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既要“領孩子” 更要“養孩子”

  • 發佈時間:2016-05-03 07:29:42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6全國産業與金融創新大會”4月29日在寧舉行 ,百城巡講活動帷幕由此拉開,多位國內知名專家、政府官員現場解讀經濟發展態勢,指出唯有堅持創新驅動,才能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添無盡動能。

  供給側改革破解“四降一升”

  一季度我國經濟運作主要指標相繼出爐,出現回穩跡象。如何看待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國務院參事、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説,要充分看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突出表現就是“四降一升”。一是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最近三年GDP增速是一條向下曲線,其中主要原因是工業下行。工業比重越大,經濟發展越難。二是企業利潤增幅下降,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幅變成-2.3%,越是原材料、初級産品等上游産業掉得越厲害。三是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至今已是連續49個月負數,導致投資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願消費。四是財政收入下降,因為支出的剛性,財政收支缺口加大,加大赤字的結果是經濟潛在風險放大。一升,即銀行不良資産有所回升。

  姚景源認為,這些困難不是週期性原因,而是結構性原因,因此用以往那種“熬”“挺”的辦法、抱團取暖是行不通的,必須通過供給側改革來破解。

  “供給側改革尤其要突出制度供給。”姚景源説,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的60條舉措很多都是制度供給。要通過制度的創新和完善,讓我們的供給更加有效。

  産金結合是經濟轉型的命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雲春評價説,今年以來,人們聚焦全球和中國經濟增長趨勢怎樣、增長動力在哪,中國以及全世界金融風險到底有多大、如何控制金融風險,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怎麼樣在新的動力推動下使經濟儘快復蘇。

  侯雲春説,強調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是強調供給側改革,是因為多年來我們主要依靠大規模基礎設施、房地産投資,低成本出口,而消費基本是常態,變化不大。3月以來的經濟指標,並不意味觸底反彈、走向復蘇了。而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混合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新興産業、第三産業、消費拉動、網際網路+等新産能,也有傳統的發動機動力踩油門作用,這其中就包括了政府投資、房地産投資等,這種動力不具有可持續性。産業和金融的結合,實際是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一個命門。抓好了這一點,中國經濟的發展就有了持久的新動力。

  在侯雲春看來,我國貨幣的流動量並不少。3月末,M2已到44.62萬億元,同比增加13.4%,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關鍵是沒有解決好産業和金融的結合,很多資金都在虛擬經濟轉机來轉去。有了産金結合的新模式,實現資金與實業結合,才能成為經濟增長持續可靠的動力。

  金融和實業産業融合,有很多事情可做。侯雲春舉例,可以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讓更多企業可以直接融資。發達國家企業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例是7:3,我國是3:7,70%間接融資,從銀行貸款、借錢,30%來自資本市場。要通過資本市場的發展,使更多企業從資本市場融資,降低融資成本。

  汗水驅動轉向智慧驅動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何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用一句話概括,“將從過去35年的汗水驅動,即靠投入的增長帶來産出的增長,轉向智慧驅動的增長,贏得改革紅利和創新紅利。”實現了這種增長動力的轉換,我們投入的增長將不僅僅帶來産出的數量增長,而且帶來産出的生産率的增長。

  張燕生説,園區的發展充滿著模式的創新。過去三十多年發展模式有兩種,一是“領孩子”模式,政府營造好的投資環境,把別人家的“好孩子”領來,包括別的地方的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等,問題是領來的孩子不親。還有叫“養孩子”模式,培養市場經濟環境,然後鼓勵民營企業和內生性增長因素的發展。新常態下,園區發展模式正在變化。“領孩子”模式的最大問題,是“孩子”向國外轉移。怎麼留住領來的“孩子”,就是要改變模式“養孩子”,培養本地的內生性增長因素。同時使自己養的“孩子”,加快對標發達國家,儘快把傳統製造轉型成現代産業體系。 本報記者 邵生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