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畔“舌尖上”的供給側改革
- 發佈時間:2016-04-30 13:0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益陽4月30日電 題:洞庭湖畔“舌尖上”的供給側改革
作者 付敬懿
暮春時節,八百里洞庭春雨連綿,翠綠的蘆葦隨風搖曳。這種本該受制于造紙業低迷而積壓的植物,在兩年時間裏搖身一變,造就一條産值達16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致富新路。
“用時下流行的話概括,這是‘舌尖上’的供給側改革。”湖南沅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美娜説,曾為造紙原料的蘆葦,如今被新開發成綠色食品“蘆筍”遠銷海內外。
地處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市,湖洲濕地上生長了45萬畝蘆葦,優質的原料吸引大量造紙企業進入。蘆葦由此成為當地兩大支柱産業之一,曾給當地帶來每年2億元的財政收入。
然而,隨著2006年洞庭湖周邊治污力度加大和造紙業市場持續低迷,大量造紙廠被關停,蘆葦産業陷入泥潭。
“造紙廠少了,洞庭湖區近八十萬噸蘆葦無處可銷。”蘆葦承包主龔立軍有六萬畝蘆葦,滯銷時只能放火燒掉。
“大量蘆葦資源未能利用,兩萬多砍伐蘆葦的樵民、紙廠職工如何安置?上岸的漁民如何生活?”楊美娜説,“靠湖吃湖”是幾十萬湖區民眾千百年生活的依託,如何利用供需失衡的蘆葦資源去産能、去庫存,發展高附加值産業是關鍵。
“可以説,這是民間自發形成的‘吃貨運動’,讓政府找到轉變發展方式的靈感。”沅江市蘆筍辦副主任郭建平告訴記者,湖區民眾有自採自食蘆葦嫩芽的傳統。此前,蘆葦場老闆為確保蘆葦産量而禁止採摘。隨著“蘆葦—造紙”模式難以為繼,老闆們再無心阻止民眾“偷鮮”。
蘆葦嫩芽在洞庭湖區俗稱“蘆筍”,每年三月中下旬可採摘。“荻筍鰣魚方有味,恨無佳客共杯盤。”這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品嘗蘆筍時發出的感嘆。
郭建平説,隨著採筍、吃筍在湖區逐漸多起來,沅江市政府決定瞄準“蘆筍”做新文章。2013年,沅江市政府與湖南農業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等開展研發合作,朝食品、藥品和保健品方向發展蘆筍産業。第二年,沅江蘆葦産值為1.4億元時,蘆筍的産值達到16億元。
“加工好的蘆筍罐頭能賣到80元一斤(500克)。”在外打拼多年的陳建波,回鄉搶抓時機建立了一萬畝蘆筍基地,與科研機構合作開發新産品,訂單絡繹不絕。
不少在破産邊緣掙扎的蘆葦廠也及時轉型,迎來“第二春”。“以前積壓的蘆葦到現在還沒賣完,但我轉型生産的食用蘆筍還沒出廠就被客商預定一空。”龔立軍説。
産業的紅火,讓“以筍為生”的採筍人“錢袋”也鼓了起來。當地民眾唐順祥説,為了不影響蘆筍口感和來年生長,必須純手工採摘。“五口之家,採摘10天蘆筍能賺一萬元以上。”
目前,沅江市已申報“沅江蘆筍”原産地品牌認證。按照政府規劃,到2020年,當地要實現百億元蘆筍食品産業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