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華路長樂路升州路,老城南幹道如何成形

  • 發佈時間:2016-05-13 06:33:23  來源:金陵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近,《金陵晚報》 介紹了南京城南三山街的演變,引起了很多讀者的興趣。

  《三國演義》 開篇有句話:“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話如用在中華路、升州路等老城南路名演變史上,那是再恰當不過了。

  1930年10月3日,國民政府第96次國民會議修正通過的《首都幹路定名圖》,對後來南京幹道路名産生了深遠影響。對老城南來説,最顯著的影響就是原先一個個獨立的路名被新路名統合。

  比如中華路,原為南唐禦街,更遠可追溯到六朝朱雀街,因歷史的積澱,此前已細分為府東街、大功坊、三山街等一段段,至此復被“中華路”路名統合。現在如能將被中華路等大路名覆蓋的一段段路名標示出來,十朝都會的歷史將獲得細部般的展示效應,地名的指位性將會更強,人們也易於找到歷史的“北”。

  提起三山街,城南人幾乎無所不知,都知道是中華路與升州路、建康路的交匯處,是個街口概念,或者説是個空懸的地名,沒有具體的街道、門牌載體。其實歷史上它是有實體街道的,民國老地圖顯示,就是今天中華路上從現在三山街口到教敷營的一段。不過,筆者認為,這裡並非它的老家,而是它的“第二故鄉”。三山街名始於明代,因西通三山門而得名,它的老家可能是今天升州路的一段。

  古代,南京長時間分為江寧、上元兩縣,同城而治。明代江寧、上元兩縣的南北分界線就是三山街和大中街。大中街因東通大中橋而得名,即今建康路。“三山街市”是明代南京城內外十四個“市”中最紅火的一個,俗稱“果子行”,位於鬥門橋東。進入清代,三山門改稱水西門,三山街也改稱“水西門大街”,以後逐步細分為水西門大街、油市大街、講堂街、行口街、坊口街、黑廊街。油市、行口、坊口街名都讓人聯想起舊時商業、手工業的輝煌。

  講堂街,讓人想起清代的講堂公案。康熙四十四年,康熙帝南巡。兩江總督阿山想增加地稅,供康熙南巡花費,江寧知府陳鵬年極力反對,由此為阿山所嫉恨。

  此前,陳鵬年曾經利用“明代十六樓”之一的南市樓舊址建設鄉約講堂,命江寧父老每月在此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宣講聖諭,並題寫牌匾“天語丁寧”。因南市樓係妓樓,阿山彈劾陳鵬年犯“大不敬”之罪,並誣他貪污受賄,結果,陳鵬年被下獄。江寧民眾聞知呼號罷市,千余秀才製作旗幟準備告禦狀。大學士李光地很婉轉地對康熙帝説,阿山任事廉潔幹練,只是彈劾陳鵬年觸犯清議。康熙帝表示贊同。遂將按律當斬的陳鵬年“奪官免死,徵入武英殿修書”。

  古禦街中華路,清代及民國時,從北向南依次細分為府東街、三山街、大功坊、花市街、南門大街等。其中府東街還可進一步細分為內橋大街、府東街兩段。

  府東街因位於古代江寧府署(今南京一中所在地)東而得名。江寧府署相傳為東吳周瑜宅地,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寫有《念奴嬌·周瑜宅》:“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曲,虎帳談兵歇。”府前清代建有府城隍廟,城隍神為文天祥。街東的王府園為朱元璋稱帝前的吳王府。朱元璋曾打算將它賜予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但一向恭慎的徐達堅辭不受。後來,朱元璋命令有關部門在舊邸前為徐達建造府宅,並在宅兩旁立“大功坊”。這就有了三山街南的大功坊街名。

  三山街歷史上發生的最著名事件就是斬殺明末清初文學家和文學評論家金聖嘆。金聖嘆,蘇州吳縣人。順治十八年,皇帝駕崩舉哀期間,蘇州發生秀才們要求驅逐偷賣公糧的縣令任維初的“哭廟”案。因“鳴鐘擊鼓,震驚先帝之靈”,全被問罪。金聖嘆參與此案,被斬三山街。

  花市街,清代《同治上江兩縣誌》將其與宋、元花行街相關聯。它與大、小百花巷及花神廟一起成為南京花文化的重要歷史地標。

  南門大街,因中華門歷史上習稱南門得名。以中華門為界限,門外舊時稱南門外大街,南接米行大街。米行大街是清代、民國時南京最著名的米市,僅機米廠就有二三十家。

  民國時,在大報恩寺遺址建有米行街小學。今日雨花路,實由舊時的南門外大街、米行大街加南城崗構成。南城崗古稱土門崗,因明代南城兵馬司設於此崗,故又稱南城崗、兵馬司崗,屬鳳臺街北端。而南門外大街、米行大街明代則稱聚寶街。

  與升州路、中華路不同,長樂路在上世紀30年代是“久分首合”。原先長樂路自西向東至武定門依次為三坊巷、顧樓街、大夫第、院門口、新廊街、石橋(或正覺寺)。

  武定橋西邊顧樓街的來歷相傳與東晉畫家顧愷之有關。“愷之建層樓為畫所,風、雨、寒、暑不下筆,必天氣晴朗時,乃登樓染毫,即去梯,妻子罕見。”(《正德江寧縣誌》)民國黃濬《花隨人聖庵摭憶》則説顧樓街相傳是“秦淮八艷”之一的顧橫波眉樓舊地。顧樓街也是清末狀元、中國興辦債券股票第一人黃思永成長的地方。

  武定橋東邊的“大夫第”因乾隆年間的狀元秦大士故居而得名,故居亦名“瞻園”。再往東為院門口、新廊。院門口因清代書院鳳池書院位於路北得名。鳳池書院後改為津逮學堂、新廊小學,即今日長樂路小學。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同治年間曾至鳳池書院拜謁山長張裕釗為師,求教古文之法。 王聿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