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絲路精神”加深友誼 中印尼將開展多元交流
- 發佈時間:2016-05-16 07:2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發揚“絲路精神” 不斷加深友誼
中印尼將開展多元交流
本報駐雅加達記者 田 原
正值伊斯蘭教登宵節之際,記者就印尼穆斯林界對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的理解和雙方合作前景,專訪了剛剛結束訪華回到雅加達的伊斯蘭教士聯合會中央委員會總主席薩義德·阿基爾·希拉基博士。
記者:您此次訪問中國有何感想?
薩義德:應中國伊斯蘭教協會邀請,我很榮幸于4月中旬訪問了北京、陜西和新疆等地,北京的牛街、西安的清真寺、烏魯木齊自由和諧的宗教氛圍都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與穆斯林國家、與阿拉伯世界建立起了長期友好關係,特別是從廣州發源的“海上絲綢之路”更是加深了與東南亞國家尤其是印尼的多元聯繫,這是我們值得倍加珍惜的共同回憶。當前,中國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逐漸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要構建者。
記者:您如何評價中印尼兩國沿著“絲綢之路”共同發展的歷程?
薩義德: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兩個重要國家,中印尼兩國交流與合作源遠流長。印尼文化深受福建、廣東等中國南方省份歷史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穆斯林航海家鄭和600多年前就來到印尼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並幫助印尼漁民擊退海盜侵襲,在我老家西爪哇省井裏汶就有鄭和到達的遺跡和傳承下來的習俗。中國歷來是印尼人民尊敬的國家,“絲路精神”更是為印尼穆斯林界所認同。
記者:您認為“絲綢之路”精神有何地區乃至國際共性?
薩義德:核心就是文化,包括共同的價值觀、處事方式和語言風俗等。例如,《經濟日報》駐雅加達記者站所在地Kuningan就有“黃皮膚人聚集地”這層意思,印尼語裏Tofu、Sate也源於中文的豆腐、沙爹等,這表明“絲路精神”不僅是一種歷史記憶,更根植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如,兩國早在首屆萬隆會議上就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在中國國學經典《弟子規》和印尼溫和伊斯蘭主義典籍中均找到了該原則的文化印記,這一原則至今仍在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地區發展中發揮著獨特作用。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絲綢之路”的優良歷史傳統,中印尼兩國既能保持我們各自的文化特性,又能在發揚“絲路精神”的同時不斷加深友誼。
記者: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您對中印尼兩國共建“一帶一路”有何設想?
薩義德:中國和印尼歷來是好兄弟、好夥伴、好鄰居。近年來,雙方關係快速發展,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雙方領導人頻繁互訪,為雙方進一步對接“印尼海洋強國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夯實了基礎。我們願意作為主要橋梁,推動兩國在反對極端主義、倡導溫和伊斯蘭教、開展伊斯蘭教育等方面積極合作,尤其是通過強化語言、宗教、科技工藝、醫療衛生等多方面的人才交流與教育合作,促進雙方共建平等互利、和諧共榮的關係。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