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杠桿不該是發展經濟的常態
- 發佈時間:2016-05-16 02:31:09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宏觀大勢
全球央行之前奉行的貨幣寬鬆、增加金融杠桿的政策,並沒有真正促進經濟發展,反倒使金融危機一個接著一個。加息已勢在必行。
5月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的文章,給國家經濟及未來的政策定下基調: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杠桿硬推經濟增長,一定要拋棄貨幣寬鬆加碼以加快經濟增長的幻想。
也就是説,今後股市、樓市和匯市的政策取向,要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上,再也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對於經濟反彈的客觀認識,將不是V形或U形反轉,而將是L形走勢新常態。
有史可鑒,貨幣寬鬆、金融杠桿不該是經濟發展的常態。這些年來歐美的經濟危機,主要就是因為貨幣寬鬆、金融杠桿所致。前幾年,美聯儲的三次量化貨幣寬鬆,總共購買了3.5萬億美元的債券,資産負債表創歷史紀錄突破4萬億美元,其規模高達美國國民生産總值(GDP)的22%!隨著貨幣寬鬆政策邊際效益遞減,加息——好似“關緊水龍頭”收緊貨幣勢在必行。
然而央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壓低利率必有其理由,主要壓力來源是:由於全球儲蓄過剩,出口強國像歐佩克國家和中國購買了鉅額的西方債券,這壓低了借貸成本。而全球貧富差距增加了未能充分利用的儲蓄。因此,需要跌至谷底水準的實際利率(即通貨膨脹調整後)來刺激經濟的恢復並保持加速運作,就好似水龍頭打開放水一般。
但長期低利率的弊病已然顯現,其結果就是拖累長期結構性的趨勢。
自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至2016年3月底,全球各大央行總共降息650次!平均而言,每三個交易日央行降息一次。今年3月,又有10個央行紛紛下調利率,創下單月頻繁降息的最高紀錄。而歐洲央行、日本、瑞士及北歐的一些央行,都將利率降至零,甚至走上負利率的貨幣政策。
儘管各大央行向市場傾瀉了鉅額資金的貨幣刺激政策,但全球經濟在過去7年間,相比危機前平均4.2%的增長率,僅僅獲得3.2%的平庸增長。此外,2016年歐洲銀行股成了投資者的噩夢,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來,歐洲即將面臨的新一輪金融危機。
早在2014年4月10日,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在某次演講時,承諾將繼續財政緊縮政策。英國財政整頓和經濟復蘇一起抓,如減少債務、消減財政赤字和降低營業稅等。這與目前中國決策者突出強調高杠桿是金融市場脆弱性的“原罪”,也是金融高風險的源頭,有相通之處。
因為歸根到底,任何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如空氣、水、糧食等),都不該成為金融投資産品。而房子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他們購買的最大宗商品,絕大多數家庭不向銀行貸款就買不了房子。
也正是這一信貸消費模式(金融杠桿)的特點,嚴重扭曲了樓市的供求關係——只要有購房意願,就能從銀行獲得房貸。如果説前幾年的房市熱,是由供求關係生成的,諸如穩定的家庭收入、豐厚的儲蓄和購買能力,那麼當房市泡沫被吹起來的時候,購房就不是為了居住,而是視買房為盈利豐厚的投資工具。而持續過熱的樓市必將綁架實體經濟,並總是與金融危機如影隨形。
首先,由於高房價帶來的房地産暴利,吸引了大量資本進入房地産行業,阻礙了其他産業的發展和就業崗位的創造,損害了實業;其次,高房價挫傷民眾的購買力,大幅降低內需。此外,高房價拉大了貧富之間的差距,其高成本阻礙了中下層收入家庭購房的能力,使得房子庫存嚴重。
從《人民日報》權威人士的文章來分析,上調利率將是未來的大趨勢。一旦利率升至“正常”水準,流動性隨著“水龍頭的關閉”而逐漸降低,資本市場的變化可想而知,首先就是各種資産泡沫的破滅,“房子是用來住的”,而非投機炒作的。
自2008年以來,中國形成了約8萬億美元的過剩固定投資,從長遠來説,中國經濟擺脫對重工業和大規模投資的依賴,經濟轉向以消費需求為主導的模式,去産能過剩——關、停、並、轉已成必然,導致像日本那樣的“L”形走勢的局面。
這些年,日本經濟失去20年的説法廣為流傳。事實上,日本經濟沒那麼糟糕,只不過是回歸正常的L形走勢。正如權威人士做出“L”形判斷的那樣:“退一步”為了“進兩步”。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去。
目前,市場顯然低估了美聯儲加息概率。一般認為,美聯儲年內最多只加息一次。雖然美聯儲的官員們表示加息將取決於經濟數據,但我依然認為,美聯儲年內加息兩次將是大概率事件。
總之,全球央行之前所奉行的貨幣寬鬆、增加金融杠桿的政策,並沒有真正促進經濟發展,反倒使金融危機一個接著一個,已然走到了盡頭。顯然去産能、去杠桿將成為發展經濟的新常態,“L”形反而代表著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象徵。
□陳思進(資深風險投資顧問)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