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貿易保護成“共識”是短視行為

  • 發佈時間:2016-05-15 07:42: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王俊嶺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地時間5月12日,歐洲議會在法國斯特拉斯堡以“壓倒性優勢”通過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該決議明確表示,歐盟一些企業和工會組織擔心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後,將有更多中國商品進入歐盟市場,從而威脅歐盟企業生存並影響歐盟就業。而這,無疑是貿易保護主義氾濫的又一最新表現。多位學者指出,當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根源在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要素流動的不充分。因此,儘管保護本地企業和居民利益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採取貿易保護主義無異於“飲鴆止渴”。

  指鹿為馬——改變不了事實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一則故事:秦朝丞相趙高與皇帝一起出行,指著一頭鹿稱馬,並問其他大臣究竟是鹿還是馬,一些大臣迫於趙高的權勢便睜著眼跟他一起説瞎話,把鹿説成馬。

  只不過,鹿終究是鹿,馬終究是馬,這一點永遠不會被任何人的刻意曲解所改變。同樣的道理,如果對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巨大成果不予承認甚至視而不見,那無疑難逃只顧短期私利而罔顧事實之嫌。

  據了解,歐洲議會的決議認為,在中國滿足歐盟關於市場經濟地位的“五大標準”前,中國對歐出口仍應被按照“非標準”方式對待。具體來看,其提出的標準分別為:政府是否影響企業運作、全民所有制經濟的遺留問題是否會影響公司業務、企業是否具有有效的會計準則、破産監管和財産權利保護框架是否有效、企業是否以市場匯率標準進行貨幣換算。

  那麼,中國是否具有市場經濟之實呢?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姚枝仲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一直在紮實進行市場化改革,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之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被擺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如今,簡政放權、外商準入管理、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資本賬戶自由化等市場化改革不僅方向十分明確,成果更是有目共睹。

  以鄰為壑——不止中國受害

  專家普遍認為,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背後依舊是“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作祟,而貿易保護主義的受害者卻絕不會只有中國一家。“事實上,中國的市場經濟早已獲得廣泛認可,任何人都很難證明中國不是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姚枝仲表示,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成為一些經濟體不約而同的“共識”是一個很危險的趨勢,不僅無助於其本國經濟的持續向好,更有可能引發貿易戰,不利於世界經濟走出低迷的陰霾。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當今國際貿易發展在全球經濟中是互相依賴的,例如很多歐洲國家加入了亞投行,實際上也想分享亞洲基礎設施建設的這杯羹。未來中國市場成長空間這麼大,因此大家應該坐下來好好商量,把互利互惠的蛋糕做大。而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結局,很可能是兩敗俱傷。

  重拾增長——還需順應市場

  設想一下,如果法國和德國之間增設關卡、大幅提高貿易成本,那麼法國的汽車生産商和德國的葡萄酒莊可能會比較高興,但整體經濟形勢和民眾福祉無疑將嚴重受損。其實,這個道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貿易夥伴也一樣,因為自由貿易是超越國家、民族和國界的利益交換,將使各方福利增加。

  數據顯示,當前歐盟73起反傾銷案中的56起涉及中國産品,包括鋼鐵、機械、化工和陶瓷等,影響到的相關就業崗位約25萬。而此前歐盟委員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對華出口僅在2011年就為歐盟創造了約300萬個就業崗位。

  與此同時,很多海外學者呼籲歐洲應該把目光放長遠。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所主任克裏·布朗説,歐洲應該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因為這首先會讓中歐關係有新的深度,歐盟由此可以改善他們在中國市場的準入情況,在經濟領域獲得中國更多善意。歐洲全球經濟政策學者丹·施泰因博克也撰文指出,中歐關係長期良性發展有利於歐洲吸引中國資本投資,同時中國經濟轉型也將為歐洲企業創造更多機遇。

  “其實,自由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可以讓要素在更廣範圍內優化配置,從而生成新的增長動力。未來,中歐應該秉持順應市場規律的原則耐心協商,作出互利共贏的貿易和投資制度安排,共同找出重拾增長的答案。不過,這個答案絕對不會是貿易保護主義。”姚枝仲表示。( 王俊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