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碧水聚洞庭 清流匯大江

  • 發佈時間:2016-04-18 02:30: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3月中旬,洞庭湖水天一色,岸邊青草初發,堤上嫩柳清揚,油菜花把田野染得一片金黃。《經濟日報》“探訪長江經濟帶”採訪組,披著乍暖還寒的細雨進入湖南。

  湖南與長江的聯繫離不開洞庭湖。洞庭湖北接松滋、太平、藕池、調弦四個長江入口,南納湘、資、沅、澧四水,從東北方向由城陵磯匯入長江……作為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和國際重要濕地,千百年來,洞庭湖與長江患難與共、息息相關,是長江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中央作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部署,確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定位,湖南如何對接?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一行沿岳陽、常德、益陽等洞庭湖區,以及長沙進行採訪——

  岳陽:打造通江達海綠色口岸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3月12日,記者採訪的第一站,是東洞庭湖北端的岳陽。銜遠山、吞長江,岳陽之於湖南,乃至長江中游地區,堪稱區位優越、風景優美、通江達海的口岸要地。

  市區東北15公里江湖交匯處——城陵磯,乃長江中游第一磯。江水至此,常年不淤不凍,為湖南得天獨厚的深水良港。2015年,城陵磯口岸進出口貨物已達196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24.02萬標箱,進出口總額實現69.93億元。

  岳陽市口岸管理辦副主任宋振權説:“我們的口岸平臺搭起來了,功能也更加完善了。綜合保稅區一次性通過國家驗收,城陵磯新港創建全國綠色迴圈低碳示範港獲交通部批准,目前在全國內河港口中是唯一的。”

  作為內河航運大港,岳陽每年原油和成品油吞吐量600多萬噸,是長江水道“四大油區”之一。降低油類貨物泄漏事故對江湖水域的生態威脅,長江上的海事部門承擔著艱巨而繁重的任務。

  走進岳陽船舶溢油應急設備庫,記者見識了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大傢夥”:吸油氈、圍油欄、收油機、動力站等,一應俱全。臨湘海事處處長方榮利介紹説,所有這些裝備,隨時處於備戰狀態,平時供海事人員演練,有事就要發揮作用。

  登上海事艇,迎風破浪穿行在江面往來的大船間,傾聽海事人員講述日復一日的水面巡航。為了綠色發展,人們不應忽視這些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

  由於歷史原因,岳陽的産業結構偏重,九大優勢産業中領頭的就是石化業。實現城市和口岸綠色發展,産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岳陽經信委正在為當地完善綠色化工産業園區而四處奔忙。副主任陳岳紅對記者説:“岳陽石化産業做得比較大,這些年一直在‘騰籠換鳥’,要求企業進入園區。對於不符合安全環保標準的企業,要堅決整治,直至關停,絕不能讓工業廢水污染長江。”

  工業轉型緊鑼密鼓,濕地保護也可圈可點。在東洞庭濕地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觀測站站長涂瑋對記者説,核心區內大小湖泊及壕溝,是東洞庭湖濕地生態景觀最獨特、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和最集中的區域,每年在此棲息的鳥類50余種、數量約為5萬到8萬隻。記者用高倍望遠鏡遠眺,成群的野鴨和天鵝時隱時現,不時還有魚兒躍出水面……濕地實行封閉式管理,給候鳥留下自由的空間,也為這個工業城市保住一片生態樂園。

  談到未來如何進一步綠色發展,一位市委領導表示,將依託産業現有基礎,大力推進戰略性結構調整,以“水清、水活、水利、水美”為目標,大力實施河湖連通工程,培育面向時代的服務經濟……

  常德:建設山清水秀的海綿城市

  常德,這座擁有2000年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洞庭湖生態經濟圈核心城市之一,沅澧兩水自西向東橫貫而過,匯入西洞庭湖。

  “常德的水凈了,西洞庭的水就清了。”市長周德睿與記者一見面,就如數家珍地談起常德綠色發展。“2015年,我們‘最新的名片’是‘海綿城市’;‘最大的亮點’是‘美麗經濟’。”他説。

  建設“海綿城市”,常德人潑墨揮毫的第一筆,就點出了“水”的靈性。

  市區姻緣橋北穿紫河畔,一幢精緻的建築、幾口長滿蘆葦的水池與蔥綠的河岸渾然一體。余家垱機埠改造工程雨水收集系統就在這裡。它將往日雨後肆意橫流的雨水收集起來,通過沉澱池、調蓄池、生態濾池處理後,再以蘆葦等植物根系吸收水中雜質,使凈化達標後的雨水排入河中。常德經投集團穿紫河公司副總經理李可告訴記者,這裡日處理雨污能力3500噸,處理後可達地表四類水質。

  2015年,根據競爭性評審得分,常德躋身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前16位。這座城市正在悄然變成一個具有吸、蓄、凈、釋功能的“海綿體”

