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坐等”糧食來

  • 發佈時間:2016-05-03 05:59:1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三秋、三夏時節,兩天就收拾妥當了,沒有多少體力活。擱在以前,掰玉米、裝車、卸車、剝皮……每個玉米倒騰七八遍,一家人成月地忙。”如今,每逢三秋、三夏,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南高村的孫福如就當起了“甩手掌櫃”。

  原來,淄博市臨淄區著眼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健全完善以市場服務為主體、政府公共服務為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要組成的農業服務體系,全區40萬畝耕地,玉米機收還田、旋耕、深耕、再旋耕等11個環節,全部由政府主導,實現了社會化服務。

  “耕種管收全包”,鎮領導包片,機關幹部包村,村幹部包戶、包地塊,確保所有種糧地塊、農戶全納入、不遺漏。區財政每畝地補貼40元錢,農戶只需交110元的差價款,經濟條件好的鎮街道已全部免除差價款,農戶從收到播不掏一分錢。

  “現在統一調配車輛,連片作業,各種機械齊上陣,效率大幅提高。收割結束後,拿著戶主簽名的作業單,就可以到合作社領錢。”朱臺鎮農機合作社負責全鎮7.3萬畝和周邊7萬多畝糧田,與市場價格相比,每畝地的作業費低20元,但因為規模效應,農機手還是能賺到錢。

  過去,每到夏熟秋收,田間焚燒秸稈的頑疾就要復發。農民心裏也有委屈:家裏沒養牲口,做飯也不再用柴火,除了焚燒,還有啥法子?現在,臨淄區的“耕種管收全包”推行玉米機收還田、旋耕、深耕、再旋耕,玉米棒被收入艙室的同時,齊刷刷的玉米秸稈被粉碎後均勻地鋪在地上,緊隨其後的旋耕機讓秸稈碎末和泥土融為一體,從根源上破解了焚燒難題。

  臨淄區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克祿介紹,耕作深度增加了10釐米,土壤團粒結構和吸水、保墑、透氣等理化性狀大大改善,以前付之一炬的玉米秸稈全部深耕還田,其養分含量相當於當季施肥量的25%。

  “老話説秋忙忙斷腸。以前,秋收時,在工廠上班的兒子不忍心,總是請假回家幫忙,耽誤了工作要少掙上千塊錢。現在一畝地交百十元就有人都管了,兒子不用請假了,我們騰出的時間幹個零工一天也能掙一百多塊錢。”臨淄區農民趙清政説。

  隨著糧食生産社會化服務模式的推進,臨淄全區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已達7.5萬畝,佔全部耕地的18.8%,全區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發展到52個,帶動了農業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和農業結構的調整。

  臨淄區委書記宋振波説:“有人種地,還要把地種好;規模經營要實現高效益。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打破一家一戶分散種植、實現規模效益的關鍵所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