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金融杠桿”成為藝術市場新的不確定因素

  • 發佈時間:2016-01-11 09:08: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的藝術品市場呈現出比較明顯的一個態勢,相對藝術品實體交易疲軟,以“藝術金融”為概念的産品卻層出不窮。藝術品金融、郵幣卡、文交所非常活躍。而在藝術品金融中,去年曾在證券期貨市場上引發巨大關注的“金融杠桿”也衝入了藝術品市場,並在幾個區域市場中有著不同的市場表現,在其“出生地”上海表現得不溫不火,但在青州幾乎成為導致整個中國書畫板塊地震的主要推手。

  業內認為,“金融杠桿”在藝術品市場的表現,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就像其在金融市場的表現一樣,在中國藝術品金融風險未知、藝術品金融産品基礎不牢、市場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中國藝術品市場亂象叢生的大背景下,“金融杠桿”已經成為市場影響力較大的不確定因素,這把雙刃劍帶給原本就脆弱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是福還是禍,確實需要整個行業的觀察和監督,藝術金融的健康發展,長路漫漫。

  誕生於灰色地帶的“金融杠桿”

  藝術品市場的“金融杠桿”概念最早誕生在國外,國內最早引入的是在上海。早在藝術市場如火如荼的2008年,上海的一些藝術機構便以“首付+資金墊付”的方式,推出了一些利用金融工具參與藝術品投資的概念和辦法。金融杠桿在中國出現後,較長時間內一直是國內金融監管的“灰色地帶”。受制于2012年藝術品市場進入調整期以及文交所整頓等事件影響,“金融杠桿”在藝術品市場中並未大規模鋪開,但在華南以及一些地方書畫市場,表現活躍。

  據記者多方了解,在藝術品市場中使用金融杠桿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企業家通過藝術品機構、拍賣行了解到某件或某批藝術品有盈利空間,就會以企業經營的名義向銀行貸款,並拿貸款的一部分資金購買藝術品,“在藝術品市場向好的時候,尤其是前10年間,藝術品市場發展迅速、換手率高,藝術品的價格每年上漲50%-100%絕對不是問題,甚至還可能翻倍,與炒作獲得的利潤相比,他們支付的利息微不足道。”另一種方式是藝術品機構與銀行合作,投資者購買該藝術品機構的藝術品,可以在銀行“按揭貸款”,一般是支付六成“首期”,再獲得四成貸款。

  作為“典型個案”的青州被譽為中國書畫市場的重鎮,大量使用杠桿是這個市場臨近崩塌的主要原因。有行家告訴記者:“當地經營者的主要手法是從銀行按揭貸款買畫、賣畫,‘齊心協力’抱團‘包’下某個畫家,一次性買入數百幅作品後炒高出售,當代書畫‘大家’的作品因此被炒高到四五十萬元一平尺。”這種炒作的風險只能在市場不斷高漲的時候採用,而一旦市場走低,價格下跌,買家失去信心不願意接手,就使貨源積壓,資金週轉不靈,資金鏈“應聲而斷”。

  藝術品“金融杠桿”在銀行眼裏“不入流”

  2013年後,在早期處於“灰色地帶”的藝術品市場“金融杠桿”逐漸蟄伏後,一些地方銀行如廣州銀行、山東濰坊銀行等都相繼正式推出了藝術金融杠桿工具。記者發現,這些銀行當初對媒體均表示:如今的藝術品市場與金融領域正在相互滲透,不少投資者都通過向銀行貸款獲取購買藝術品的資金,而銀行也都在紛紛尋求進一步介入藝術品市場的途徑,因此,由藝術品抵押而産生的金融杠桿就應運而生。然而,兩三年後,記者再關注這些銀行相應的網頁或者業務,發現幾乎都處於“僵屍”狀態。

  有業內人士透露,國內如工行、建行幾大銀行在藝術品貸款方面幾乎可算是空白。因為對於這些銀行來説,藝術品相關的業務佔銀行的業務份額極小,而承擔的風險卻較大,“主要短板是藝術品相關人才的缺失,業務人員專業程度不高。”既沒有太大的利益,又要承擔較大的風險,很多銀行近年來與藝術品的合作“淺嘗即止”,往往只是針對大客戶開展藝術品鑒賞類的活動。

  因此,如廣州、山東、廣西等部分地區性銀行小規模地進行了質押貸款的嘗試,但卻被多數業內人士形容為“看起來很美”。曾在某銀行藝術金融部任職業務經理的王友平就透露,這些銀行推出金融杠桿的主要目的,也是通過當地較為龐大的藝術品市場吸納資金。而當整體藝術市場行情不好、交易受阻,就有很大風險。除非機構願意承接回這些藝術品,銀行才有可能“冒險”。因此,這些藝術金融杠桿工具的結果往往是當地的金融行業與其“綁在一條船上”,當行情受到挑戰的時候往往只能以兩敗俱傷收場。

  廣州銀通總經理陳俊明坦言,如果藝術品與金融能高度統一,經營藝術品有機會成功,所以重點在於購買的決策是否正確:“借雞生蛋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成敗不在於是否貸款,而在於投資者運用資金購買了什麼藝術品。用合理的價格買好東西,風險可控性強,出手能賺錢為什麼不貸款?如果借錢買假、買錯、買貴,肯定會失敗。可惜我們看到的,往往是後一種,最後就成了爛攤子。”

   成功應著眼于藝術而非金融

  記者結合多方面的觀察發現,藝術品非標準化、鑒定、流動性問題,是藝術品與金融結合的關鍵。藝術品市場的旺盛與金融監管的全面放鬆管制相遇,出現藝術品質押貸款、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託、藝術品資産組合、藝術品份額化交易、藝術品指數和藝術品回購等藝術金融衍生品。

  雖然中國的藝術品金融市場活躍,但是能夠持續跑贏和戰勝藝術品市場平均收益的藝術品金融産品並不多見,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目前並沒有大家公認的成熟的藝術金融産品。

  業內人士表示,前幾年,許多地方的文交所推出了藝術品份額化交易被政府叫停並進行清理。在藝術品質押或按揭貸款的銀行類産品中,銀行貸款額度不僅大幅低於藝術品的拍賣或評估價格,而且銀行還要求拍賣公司或藝術品顧問類公司提供擔保,這説明目前藝術品本身並不滿足作為銀行抵押品的要求。雖然有些銀行根據所在地的特點嘗試藝術品質押或按揭融資,但是目前還只是個案,不具備全國範圍的推廣價值。

  北京天問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季濤就認為,藝術金融産品的成功運作需要良好的藝術品專業水準、市場和商業眼光。在管理方的道德風險無法有效控制和防範的情況下,藝術品金融的收益很大程度上靠運氣。中國藝術品金融的設計大多沒有突出藝術品的文化精神特質,將藝術品視為和股票、債券一樣的標的物和工具,較少考慮藝術品文化屬性和精神回報。如果簡單地將藝術品作為沒有精神價值的投資工具,那麼藝術品的專業門檻和流動性顯然存在較大問題。藝術品與其他金融資産的重要區別在於它的精神消費和回報。而目前藝術品金融産品最大問題是主要以投資的財務回報為目標,投機性強,忽略了其文化精神特質。脫離了藝術本質的藝術金融産品,最後的結局一定是南轅北轍,買櫝還珠。(記者 李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