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帶你看懂糧油産需形勢怎麼走

  • 發佈時間:2016-05-03 04:31:2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近日,第三屆中國農業發展大會的舉辦和《中國農業發展報告(2016~2025)》(以下簡稱報告)的發佈,標誌著中國農業展望活動的基本建立,也標誌著中國的全球農業調查分析系統建設正在紮實穩步地推進。《報告》從生産、消費、貿易、價格四個方面重點分析了2016年以及“十三五”中國主要農産品市場的運動特點和趨勢,對市場主體的生産經營活動有著重要的風向標作用。

  玉米

  面積十二年來首次調減

  報告預計“十三五”及未來10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産量先減後增,2016將出現十二年來首次面積調減,2018年開始産需將出現缺口,2020-2025年玉米生産將出現緩慢恢復。

  “十二五”期間,中國玉米麵積、産量快速增長。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及全球原油價格大幅下跌影響,中國玉米消費總體低迷,年均消費量在1.8億噸左右,再加上農民儲糧行為變化,導致國家玉米庫存持續攀高。與此同時,由於國內外價格嚴重倒挂,過去五年中國玉米累計凈進口1725萬噸,其中,2015年進口473萬噸,比2014年增長82.0%。

  報告認為,受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特別是“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和玉米臨儲政策改革的影響,預計河北張承農牧交錯區、太行山燕山淺山丘陵區,吉林西部易旱區、東部山區和部分糧改飼地區,黑龍江第四、第五積溫帶,內蒙古東北北部及中部後山地區,陜北風沙區和關中地區及黃淮海地區,2016年玉米麵積將較上年調減1750多萬畝,其中“鐮刀彎”地區預計調減1500萬畝。這是自2003年的十二年來中國玉米麵積首次調減,調減幅度超過3%。與此同時,今年氣象年景總體偏差,東北地區低溫春澇、南方洪澇的可能性較大,預計玉米單産將比2015年下降1.2%;玉米總産預計21517萬噸,比上年減少近1000萬噸。

  “十三五”期間,受種植結構調整、原油價格低迷等因素影響,中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産量將可能持續縮減,到2020年種植面積和産量預計分別為51608萬畝和20567萬噸,比2015年分別減少約10%和8%。與此同時,受人口數量增長、城鎮化率提高、農村脫貧致富、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玉米價格回歸市場等因素影響,中國玉米消費將出現恢復性增長,預計保持年均3%的增速,2018年需求量將超過産量,2020年産需缺口將達到1600多萬噸。但從總的供需形勢來看,由於當前國內玉米庫存較多,未來五年玉米供需形勢總體將呈由寬鬆轉向基本平衡的走勢,中國玉米及替代品進口也將隨著國內價格與國際接軌逐步減少。

  報告認為,2020—2025年,中國玉米生産將出現緩慢恢復性發展。由於“十三五”玉米庫存壓力基本釋放,在沒有國家政策支援的背景下,加工企業將向節本、增效、環保、可持續發展轉變,玉米工業消費有可能調減,但減幅不會很大,預計2025年的工業消費量為5530萬噸,比2016年減少0.8%。此外,5年以後,中國玉米市場與國際聯動性將進一步增強,玉米消費需求將拉動進口增加,預計2025年中國玉米進口將達到200萬噸左右。

  大豆

  種植面積有望六年來首次增加

  報告預計“十三五”及未來10年,中國大豆生産將出現恢復性增長,2016年中國大豆種植面積有望六年來首次增加,大豆消費和進口仍將繼續增長,但增幅明顯放緩。

  “十二五”期間中國大豆生産持續萎縮、進口大幅增加。種植面積從2011年的1.18億畝下降到2015年的9885萬畝,減幅16.5%;産量從2011年的1449萬噸下降到2015年的1161萬噸,減幅19.8%。以此同時,養殖業蛋白飼料需求帶動大豆消費量穩步增加,2011—2015年中國大豆總消費量接近4億噸,消費量年均增長率5.3%。2011—2015年大豆總進口量3.28億噸,進口量年均增長率11.6%。

