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華僑城:融入“文化+”時代

  • 發佈時間:2016-05-12 05:52:1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文博會的常客、多次榮膺全國“文化企業三十強”稱號的深圳華僑城是中國最大的主題公園運營商,麾下歡樂谷、錦繡中華、世界之窗等景區在全國聞名遐邇。而從今年開始,“主題公園”可能不再是華僑城最顯著的標簽,與之相提並論的還有“文化旅遊小鎮及自然景區運營者”。

  據透露,繼簽約四川甘孜州海螺溝景區和深圳龍崗“甘坑新鎮”之後,華僑城在成都市安仁鎮和天回鎮的開發項目也將於月底正式簽約。大手筆、快節奏簽約自然景區和文化旅遊城鎮化項目,意味著華僑城“文化+旅遊+城鎮化”發展模式進入密集落地期。

  從開創到領跑

  縱觀華僑城的發展軌跡,與時代環境的變化緊緊相扣。

  1989年,改革開放漸入佳境,旅遊市場快速興起,華僑城在南中國投資建設了中國第一座主題公園——錦繡中華,讓人們“一步邁進歷史,一日暢遊中國”,點燃了中國主題公園市場的第一把火。而後,華僑城精準發力文化旅遊市場,打造了世界之窗、歡樂谷等一大批全國聞名的主題景區並走向全國連鎖,成為中國主題公園的領跑者,僅去年,華僑城旅遊景區年遊客量達3300萬人次。根據世界主題公園TEA/AECOM的權威統計數據,華僑城集團已連續兩年遊客接待量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四”,僅次於迪士尼、梅林娛樂和環球影城。

  據業內人士分析,主題公園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目前國內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主題公園有300家左右,而真正能實現盈利的只有10%,約70%處於虧損狀態。華僑城能夠保持領先,靠的是起步早、步伐快、布點廣,並將文化元素注入主營業務,形成了七大文化業務板塊。這種以文化為核心的內涵生長和外延擴展能力是其核心競爭力。

  儘管頂著“亞洲第一”的光環,華僑城也並不能舒服地“活在當下”,而要看得更遠。一方面,主題公園投資大、更新及維護成本高,且市場同質化程度高,想要在較長時期內維持高入園率和高重遊率難度較大。另一方面,迪士尼、環球等洋品牌紛紛進入中國市場,萬達、長隆、方特等本土品牌也拼命追擊,再加上VR(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衝擊,市場局勢變得錯綜複雜。華僑城必須保持高度警惕,以避免陷入企業成長週期漩渦,被其他企業彎道超車。華僑城為此每年投入鉅額資金用於歡樂谷等景區的改造升級和擴建。目前,華僑城集團旗下公司——深圳華僑城文化旅遊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研發中國第一代虛擬現實過山車産品,這類産品被公認是下一代主題公園的核心設施。

  大象轉身 搶進風口

  如果説開發虛擬現實過山車還只是防禦行為,那麼,投資“甘坑新鎮”以及海螺溝景區就是華僑城的進攻信號。

  以甘坑為例,這裡擁有純正的客家文化,具有很強的文化歷史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其所處的龍崗區近年大力發展文化産業,成功打造了大芬油畫村、三聯水晶玉石文化村、中百飾創意文化設計園、文博宮、甘坑客家小鎮等文化産業的“五朵金花”;今年文博會,龍崗區共有13個分會場,位居深圳各區之首。華僑城和龍崗區政府、深圳市甘坑生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甘坑新鎮”項目,不僅能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華僑城文化內涵。

  “在國外,以文化旅遊推動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運作方式已經有不少成熟案例。如法國的魯爾區,通過文化科技改造,從一個污染嚴重、經濟落後的舊工業區,成功轉型為商業文化消費區;再如美國拉斯韋加斯,通過發展娛樂産業,將不毛之地變成了全球知名的旅遊勝地。在這種運作模式下,企業和項目所在地都實現了共贏。”業內人士指出。

  其實,華僑城謀求外部文化資源,尤其是具有唯一性的自然景區資源,並非最近才開始。2015年以來,華僑城曾接觸安徽黃山景區、河北秦皇島、廣西桂林等地的主管部門,謀求促成文化旅遊合作。去年4月,華僑城集團以2.65億元注資成都文化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該公司擁有中國緯度最低的天然優質滑雪場——大邑西嶺雪山滑雪場以及索道、酒店、森林公園等優質資源;同時,華僑城集團積極在北京、南京、寧波、順德等地加強資源儲備,並於今年4月份正式與四川甘孜州政府簽訂海螺溝景區整體開發協議。在資本市場,華僑城同樣動作頻頻。2015年4月,華僑城集團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獲得授信額度200億元;10月,華僑城運作旗下文旅科技公司登陸新三板;11月,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了招商局集團自貿區板塊整體上市配套增發,成為新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之一。

  種種動作表明,華僑城已經為大象轉身在資本、資源方面做了全面“鋪路”。

  “文化+”描繪市場藍圖

  隨著一系列舉措的實施,華僑城新時期戰略部署逐漸浮出水面。未來數年,華僑城戰略重心將轉入“文化+”。這個“+”,不僅要加華僑城最熟稔的旅遊業,還要與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城鎮化等相關産業進行深度嫁接、融合。其中,“文化+旅遊+城鎮化”的發展模式是華僑城的主要發力方向。

  以剛剛簽約的“甘坑新鎮”為例,按照規劃藍圖,華僑城將向“甘坑新鎮”輸入其所擅長的資本、創意和管理,將傳統城鎮改造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小鎮,以文化帶動相關科技、旅遊、商業、生態、農業、教育、家居等産業的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

  據介紹,華僑城為“甘坑新鎮”規劃了五大功能區,涵蓋文化旅遊、文化創意和高新技術培育等多項業務。三五年之後,當人們來到“甘坑新鎮”,所看到的不僅有風情濃郁的客家社區,還將有美術館、文獻館、虛擬現實體驗中心、傳統文化産業基地、生態觀光農業等。在這裡,華僑城不僅是投資者,也是運營管理者、金融及相關服務提供商;小鎮居民不僅是普通住戶,也是相關産業的運營者;八方來客不僅是外來的消費者,也是部分産業的投資者以及當地文化建設的參與者。

  事實上,“文化+相關産業”的發展模式,早已成為全球經濟的共同趨勢。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文化與相關産業的融合度高達50%-60%;國內這個數值雖然不到20%,但已有許多成功的嘗試和案例:“文化+旅遊”模式,如喬家大院和平遙;“文化+科技”模式,如華僑城文旅科技公司;“文化+城鎮化”模式,如安仁博物館小鎮;“文化+金融”模式,如北京盛唐時代將影視作品版權,通過文化基金運作,與資本市場嫁接,完成證券化的過程;“文化+餐飲”模式,如西安亮寶樓;“文化+酒吧”模式,如深圳合縱文化集團;“文化+茶道”模式,如中華文化促進會的萬里茶道,等等。“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加快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以形成數字創意等5個十萬億級的新興産業,“文化+相關産業”的融合發展必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華僑城以開放、創新的企業文化與生動、多元的民俗地域文化相碰撞,或將産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賦予企業發展新的能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