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扶貧“精準識別”為何難

  • 發佈時間:2016-05-09 05:44:5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廣西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今年計劃實施搬遷任務33萬人,確保精準到戶到人;青海預計到2019年實現貧困家庭子女教育檔案“全覆蓋”,基本構建“到村、到戶、到人”的教育精準脫貧體系……各地近期從不同角度大力推進扶貧攻堅,“精準施策”“到戶到人”等成為高頻詞。

  精準扶貧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有助於保基本、保底線、保民生,其前提是精準識別。在一般人的想像中,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應該不複雜,其實在不少地方這還是件新鮮事。筆者日前在西部某省調研時就了解到,一些地方的精準識別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難,消耗了一些基層幹部群眾的精力。大致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存在“等靠要”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群眾的思想觀唸有了很大變化,勤勞致富成為共識。但在有些貧困地區,“要”的思想十分突出。以前,扶貧往往是發錢、發物,有些貧困地區的群眾對此似乎習慣了。針對本輪扶貧攻堅,少數已經脫貧的人認為又要開始發錢了,便千方百計“裝窮”,有的從城裏的樓房搬回到鄉下的土房子,有的把汽車等財産賣掉,有的甚至不惜上演苦肉計扮作殘疾人,以便列入扶貧名單。

  其二,宗族觀念的干擾。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有著較濃厚的宗族觀念,偏遠貧困地區尤甚。家族團結互相幫忙是好事,但也存在優親厚友、不講原則的情況。一些已經脫貧的人為了進入扶貧名單,族人互作偽證,為精準識別增添了障礙。在一些地方,一個村子成百上千人都是一個家族,調查識別相當困難。

  其三,“村霸”興風作浪。在一些貧困村,個別人一貫恃強淩弱,把持村務,成為事實上的“村霸”。這些人本已脫貧,有的甚至是有相當資産的老闆,為了能使自己進入扶貧名單,極少數人設法干擾精準識別工作。

  其四,有些村幹部不給力。村幹部對農村情況最了解,是精準識別必須依靠的力量。然而,由於待遇較低等原因,有些村幹部工作不積極,個別人甚至徇私舞弊,影響了精準識別工作。

  精準識別的複雜性,影響了脫貧攻堅工作的進展。“搶著當窮人”,從表面看是利益驅使,實際折射出貧困地區道德觀念與法制意識的淡漠,這無疑會降低脫貧攻堅效率,增加脫貧攻堅成本。存在此類現象的地方,應該深刻認識到精準扶貧的重要性和艱巨性,一方面要做好相關宣傳工作,引導幹部群眾正確認識脫貧攻堅工作;另一方面還要按照法律法規來規範扶貧工作,有序高效地加以推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