次評估機構及27人次資産評估師採取了行政監管措施並記入誠信檔案。此外,各證監局根據檢查情況,對8家次審計機構及52人次註冊會計師、7家次評估機構及12人次資産評估師採取了行政監管措施並記入誠信檔案。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上述提及的審計、評估機構相關問題具有一定代表性,在其他審計、評估機構中也普遍存在。值得關注的是,由於目前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眾公司數量眾多,而審計、評估機構數量相對較少,因此,在檢查中被屢次發現問題也是常見的現象。
對此,有業內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監管層對機構開展檢查,其實也是提醒從事證券服務業務的審計、評估機構,在今後的執業中,要珍惜聲譽,勤勉盡責,改變過分看重業務規模、輕視執業品質的發展思路,做大的基礎上更要做強;要明晰定位,堅持獨立性、專業性和公共性,做好資本市場的“看門人”。
同時,要加大投入,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品質控制制度,特別是加強在人員配置上的投入;要保持職業懷疑態度,提升專業勝任能力,加強對新業務領域、新執業規則的學習,準確地把握監管規則,切實保證執業品質。
業內人士表示,會計資訊是資本市場的基礎性資訊,會計資訊品質對股價、投資者權益和市場穩定影響重大。市場需要各相關主體歸位盡責,需要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進行自我約束。現場檢查是日常監管的重要抓手,通報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嚴肅處理相關機構和個人,有利於督促其更加勤勉盡責、規範執業,把好資本市場會計資訊品質關,將對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該人士同時稱,獨立審計機構的審計目標與證券監管目標具有相對一致性,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監管的延伸。可以預期的是,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未來加強對仲介機構,特別是審計評估機構的監督檢查將成為常態化的制度安排。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此前曾表示,今後,證監會將結合資本市場改革要求,繼續加強對從事證券服務業務審計、評估機構的監管,不斷強化審計、評估機構的把關責任,以現場檢查為抓手完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創新監管方式,加大執法力度,推進監管轉型,提高監管效能。通過督促審計、評估機構規範執業,進一步提高資本市場會計資訊品質,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