  如果説建設“海綿城市”是常德生態優先的點睛之筆,那麼“美麗經濟”就是常德綠色發展的山水畫卷。

  進入洞庭湖區腹地常德安鄉出口洲,眼下正值青蛙産卵孵化育子期,田埂間青蛙歡跳,讓記者想到“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詩意美景。湖南省楚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余霞説:“我們從農民手中流轉和託管的農田有幾萬畝,一部分搞稻蛙‘立體種養’,利用青蛙吃害蟲,搞有機農業;另一部分實行規模化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機耕機收、統一管理,比個體農戶施用農藥和化肥大約減量20%到50%。”

  據常德市農業委副主任劉仕英介紹,全市耕地流轉面積已達251.8萬畝,流轉率接近40%。立體生態農業和規模化科學種田,是減少西洞庭湖區平原農業面源污染、保護洞庭湖水質可行的辦法之一。

  “海綿城市”“美麗經濟”,最吸引眼球的力作就是柳葉湖旅遊度假區。柳葉湖,地處常德市區東北,位於洞庭湖西濱,是常德北部新城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亮點。

  在總面積175平方公里的柳葉湖度假區,常德人精心打造環湖風光帶、花山濕地公園、太陽山森林公園、觀鳥濕地公園等連串生態景區和標誌性旅遊項目。如今,一個山水相連、城鄉一體,旅遊和現代服務業與城市融合發展的生態新區,已規模初具。2015年,全區接待國內外遊客14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8億元。

  穿過滿眼金黃的油菜花海,記者走進景區深處的“太陽谷”美麗鄉村示範區。投資350萬元的全省首家村級污水處理站,就坐落在此。柳葉湖旅遊度假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楊學亮介紹説:“這裡每天污水處理量500噸,經過3年運作,現在村民們都將污水引到這裡,養成了不亂排污的好習慣。”

  常德建設“海綿城市”、發展“美麗經濟”,不僅收穫了山美、水美,還收穫了人的行為美。在洞庭湖區生態保護中,常德人營造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令人稱道。

  益陽:在生態守護中蓄積動能

  益陽,地處洞庭湖西南,在常德與長沙之間,跨資江中下游,處沅澧兩水尾閭,是洞庭湖區水系最豐富的區域之一。

  3月16日,記者一行到達益陽,對被稱之為“南洞庭湖區”的城市進行採訪。市長許顯輝説:“益陽有很好的生態優勢,發揮好這個優勢,必須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實現發展和生態環保協同推進。”

  當日下午,記者一行前往市區西南16公里處的桃江縣桃花江竹海。這裡以竹聞名,以竹興業,舉目四望,竹山連綿,翠海疊嶂,是名副其實的全國最大的竹産業基地之一!

  據桃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羅中華介紹,縣委、縣政府正在著力開發竹鄉生態遊,大力發展筍竹産業,這樣不僅有效保護了生態,而且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他説:“漫山遍野7萬畝楠竹,是大自然的恩賜。”桃江人期待南來北往的遊客造訪竹海,把這裡打造成湘中地區一顆璀璨的寶石……

  次日,採訪組深入湖區腹地,前往益陽最北端的南縣。車過茅草街大橋,一路沿河而行,南茅運河“生態走廊”建設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眼前的工程,是益陽推進河湖連通工程、凈化洞庭水系的一個縮影。

  沿運河繼續前行,採訪組來到當地稻蝦養殖示範基地。鄉野間,長長的一條溝渠緊貼著大片乾枯的稻田。南縣豐香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順祥對記者説,城裏人熱捧的“小龍蝦”苗,眼下就藏在渠中。這些小傢夥經過一次次脫殼長大,就會鑽到田裏把頭年留下的稻秸全部啃光。農民收穫完小龍蝦後便開始灌水插秧……

  “小龍蝦”成了稻田裏的“清道夫”,稻秸成了“小龍蝦”的精飼料。這種生態迴圈種養模式,給當地農戶帶來可觀的收入。2015年,南縣稻田養蝦面積5.7萬畝,“小龍蝦”産量1萬噸;養殖産值約5億元,帶動第二、三産業産值近7.8億元。

  出南縣,到沅江。這裡有湖洲濕地86萬畝,年産蘆葦33萬噸,佔全省40%的份額。早些年,豐富的蘆葦資源,曾引來大批造紙企業就地取材,為沅江市提供了可觀的財政收入,但卻嚴重惡化了洞庭湖水質。近年來,沅江市加大整治力度,沿湖造紙業基本關停,南洞庭湖水質也開始好轉。

  大批造紙企業關停後,如何充分利用好蘆葦資源,關係到幾十萬湖區農戶的生計。沅江市大力開發蘆筍産業,為蘆葦資源找到了一條綠色出路。這裡説的蘆筍,是蘆葦的幼莖。提起它,沅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美娜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洞庭湖滋養的蘆筍,是當地百姓的傳統美肴,蘆筍産業不僅讓我們走向綠色發展,而且還獲得了更為可觀的收入。”

  瑩碧如玉的蘆筍芯,散發著自然的清香,也引來了精明的商家。2015年,全市食用蘆筍産量2.1萬噸,實現産值12億元。説到這兒,楊美娜還特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過去蘆葦大約1分錢一根,現在蘆筍大約1塊錢一根,從蘆葦到蘆筍,讓我們賺到了更多的錢!”