  報告認為,受玉米臨儲政策改革和“鐮刀彎”地區種植結構調整影響,預計2016年中國大豆面積達到10320萬畝,比2015年增加430多萬畝;在單産相對穩定的條件下,預計大豆産量將達到1203萬噸,比2015年增加40多萬噸。這也是自2009年的六年來中國大豆種植面積首次增加。受飼料蛋白豆粕及食用植物油需求拉動,2016年中國大豆消費量預計達到9169萬噸,較上年增加2.4%。其中壓榨加工消費約佔總消費的87.5%,預計2016年中國大豆壓榨加工消費量8019萬噸,較上年增加2.3%。儘管中國大豆生産出現恢復跡象,但産需缺口仍然很大,需要依靠國際市場保障供給,預計2016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將達到8228萬。

  “十三五”期間隨著中國鼓勵大豆種植的一系列政策落實,中國大豆生産有望緩慢增長,預計2020年中國大豆種植面積預計達11130萬畝,較2015年增加1245萬畝,增幅12.5%。2020—2025年,隨著國産大豆深加工産業的穩步發展和國産大豆品牌建設的進一步推進,將拉動中國大豆生産繼續發展,預計2025年中國大豆種植面積將達到11700萬畝,約較2016年增加1389萬畝,10年間年均增長率1.4%。與此同時,隨著城鎮化率和人民收入水準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對肉蛋奶、食用植物油和植物蛋白消費將繼續增加,帶動大豆消費繼續增加,預計2025年中國大豆年消費量將達到1.08億噸,大豆年進口量將達到8864萬噸。

  小麥

  種植面積穩重略減産需形勢趨緊

  報告預計“十三五”及未來10年,中國小麥麵積穩中略減,消費需求繼續增加,産需形勢逐步趨緊。

  “十二五”以來,中國小麥産量持續增加,2015年突破1.3億噸,比2011年增長了1279萬噸,增幅10.9%;過去五年,中國小麥年均消費量在1.2億噸左右,其中口糧消費和工業消費穩中有升,種子消費和損耗基本平穩,飼料消費年際間波動較大,産需形勢總體相對寬鬆。“十二五”期間,中國累計進口小麥1691萬噸,2015年比2011年增長了1.4倍;國內小麥價格整體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普通小麥年均批發價由2011年的每公斤2.04元漲至2015年的2.46元,累計增長20.59%。

  報告預計,2016年小麥種植面積和總産量分別為36180萬畝,同比下降30萬畝左右;産量預計13010萬噸,同比略減10萬噸左右,可能出現自2004年十二年來首次減産。面積調減主要是因為華北地區適度調減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小麥種植,西北地區在年降水量300毫米以下的旱作地區繼續壓夏擴秋,再加上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導致的氣象年景總體偏差,冬小麥苗情不如去年。同時受人口增長等因素影響,2016年中國小麥消費量預計為12027萬噸,比2015年增加60萬噸左右。其中,口糧消費預計8536萬噸,同比略增20萬噸左右;飼料消費預計1069萬噸,同比略減約40萬噸;工業消費預計1444萬噸,同比略增約70萬噸。小麥進出口保持基本穩定。

  報告認為,“十三五”期間,受種植結構調整和資源生態環境限制,中國小麥種植面積將穩中略降,産量增速明顯放緩,消費增速依然較快,産需形勢將由寬鬆轉為基本平衡。“十三五”期間,中國小麥種植面積穩中有降,到2020年預計為36030萬畝,比2015年減少180萬畝左右;小麥總産量預計為13191萬噸,比2015年增加170萬噸左右。同時,中國小麥消費繼續增加,預計2020年消費量為12630萬噸,産需基本平衡。

  報告展望了未來10年中國小麥産需形勢。未來10年,中國小麥産量增長相對緩慢,消費增速相對較快,産需關係將逐步轉向緊平衡。到2025年,中國小麥麵積預計為35895萬畝,比2015年減少300萬畝,年均減幅0.1%;總産量為13279萬噸,比2015年增長2.0%,年均增長0.2%,明顯低於過去10年2.6%的增速;預計消費量13263萬噸,年均增長1.0%。消費增速明顯高於産量增速,産需關係將逐漸趨於緊平衡。其中,口糧消費、飼料消費、工業消費將持續增長,年均增速將分別達到0.4%、3.1%和3.7%,損耗量和種用量年均略降0.1%。

  稻穀

  産需缺口有擴大趨勢

  報告預計“十三五”及未來10年,中國稻穀種植面積先增後減,總産保持基本穩定,消費繼續增長,産需缺口略有擴大。

  “十二五”以來,中國稻穀生産穩步發展,2011年産量突破2億噸,之後年度産量基本穩定在2億噸以上,2015年達到20824.50萬噸(折合大米14577.15萬噸);2015年中國國內大米消費總量1.45億噸,較上年增長約500萬噸,産需基本平衡。

