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近年來,浙江企業海外並購勢頭正盛,如錢江潮水滾滾而前。數據也印證了這幾年海外並購風頭正健。“2007年之前,浙企的海外並購每年都在20單以內,2008年開始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2015年更是達到了135件,海外並購數量居全國第一。浙企借船出海,走出了一條具有浙江特色的海外並購之路。”省商務廳外經處處長張曙明這樣告訴記者。
在熱鬧背後,我們不禁要發問:海外並購潮為何在這個時候爆髮式增長?浙企出海真的只是“買買買”?這是全球化進程下現代企業發展的必然路徑嗎?
觀潮:濤來勢轉雄
這一輪海外並購何以被稱之為“潮”?
如果關注近兩年的海外並購數據便會發現,之所以被稱為“潮”,首當其衝的便是其迅猛的增長速度。《福布斯》在5月18日發表的文章中寫道:研究機構調查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企業在美投資達到了創紀錄的267億美元。去年同期,這一數據也曾經突破歷史紀錄,達133億美元;而與之相比,今年的數據竟翻了一倍。面對這一“井噴”現象,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也曾表示,2015年中國境外並購交易金額大幅度上升,當前中國境外並購規模已比十年前擴大了十幾倍。
在這番高速增長中,浙江企業可謂勇立潮頭,去年我省海外並購項目數佔全國比重高達22.8%。省商務廳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省企業跨國並購金額85.64億美元;而今年1~4月,我省以並購形式實現的境外投資項目金額47.26億美元,同比增長6.53倍。細細一算便會發現,僅今年前四個月的並購額就已經超過“十二五”五年間並購總額的一半,速度不可謂不迅猛。
不僅速度快,涉及面也越來越廣。“2007年以前,浙江企業‘走出去’多是以拓寬銷售渠道為目的的百萬美元級小規模並購,並購的對象也以當地經銷商為主,而在這一輪中,並購領域顯然更為高端化、多元化了。”張曙明告訴記者,目前,我省企業跨國並購領域主要集中在汽車、機電、裝備製造、化纖紡織、醫藥等製造業領域,而商務服務業、零售業、娛樂業等領域項目也不斷增多。除了並購領域廣,並購地區也從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日本、義大利、以色列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漸向印尼、印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延伸。
此外,“氣勢磅薄”也堪稱此次“大潮”的一大特點。2010年,行業“小弟”的吉利“迎娶”著名汽車品牌沃爾沃,完成對其全部股權收購;2011年,寧波均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蛇吞象”的方式全資收購德國普瑞公司,隨即成為上交所首家擁有國際品牌的汽車電子公司……“我省跨國並購企業99%以上都是民營企業,雖然並購規模不像國有企業一樣龐大,但他們卻善於用獨到的資本運作方式,成就一個個並購佳話,浙江企業的並購成功率也遠高於全國水準。”張曙明説。
弄潮:時勢造英雄
“這一波海外並購潮是國際、國內雙重需求疊加而成的。”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董旭升分析道,海外並購講究的是一種時機,既要有國外待收購的好項目,也需要國內企業具備相當的經濟實力和轉型升級的需求,而這兩年的蓬勃,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
“從我省的數據看,海外並購的拐點發生在2008年以後,這顯然與國際形勢分不開。”張曙明説。放眼海外,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一度深陷泥潭,不少企業債臺高築瀕臨破産,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低,大量歐美國家資産價格處於合理甚至低估區間。對於中國企業來説,正是抄底並購的絕佳時期,對於那些有技術、有品牌的海外企業而言,則顯出對大量資本和中國市場的迫切需求。
環視國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依賴勞動力紅利、土地紅利、資源消耗的“快發展”模式業已“淡出江湖”。浙江製造業儘管有著很好的基礎,卻也不得不承認其産業“段位”較低,産品技術含量不高,同質化競爭嚴重,隨著要素成本不斷提升,已是利薄如紙,企業發展如履薄冰。
“自古華山一條道。”通過提升技術、做強品牌不斷提升供給水準,從而提高附加值,是唯一的通路。然而搞研發、打品牌並不能在朝夕之間完成,其時間成本高,容易錯失發展良機,失敗風險大,難保“出師未捷身先死”。如果能在這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借助海外並購獲得亟需的技術、品牌等要素,可以説是花錢買得了發展時間。“就我了解,現在企業在上海招一個軟體編程工程師比在香港、台灣還要貴得多,內地要素成本的攀升,倒逼企業走出去,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董旭升説。
