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 發佈時間:2016-05-03 05:59:0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印發實施,這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推進東北全面振興的根本指導,標誌著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全面啟動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推動東北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東北民眾的關懷,是新一輪東北振興的突出亮點。

  過去10年,東北振興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經濟總量明顯提升,産業競爭力逐漸恢復,社會事業不斷發展,民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例如,國家在東北先行先試探索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所有制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提供了社會安全網路;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棚戶區改造、採煤沉陷區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使東北居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並在積累經驗後推向全國,為全國發揮了重要的試點示範作用。但是相對於經濟總量的提升和優勢産業的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仍然有待加強,受歷史因素影響,東北地區民生欠賬較多,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東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分佈集中,城市棚戶區分佈集中,廠辦大集體分佈集中,職工工資增長慢、社保欠賬多、城市基礎設施落後、生態環境保護也有待加強。以養老保險為例,近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國有企業職工進入大規模退休期,2014年遼、吉、黑三省養老保險贍養比分別為1.9:1、1.7:1、1.4:1,遠超過全國3:1的平均水準。在社保全國統籌推進極其遲緩的情況下,僅為彌補社保欠賬,目前東北各省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繳費比例比全國平均水準高2-6個百分點,這大大加重了東北地區的企業負擔,抑制了企業競爭力。再比如,東北地區(包括內蒙古東部地區)資源枯竭城市有21個,佔全國30%,隨著資源儲量大幅縮減,傳統發展方式難以為繼,民眾生活十分困苦,隨著石油、煤炭等價格大幅下降,許多能源資源産地的民生問題再次凸顯。

  民生領域的突出問題制約了東北地區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日益影響東北地區的改革發展穩定。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可以説,惠民富民,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是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目的。只有把民生保障好,才能堅定不移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等任務,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只有把民生和發展有機銜接起來,才能在保障民生的基礎上,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産業升級和城市轉型,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新一輪東北全面振興,建議不再把GDP或每人平均GDP指標作為第一衡量標準或主要衡量標準,而應該重點看以下兩個指標。一是東北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和區域生活條件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是否縮小。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設施基本完備,即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民生狀況與東部地區大體相當,供水、供氣、供電、供暖全面覆蓋,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民航等現代化交通設施基本具備作為衡量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標準。二是東北地區人口分佈、經濟佈局、生態環境之間是否相互協調。按照各地區功能定位,促進人口分佈和流動與經濟、産業相協調,使人口、經濟與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哈大軸線應進一步集聚産業和人口,成為東北乃至全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帶,其他地區依託重要交通軸帶開展點狀或片狀開發,實現面狀保護,建成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切實保護好青山綠水。

  要全面貫徹落實好新一輪東北振興在民生領域的五方面重點工作:

  一是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高度重視去産能化過程中的就業促進工作,加快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普惠、均等、一體化的基本公共服務,使城鄉居民普遍享受一致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保障和生態安全,合理分享東北全面振興成果,實現共用式發展。

  二是因地制宜加快推進棚戶區、獨立工礦區搬遷改造工程,儘快完成東北地區採煤沉陷區治理任務。加強礦區生態和地質環境整治,開展露天礦坑、矸石山、尾礦庫等綜合治理。

  三是實施老工業城市更新改造工程,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更新改造力度,全面推進老工業區改造,優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和輻射能力,促進重點城市群發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推進城鄉規劃、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四是將資源型城市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區域,支援資源枯竭城市、獨立工礦區等加快解決社會民生和生態環境方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完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促進資源産業與非資源産業、城區與礦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五是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支援林區、草原、濕地、沙地等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推進清潔生産,構建迴圈的産業體系,打造北方生態屏障和山清水綠的宜居家園。

  在這一過程中,要重點處理好以下三個關係:

  一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真正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讓“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相得益彰。逐步把政府的職能轉向重點構建市場環境,吸引企業家到東北投資創業,引導産業、産品和要素按市場信號的指引自由順暢流動,引導人口從生態地區和農産品主産區有序流出,引導困難地區和困難群眾從供需兩側達到就業和人口的新平衡。

  二是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按照公共財政框架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明確中央和地方事權,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財政制度,中央政府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並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事項上擔負更主要的支出責任。改變長期以來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中央確定原則框架,地方根據財力制定實施標準的做法。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逐步建立全國統一、流動轉接順暢的社會保險體系,促進勞動力有序流動。通過實現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清晰劃分,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充分發揮,引導東北地區地方政府把工作著力點由招商引資、爭取優惠政策轉移到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來。

  三是處理好行政區和類型區的關係。對於東北三省一區面臨的社保欠賬,結構調整難度大等共性問題,應加大就業、社保、教育、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支援力度,支援省級行政區繼續加大力度解決。同時,進一步提高民生工作的精準性和針對性,加大對“老少邊貧”和産業衰退、資源枯竭、生態嚴重退化等特殊困難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的支援力度。對於貧困地區,突出精準扶貧,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對於邊境地區,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對於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結合扶貧政策實行有針對性的援助政策。對於産業衰退和資源枯竭地區,支援獨立工礦區、老工業區等加快改造,培育發展新的主導産業,完善衰退産業轉型政策,更加關注職工再就業問題。對於生態退化地區和糧食主産區,努力實現生態保護、糧食增産與居民增收和財力增強相結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