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8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項目難落地,他該走還是該留?

  • 發佈時間:2016-05-05 07:31:04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調查

  四年前,在外闖蕩20多年的曹信福懷揣創業夢想回到老家海安,準備在當地投資萬頭生態肉牛養殖項目,實施秸稈轉換牛肉生態工程,加快當地秸稈消化利用,帶動農民共同發展致富。

  然而,四年過去了,這一被當地齊聲叫好的項目,卻因用地瓶頸,一直停留在一紙規劃上。“為了項目落戶,從鎮上到縣裏,從縣裏到鎮上,腿都跑細了。”曹信富説。

  生態養殖,

  億元産業“錢”程似錦

  4月中旬,記者來到曹信福的老家海安縣大公鎮群益村。這是與東臺市唐洋鎮交界的純農業村,養蠶、養雞、養羊是當地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門路。曹信福卻選擇了養牛,目前牛舍裏有35頭肉牛。“這批肉牛都已長到五六百公斤,再過2個月就可以出欄了,每頭牛凈賺8000元沒問題。”曹信福介紹説。

  當地擁有豐富的玉米秸稈資源,為發展食草型養殖業提供了天然優勢。回鄉後,曹信福投資近300萬元在當地和東臺唐洋創辦了兩座秸稈加工點,專門銷給上海、如皋、徐州等地奶牛場和大型養羊場,而今年生産秸稈青貯飼料2.5萬噸,發展秸稈農戶達3000多戶,面積8500畝。“秸稈養牛是典型的生態迴圈農業。”曹信福測算過,一畝地按一年種兩季玉米,秸稈産量約7噸,可養一頭牛,一頭牛的糞便又可施一畝地,飼養萬頭牛可改良土壤1萬畝,按每畝節約化肥成本300元計算,每年僅此可減少化肥支出300萬元。更為曹信福看重的,“靠吃玉米秸稈長大的肉牛,成本低、品質好,是真正不含任何添加劑的安全、放心的牛肉。”

  曹信福在當地先後組建了秸稈專業合作社和肉牛專業合作社,準備接納50個農戶,一起分享生態養牛成果。“農村一個勞力可種20畝秸稈飼養20頭肉牛,如委託合作社銷售,年獲純利不低於10萬元。”曹信福充滿信心地説。

  “肉牛規模生態養殖在海安乃至蘇中地區都是空白。”海安縣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萬頭生態肉牛養殖基地”若能實施,必將衍生秸稈種植收購、全價飼料加工,以及肉牛養殖、屠宰、牛肉産品加工、牛肉餐館、牛糞利用等相關行業,帶動種、養、加産業融合發展,整個産業鏈年收入預計不下3億元。

  指標有限,

  項目落地難度太大

  按照每頭牛佔用10平方米測算,加上屠宰、加工、牛糞處理等配套設施,萬頭肉牛養殖項目所需用地不下200畝。然而,這麼大的用地面積在當地政府看來,大大超出了預期和承受範圍。

  “連找一塊20畝的一般農用地都沒有。” 大公鎮政府分管農業的副鎮長仲廣桐説,近幾年,鎮上把一般農用地指標都調整到了集鎮和農民集中居住點上去了,村裏沒有一般農用地指標。再説,大公行政區域地圖呈東西條狀,農戶居住密集,按照項目環評要求,半徑500米範圍內不能有農戶,在大公要麼找不到這樣的地,要麼土地性質不允許,“基本農田是一條高壓線,沒人敢逾越。”仲廣桐告訴記者,鎮上曾開過幾次協調會,跑現場,把土地規劃圖拿出來一塊一塊地幫著找,都沒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從鎮上來講,已經盡力了。”

  大公鎮鎮長劉成亮説,大公的主導産業是工業,農業上以高效養殖為主,在土地指標越來越緊,地方對項目投資強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像曹信福以秸稈養牛鋪地的粗放發展模式,鎮上根本拿不出用地指標。他説,大公鎮一年的建設用地指標僅200多畝,包括城建項目、工業項目,還有修路等,哪還有多少指標給農業項目啊?

  海安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朱加純表示,當地可以利用設施農用地發展養牛。只要符合國家政策,選址符合要求,國土部門積極提供服務責無旁貸。不過,當地村幹部告訴記者,村裏除了縣裏重點扶持的養蠶業可以通過提前申報置換農用地指標的方式興建溫室大棚外,像養牛這樣佔地比較大的養殖項目基本上沒有可能。

  異地選址,

  成本增加讓人糾結

  “四年前,我就帶上海的投資者來考察,對方只等我拿到地就投資,讓人急啊!”面對奔波多年仍拿不到地的窘況,曹信福頗感失落。

  説起曹信福的創業遭遇,群益村村委會主任何先龍深表惋惜。他坦言,儘管曹信福的養牛項目對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帶動農民養牛增收有好處,但拿不到用地指標也是事實。

  海安縣農委副主任杜明軍向記者表示,曹信福的秸稈轉換牛肉工程,確實是符合生態迴圈利用和國家政策的好項目。他透露,今年2月份,曹信福曾就項目落不了地寫信向縣長反映,根據縣長批示,縣農委和國土部門派員實地調研協調項目用地,儘管大家一致認為這是好項目,但糾結的是,群益村乃至大公鎮均沒有適合該項目發展的農用地。杜明軍和當地鎮村幹部為此希望曹信福立足現實,轉變觀念,不能一根筋老盯著本村本地不放,與其坐等土地規劃調整,不如到包括臨近的東臺唐洋和周邊地方找找和看看,或許能發現有更適合項目發展的地方,“活人被尿憋死,不是笑話麼?”

  其實,曹信福未嘗沒想到外面發展,但遠離秸稈基地令其糾結。曹信福告訴記者,自己有1000多頭肉牛委託如皋、常熟、徐州等地奶牛場代養。“拉到外地的秸稈飼料光運輸成本每噸就要多出100多元,按每頭牛消耗7噸秸稈飼料計算,攤在一頭牛身上的秸稈運輸成本就要多支出1000元左右。”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曹信福來説,項目要落地,異地發展仍不失為一種可行途徑,屆時可以把“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複製到外地,逐步實現秸稈飼料生産供應本地化,從而實現降本增效。本報記者 丁亞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