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社區挨著園區建 農民就近有活幹

  • 發佈時間:2016-05-11 00:30:4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家兩處村宅基地換了兩套75平米的樓房和兩個車庫”,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李進伯社區居民王秀端説起從農村搬進新社區樓房,笑得合不攏嘴,“過去住在城裏兒子家,現在這條件與城裏沒什麼兩樣,我就搬回來了。”

  河北衡水市以保障農民利益為基礎,通過盤活農戶宅基地、承包地“兩地”,推進農村新型社區、現代農業園區、工業園區“三區同建”。2014年啟動以來,全市已建和在建農村新型社區160多個、現代農業園區280個、工業園區40個,已有20多萬農民“零成本”住上樓房,大量農民家門口有工作能增收,實現農民權益有保障、現代農業得發展、城鎮發展獲空間等多贏效果。

  衡水8800多平方公里面積上分佈著4900多個村,村莊小而密並且“空心化”嚴重,宅基地資源大量閒置、浪費。衡水在農村新型社區建設中通過創新機制,盤活農戶宅基地資源,有效破解了資金、土地、生活成本增加等三大難題,農民們能夠搬得進、住得好。

  建房資金從哪來?衡水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拆遷舊村騰出的建設用地復耕後,政府每畝給15到20萬元獎補,同時整合各級財政支農資金3億多元,向社區建設集中投放。具體實施中,由於土地置換指標收益在復耕驗收後才能實現,衡水採取成立投融資平臺進行貸款、復耕後補償資金優先償還銀行等辦法,確保房子能蓋起來。

  棗強縣李進伯社區過去村莊佔地273畝,新村只佔30畝。“節約出的243畝地復耕後就可産生效益。”社區第一書記李文強説,按每畝15萬元計算,共得到補償資金3600多萬元,再加上部分財政支農資金,籌集夠了社區建設所需的4000萬元,村民不用掏一分錢就住上樓房。

  為破解用地與拆遷難題,衡水探索出“先拆後建不佔耕地”的辦法,在原村址先期拆除部分房屋就地建設,新社區建成搬入後再實施整村拆遷。各地普遍成立村民自拆自建委員會,錢怎麼花、房怎麼建、建什麼房,都讓村民説了算。

  此外,舊村拆遷復耕後的土地作為村集體用地統一發包,解決農民“上樓”後生活成本增加問題。李文強説,村裏復耕的宅基地正在建現代農業園區,每畝地800元承包費,基本可解決每年17萬元的社區物業、供暖費用。

  記者在李進伯社區看到,6棟樓房整齊排列,一樓是車庫。一些農民年紀偏大不願上樓或鰥寡孤獨需照料,社區內還建了20間平房的互助養老院。

  “‘上樓’只是第一步,讓農民住得好,還需同步解決‘上樓’後日子怎麼過、人往哪去問題。”衡水市長楊慧説。衡水實行農村新型社區與現代農業園區、工業園區統籌規劃、同步建設,農民不僅改善了居住環境,還實現了就近工作。

  記者在棗強縣八里莊看到,與5村聯建的社區相隔一條馬路,就是流轉村裏全部3千多畝耕地的農業園區,還建了玫瑰深加工區和農貿市場。縣裏又撥了280畝建設用地建了工業園區,將周邊各村的十幾家玻璃鋼加工廠集中到園區。

  正在農業園區勞作的八里莊村民郭金芳説,她家20多畝地已全部流轉,每畝每年一千元租金,“過去種玉米小麥,一畝地一年也就掙1000元。土地流轉後能騰出手來了,青壯勞力多數去了工廠,婦女和年紀大的到農業園區打工。我在這裡光打工一年就收入2萬多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