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上天入地”高科技手段監測地災隱患點

  • 發佈時間:2016-05-13 06:33:04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舉措

  借助無人機航攝、三維鐳射掃描等提高隱患排查判識的工作效率和品質

  借助現代空間資訊、物聯網等技術構建新一代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

  整合整合地質災害資訊、監測預警等平臺,建立完善地質災害遠端會商和應急指揮系統

  蹲點故事

  5月10日早上9點,成都市地質環境監測站值班室。

  “滴滴……”角落的電腦突然發出警報。聞聲,值班人員張琳立馬抓起記錄本,兩步奔到電腦前。“塔子坪滑坡隱患點有藍色預警!”轉身,張琳撥通了都江堰虹口鄉紅色村6組塔子坪滑坡隱患點監測員左宗發的電話,請他立即到現場查看詳情。

  這個地質災害隱患點是如何精準監測預警的?

  □本報記者 吳璟

  專業監測

  地下設備發現異常,系統自動預警

  發出預警資訊的是一套名為“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的系統。在張琳點開的電腦頁面上,顯示著災害點名稱、降雨量、含水量、表面變形值、預警時間、預警結果等多個數據。而在塔子坪滑坡隱患點,儘管顯示的累計降雨量只有5.4毫米,但含水量卻高達12.7%,因此系統自動發出了地質災害藍色預警。“藍色預警表示這裡發生地災的風險比較高。”張琳説。

  這些數據究竟從何而來?當記者驅車抵達塔子坪滑坡隱患點時,發現了一些“端倪”。點位上,不均勻地淺埋著4個地表傾斜儀,實時監測坡體傾斜變化量。孔壓計也埋在坡體中,用於監測土壤含水率。不遠處,還有一個用柵欄圍住的雨量站。

  這些都是“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的前端設備。“傾斜儀每10分鐘傳送一次數據,雨量站、孔壓計每小時更新一次數據。”成都市地質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楊彪山介紹,前端所有設備採集到的數據,都會傳輸到後端的系統,系統再利用數字模型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若結果超過臨界值,就將自動發佈預警資訊。

  楊彪山告訴記者,從2012年起,塔子坪滑坡隱患點的專業監測設備開始運作。如今發佈的每一條預警資訊,都是在過去的海量數據積累之上,通過大數據分析得來的。

  成都已查明的地災隱患點有3438個,僅一個隱患點的預警,對全市防災有什麼意義?“成都超過三分之二的地災隱患點都分佈在龍門山區域。我們在這個區域內選擇了5處具有代表性的隱患點開展專業監測研究,通過大量監測數據統計分析,研究出該區域降雨誘發地災的臨界值,有效提高風險預警的精準度,對區域防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楊彪山説,除目前已經建成的5個專業監測點位之外,還有5個點位正在建設中。

  排查判識

  無人機上陣,捕捉高空畫面查險情

  在塔子坪滑坡隱患點,記者遇到了拄著樹枝、綁著褲腿的監測員左宗發。

  左宗發説,接到值班室的電話通知後,他立即到點位上進行巡查。“來回走了好幾遍啰,都沒發現什麼異常啊。”他有點擔憂,會不會有疏漏的地方,畢竟塔子坪這片山不小,一一走遍要費不少時間。

  不過,看到楊彪山等端出的無人機後,左宗發的擔憂減輕了:“這個東西太好了,我去不到的地方,它都能去!”

  這是一台八旋翼無人機,它搭載了高解析度攝像頭和無線圖傳系統,能將捕捉到的高空畫面,第一時間傳輸到地面工作站,幫助工作人員分析判斷災害變化情況。

  在幾個工作人員的配合下,無人機很快開始工作,從山腳飛到山頂,將隱患點的每個區域都進行詳細拍攝,監測人員根據傳回的畫面進行現場分析。“如果是在應急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通過衛星信號,把這些畫面實時傳輸到遠端會商系統,為後方的指揮提供依據。”楊彪山説。

  現場的分析結果讓左宗發稍稍安了心——沒有發現明顯異常。不過,這並不等於“高枕無憂”。楊彪山解釋:“這次系統發出預警信號,最大的誘因是滑坡體含水量高。這也相當於一個提醒,現在已經進入汛期,降水會逐漸增多,發生地災的風險也會增大,我們必須利用好‘上天入地’的設備,密切監測。”

  蹲點一線·汛期防災減災備戰觀察

  ②蹲點地質災害易發區

  記者手記

  加大地災防治的科技投入

  目前,我們很難做到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全發現和精確預警預報,一方面是因為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另一方面現有技術水準還不能完全滿足防災減災需要。面對防災形勢,加快提升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水準迫在眉睫。

  一個細節讓我們對此的感受更加深刻。成都地環站的八旋翼無人機在今年初配置完成,雖然早在去年底,地環站就派出工作人員接受無人機操作培訓,還特意買了“小精靈”無人機來“練手”,但在採訪當天,仍然可以看出工作人員的操作不夠熟練。

  在地質災害防治中引進應用高新技術,四川的探索雖然已經走在前列,但仍面臨著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品質的挑戰。尤其是在經歷過大地震之後,地災多發地四川如何加大科技投入,積極開展技術研究應用和裝備改造升級,成為破解防治工作難題的關鍵。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