國內外供需相契的大背景下,政策的推動也及時為海外並購潮鼓起東風。2014年3月,國務院出臺《關於進一步優化企業兼併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指出落實完善企業跨國並購的相關政策,鼓勵具備實力的企業開展跨國並購。而在省內,省政府也出臺加快培育浙江本土跨國公司的實施意見,鼓勵龍頭企業加大力度開展跨國並購,在全球範圍內佈局産業鏈、價值鏈,搶佔市場發展制高點。
“當前‘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趨勢已經很明顯。以手機為例,在國內市場,蘋果和三星已成為彼此最大的競爭對手,跨國公司間的國際競爭赫然在中國本土上演。”董旭升告訴記者,跨國公司已切切實實來到我們身邊,國內企業窩在避風港裏這招早已行不通了,應該加快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在融合和交鋒中提升核心競爭力。
逐潮:出海顯神通
讓我們來看看有勇氣“蛇吞象”的均勝電子決心海外並購時面臨的境況。
“中國企業生産的是DVD、音響等車載娛樂系統和倒車雷達等低端電子産品,而動力系統、車身控制系統、ECU系統等核心技術一直掌握在全球500強手裏,基本都是國外廠商在生産。”寧波均勝集團董事長王劍峰告訴記者,一直以來,中國主要的汽車配件供應商,在産品繫上大同小異,沒有實質性差異,眾多企業在低附加值的産品上激烈競爭。
“我希望能夠突破技術天花板,往汽車電子的發展方向走,這是唯一一個中國企業尚無法立足的領域。從2009年起,我們開始在全世界尋找目標,剛好德國也遭遇危機影響,當時我們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能買一家德國企業,突破技術壁壘,將非常有利於公司發展。最終我們實現了這個願望,收購了德國普瑞。”
2011年並購完成以來,均勝電子持續保持20%以上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遠超同行業平均增長率,建立起德國、中國産品研發中心,實現産品全球同步化設計。嘗到並購的甜頭後,今年2月,均勝電子又以11億美元先後收購了美國和德國的汽車零部件行業巨頭,全面涉足車載娛樂系統、導航系統、車聯網以及資訊處理領域。
在離均勝不遠的紹興上虞,成功並購奧地利ATB電機集團後,臥龍控股集團董事長陳建成也感慨地表示:“這次成功並購使得臥龍製造業的整體水準提高至少十年以上,站上了與歐洲製造業同步發展的産業平臺。”借助海外的技術和人才的“魔術手”,浙江傳統企業得以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
在技術研發之外,獲取全球級的品牌也是企業通過並購補短板的“妙招”。“過去,我們在伊朗、尼日利亞、土耳其等國推廣自主品牌,然而卻總因這類國家匯率不穩等原因受阻,自主品牌銷售比重一直卡在10%左右。去年,我們以1800萬瑞士法郎收購瑞士SIGG Switzerland AG的100%股權,把一個歷經百年的瑞士製造業品牌收入囊中,正嘗試利用這家企業的品牌和技術,走出一條新路。”浙江哈爾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歐陽波告訴記者。
“除了技術和品牌導向,浙江企業出海還有三類訴求。”張曙明告訴記者,2015年,浙江海外並購項目中有40個集中在批發行業,跨國並購是我省獲取國際市場成熟行銷網路的重要手段。同時,跨國並購還為我省轉型升級獲取了境外資源。今年前4月,浙江最大的海外並購項目便是杭州錦江集團有限公司以13.35億美元收購印尼鋁礬土資源企業,成立的錦江鋁業(印尼)有限公司。近年來,我省企業利用境外資源價格低迷的有利條件,積極通過跨國並購獲取了能源礦産、農林漁牧等稀缺資源。
“還有同業領先導向,臥龍收購ATB,龍盛收購德司達,都是在本行業裏做大做強,甚至成為行業領頭羊的需求。”張曙明説。正如陳建成所言,正是2011年成功收購ATB,使他們看到,通過並購全球行業內的優勢企業,不斷延長和補強産品線,迅速擴大市場規模,整合市場客戶結構,在形成特色優勢、協同優勢的基礎上,增強規模實力,從而在不長的時間內,他們是可以實現全球電機行業NO.1這一戰略宏圖的。
“其實,無論是技術、品牌、市場,還是資源,這些都只是企業眼前的訴求,而當他們邁出跨國並購的腳步後會發現,這將會改變傳統家族企業的治理結構,從而在團隊融合、股權結構、管理架構等層面自然而然地走向現代企業,甚至真正的跨國大企業。”張曙明説。
數據也顯示,我省民營企業通過跨國並購國際龍頭企業,跨國經營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本土民營跨國企業雛形初現。據省商務廳調研統計,我省26家主要民營跨國經營平均跨國指數為33.57%,明顯高於全國100大跨國公司的平均跨國指數的13.60%;其中吉利控股集團的跨國指數達63.67%,在全國100大跨國公司中居第一;臥龍集團、華友鈷業在全國100大跨國公司中其跨國指數也能排進前十。
“産品走出去是最初級階段,隨著人員走出去、資本走出去、企業走出去,直到我們不再用走出去這個詞來區隔邊界,到那時傳統企業才能真正變身成為現代跨國公司。”歐陽波説。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