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奉獻更顯“夕陽紅”

  • 發佈時間:2016-05-12 05:32:24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閱讀提示

  2015年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推選結果日前公佈,淄博市博山區八陡鎮東頂社區老年志願者服務隊被評為2015年“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

  6年來,這支平均年齡65歲的老年志願服務隊穿梭于社區的家家戶戶、大街小巷,敲門送關愛,到府送服務,傳正氣、樹新風,成就“給力夕陽紅”。

  □ 本報通訊員 韓文彬 張穎

  一早一晚“愛心敲門”

  “起來了嗎?”“哎,起來了。”4月27日上午9點,王福芹敲響84歲困難老人岑秀雲的家門,聽到老人的回應,她這一天才算是放下心來了。王福芹一邊與岑秀雲聊天,一邊幫著打掃屋子,洗洗刷刷,這就是老姐倆的日常。

  今年已69歲的王福芹是東頂社區老年志願服務隊“愛心敲門”組的成員,除了她,這個組還有8位志願者,他們每天一早一晚敲響孤寡困難老人的門,送一句問候,送一份關愛。

  記者了解到,東頂社區現有常住居民630戶1620口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440人,空巢、孤寡老人65人,70歲以上、重病重殘、空孤老人25人。“我們社區的老齡化問題很嚴重,又是個‘打工村’,許多孤寡困難無人照顧。”社區居委會主任王孟蘭告訴記者。2010年初,村兩委在走訪中發現,很多老人缺乏關愛和照料。有的老人拄著拐杖,一步一挪地去買菜,看著就叫人心酸。

  於是,王孟蘭萌生了把社區一些賦閒在家的老人組織起來成立一支服務隊的想法,想法一提出來就得到大夥兒的積極響應。2010年4月,一支21人的老年志願服務隊成立了,成員最小的52歲,最大的71歲。服務隊分為愛心敲門組、維修服務組、治安調解組,他們穿梭于社區的大街小巷,送愛心,送服務。

  愛心敲門組不僅為老人們送去關愛,甚至還能救命。愛心敲門組成員焦秀梅告訴記者,她每天都去獨居老人李曉華家中串門。李大娘70多歲,身體一直不大好,子女也都不在身邊,這幾年,李大娘對焦秀梅的腳步聲和敲門聲早已熟知又熟,單聽腳步和敲門聲,就能分辨出是不是焦秀梅。

  説起幾年前的一件事,焦秀梅記憶猶新。

  2012年8月的一天,她像往常一樣到李大娘家串門,敲了幾次門,老人都沒有回應,只聽到屋裏洗衣機工作的聲音,以往都是趕緊開門,這次顯然不正常。“可別發生了什麼事。”焦秀梅頓時産生了一種不好的預感,急忙喊人打開房門,發現老人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沒了知覺。眾人連忙把老人送往醫院搶救,終於挽回老人的生命。見到轉危為安的母親,聞訊趕來的兒女們激動不已:“醫生説,俺娘突發心臟病,要是再晚來幾分鐘,就與我們陰陽相隔了,真是太感謝焦大姐了,感謝大家,要不是她們,後果不敢想像。”在東頂社區,像這樣的例子可不少,愛心敲門組的作用不容小覷。

  維修調解各顯神通

  志願服務隊的成員大多有一技之長或者在本社區擁有較高的威信,他們發揮各自特長,服務居民。

  “第一時間趕到”是東頂社區志願服務隊便民維修服務組的宗旨。便民維修服務組組長李慶成今年已75歲高齡,他是淄博五二五廠的一名退休幹部,也是一名老黨員,原先在廠裏上班時就負責機電維修,退休後被選到居委會工作,他率領的維修服務隊堪稱居民的好幫手。

  前年夏天,一場狂風暴雨將劉大娘家的一棵大樹刮倒,砸在了房子上,房屋脊檁被砸斷。劉大娘子女都在外地,只有她一個人在家,眼看房屋就要倒塌,她撥通了便民維修服務組的求助電話。接到電話後,正在吃飯的李慶成扔下碗筷,拎上工具箱迅速召集5名小組成員趕到了劉大娘家,並立即聯繫建築工人。當聽説是社區老年服務隊幫著劉大娘修房時,建築工人們感慨“真是了不起”,他們也要做一次好事,最後沒有收取任何費用,免費把房子修好了。

  多年來,維修服務組把居民和社區的活當成自己家的活,不管是誰家的水、電、管道、線路出現問題,只要打個電話或者捎個口信,他們便會及時到府幫助解決,還時常自掏腰包買配件,為群眾解決了許多棘手的問題。維修組成立5年來,已累計為群眾提供換燈、維修水管、理順電路等服務400余次。

  與便民維修服務組一樣,治安調解組也在社區發揮著大作用,巡邏隊每天兩次巡邏威懾犯罪,維護社區治安,調解組更是村主任王孟蘭的得力助手。

  前不久,老翟家一對叔伯兄弟因一條下水道鬧起了矛盾,一個説:“你衝了俺家後院,必須改道。”另一個分毫不讓:“沒法兒改,就是從這兒走!”兩人僵持不下,最後調解組出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村上出水泥,買沙子,雇匠人,志願服務隊成員當小工,大家一起修院子,這才平息了一場兄弟矛盾。

  自從成立了治安調解組,東頂社區從未發生過一起惡性事件,住宅樓內無一戶安裝防盜窗,家家安居樂業。

  “夕陽紅”傳正氣

  從成立至今6年來,東頂社區老年志願服務隊每天行走在大街小巷,或敲門,或巡邏。説起服務隊,居民們豎起大拇指,説“這支隊伍真給力!”但也有人質疑:“這些人傻嗎,沒一分錢報酬,還整天忙乎乎的。”

  “奉獻就是快樂。”維修服務組組長李慶成給出了答案,“我退休了,在家閒著也沒事兒,咱拿著國家給的退休金,既然有能力,為什麼不貢獻社會,發揮餘熱,何樂而不為呢?”

  王孟蘭很是感激這些志願者,“咱社區沒什麼財力,只能請大家來會議室喝喝茶,嘮嘮嗑。所謂的回報,就是讓志願者登上社區四德榜。”而在志願者們看來,人品道德的表揚也遠遠勝過金錢報酬。

  90多歲的丁瑞芳一直與自幼雙目失明的兒子靠“低保”相依為命,是愛心敲門組讓他們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我的眼睛從小就不好,多虧了黨的關懷和街坊的關心照顧,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今天,可以説我的一切都來自於社會的關愛。我這輩子沒什麼貢獻,只希望以後能將遺體捐獻,也算是報答國家、回饋社會吧。”不久前,丁瑞芳在兒子的陪同下簽署了遺體捐獻書。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現在我們照顧老人,以後我們老了也有人來照顧。敬老愛老、互幫互助的風氣也將一代代傳承下去。”王孟蘭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