  益陽,正在從洞庭湖區生態保護中,不斷發現綠色發展新機遇,積蓄新動能。

  長沙:治污造綠力保一江清水

  湖南省會長沙市。湘江之水穿城而過,經望城走湘陰,匯入洞庭湖。

  作為環洞庭湖區重要的水源之一,湘江流域的水質不僅關係湘江流域、長沙市人民的生産生活,而且直接影響洞庭湖區水體,進而關乎長江。記者在湖南最後一站的採訪,就從治水開始。

  “保護湘江,就是保護洞庭湖,就是保護長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文雄與記者一見面就直奔主題。這位喝洞庭湖水長大、曾擔任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工委書記的省委領導説:“圍繞江湖抓生態,湖南做了很多實事,尤其是湘江治理和‘綠心’保護,成績很大。”

  湘江流域的重金屬污染,一直是個備受關注的老話題。湖南省委、省政府2008年啟動“碧水湘江千里行動”,2013年湘江流域保護與治理被列為省政府“一號工程”、實施三個“三年行動計劃”。為了一江清水入洞庭,他們一刻也沒鬆懈過。

  眼下,湘江治理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剛剛完成。僅省會長沙市,3年裏就投資了60億元,數百家影響流域生態環境的企業被關停;11家城區污水處理廠全面投入使用;流經主城區的湘江、瀏陽河、圭塘河、龍王港、撈刀河、靳江河流域101個排污口實現全部截污……目前,長沙城市污水處理率已達96.8%,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湘江流域的治理保護,不僅讓長沙百姓喝上了放心水,也為企業提供了綠色發展新契機。

  長沙高新區欣盛路,華時捷環保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運營監控中心,主管陳天宇向記者演示了流經岳陽、常德、益陽、長沙地表水的自動監測情況:隨機點開電腦螢幕上的一個監測站,就可看到相關水質的實時數據。

  綠色發展不僅是防污治污,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清潔生産,同樣擁有廣闊空間。

  岳麓大道,遠大住宅工業有限公司。記者跟隨董事長張劍來到整潔的生産車間:蓋樓用的保溫墻體、預製樓板就像一塊塊“積木”,全在生産線上一次性完成。幾公里外,一處正在施工的住宅小區工地,除了幾部塔吊和為數不多的裝配工人,全然見不到印象中灰塵瀰漫、機械轟鳴、佈滿腳手架的施工景象。

  遠大住工“搭積木”的蓋樓方式,正是國家力推的裝配式建築。他們不僅擁有先進完整的建築工業化技術體系,而且正在成為綠色建築業的強勢引領者。

  在長沙,還有大批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正在同步崛起。2015年,長沙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32.1%,比2010年翻了一番。

  綠色發展倒逼産業升級步伐加快,政府就要提供更高端的發展空間。覆蓋長沙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寧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望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湘江新區,一年前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成為中部地區第一個國家級新區。今年短短數月,湘江新區就簽約項目103個,資金1250億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新區綠色發展的獨特魅力。

  穿行在湘江新區,梅溪湖濕地、洋湖濕地、大王山、靜臥湘江水中的巴溪州,無不以草綠、水綠、山綠、樹綠示人。這是因為,湘江新區積極實施生態控制線規劃,落實生態涵養用地、農村農業用地、城市建設用地各佔三分之一的城市空間佈局,從而讓企業與山水林湖融為一體。

  自2007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群被國家確定為“兩型”社會試驗區,至今已經走過8個年頭。當初,省委、省政府果斷決定,在長沙、株洲和湘潭交匯地區劃定522.87平方公里被稱為“生態綠心”的城際生態隔離、保護區。在“綠心”裏,禁止工業和其他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項目建設。無論城市怎樣發展,這片“綠心”至今固若金湯。

  如今,對於長沙來説,只有一個“生態綠心”,已遠遠不夠。前幾年,長沙在落實湘江“一號工程”的同時,啟動城市“三年造綠大行動”。用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易煉紅的話説,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城市田園生活。

  目前,長沙市三環線兩側各100米範圍的環城綠帶建設正在進行,沿環城綠帶共37個各類生態公園、濕地公園、洲島公園等也在規劃和建設之中。再過幾年,長沙將更綠,湘江將更美,這裡的人們生活將更好!

  夜幕下的長沙,湘江兩岸,霓虹閃爍;悠悠江水,輕吻橘子洲頭,注入洞庭,擁抱長江……

  採訪組成員:本報記者 張 磊 呂立勤 劉 麟 趙登華

  執筆:張 磊 呂立勤 趙登華 本版編輯 陳 艷 楊開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