  2016年受玉米臨儲制度改革和種植結構調整影響,東北地區水稻種植面積預計將小幅調增,南方秈稻種植面積將略有調減,中國稻穀種植總面積預計調整100萬畝左右。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2016年氣象年景總體偏差,預計稻穀單産將略有下降,總産保持穩中略增態勢。大米食用消費量預計為10747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受玉米價格回歸市場影響,稻穀飼料消費預計將同比減少1.4%。與此同時,2016年中國將強化與國際的稻米貿易合作,大米凈進口有望穩定在2015年水準。

  展望“十三五”及未來10年,中國水稻種植面積呈先增後減趨勢,預計2020年為44223萬畝,2025年為44163萬畝,10年間年均遞減0.3%。這主要是由於種植結構調整,東北部分地區耕地退出玉米生産改種水稻,南方生態待修復區水稻種植面積將會有較大調減。同時,隨著中國農業技術研發、推廣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水稻單産有望穩步提高,預計2020年達到每畝465公斤,2025年達到469公斤,10年間年均遞增0.2%。主要受單産穩步提高影響,未來10年中國稻穀産量將基本保持穩定與此同時,中國大米未來10年需求量將保持年均0.3%的增長態勢,預計2020年為14801萬噸,2025年為15029萬噸,“十三五”末大米凈進口約為292萬噸,“十四五”末大米進口約為293萬噸。

  棉花

  高品質需求明顯增加

  報告預計“十三五”及未來10年,中國棉花生産將更加向新疆集中、總産量和總消費量均呈下降趨勢,棉紡織業對高品質棉花需求將明顯增加。

  “十二五”期間中國棉花産需均呈下降趨勢。其中,種植面積從2011年的7557萬畝下降到2015年的5698萬畝,降幅達24.6%;産量從658.9萬噸下降到560.5萬噸,降幅達14.9%。

  2016年中國棉花産量將繼續同比大幅下降。受比較效益下降、生産成本提高、國家糧食優先戰略等因素影響,2016年中國棉花播種面積和産量將繼續大幅下降。受棉紡織業向外轉移、化纖替代等因素影響,2016年中國棉花消費量預計為715.8萬噸,同比降2.7%。同時,2016年是中國棉花去庫存的關鍵一年,國儲棉投放將成為調節棉花市場的重要手段,棉花進口將繼續減少,預計凈進口量為100萬噸,同比降31.1%。

  “十三五”期間中國對高品質棉花需求將明顯增加。報告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棉花生産將進一步向新疆棉區集中,長江、黃河流域棉區産量比重明顯下降。2020年中國棉花播種面積和産量分別為5366萬畝和496萬噸,比2015年下降5.8%和11.5%;2025年中國棉花播種面積和産量分別為5120萬畝和467萬噸,比2015年下降10.1%和16.7%。與此同時,隨著國內棉紡産業加快轉型升級,棉花消費數量也將呈明顯下降趨勢,預計2020年消費量為708萬噸,比2015年降3.8%,但對高品質棉花需求明顯增加,這將倒逼中國棉花生産加快品質改良的進程。

  食用油

  自給率將跌至30%

  報告預計“十三五”及未來10年,中國油籽生産先減後增,2016年食用植物油自給率將跌至30%,未來五年食用植物油産需總缺口達到1億噸以上。

  報告認為,受比較效益下降、油菜籽臨儲政策改革和玉米大豆種植結構調整等因素綜合影響,預計2016年中國油籽種植面積為30620萬畝,較上年略有下降。受面積下降影響,2016年中國油籽總産量預計減少0.7%,降至4676萬噸,其中,油菜籽産量減少9.4%,花生産量增加4.0%,大豆産量增加3.6%。同時受食用植物油消費增長和豆粕飼用消費增長拉動,2016年中國三大油籽消費量預計為1.25億噸,較2015年增0.2%;油籽進口預計8813萬噸,其中,大豆進口量8228萬噸,油菜籽進口445萬噸,食用植物油進口643萬噸。受國産油籽減産影響,2016年中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將跌至30%。

  報告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油籽生産在大豆和花生帶動下將穩中有增,五年總産量預計2.4億噸,國産油料榨油合計約4940萬噸;同時,食用植物油五年總需求預計1.6億噸,産需缺口1.1億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