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夏商建築
- 發佈時間:2016-04-30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品築春秋
西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終結了禪讓制,開始了“家天下”的世襲制。從夏朝的建立,到春秋的結束(西元前475年),這1500多年的漫長歲月,是中國的奴隸社會時期。這一時期的建築水準比起原始社會來,自然有了較大的提高,畢竟能聚集一個國家的實力,建造的宮殿建築其遺址在今天看來,還是相當有水準的。
與氏族部落不一樣,作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有了王國和都城的概念。夏朝的都城叫“斟鄩”,位於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1959年,考古學家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在洛陽偃師市翟鎮鄉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大型遺址,經過新中國三代考古學家持續40多次的發掘,證實了這裡是西元前20世紀前半葉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夏都斟鄩遺址(二里頭遺址)。
有學者認為,二里頭一號宮殿遺址和二號宮殿遺址分別是王宮和宗廟遺跡。一號宮殿遺址圍墻略呈折角正方形,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大致等於1.5個現代的足球場大小。王宮大殿在圍墻內北端的夯土臺基上,東西長30.4米,南北寬11.4米,柱洞排列整齊,形成面闊8間、進深3間的殿身平面。專家根據《考工記》,復原了一號宮殿的圖形,認為這是一座以木架骨、草泥為皮,四坡出檐的大型木構建築。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沒有磚瓦出土,專家認定,一號宮殿以茅草為屋頂,以夯土為墻壁,隸屬於上古建築中的“茅茨土階”形態。在今天看來,這種王宮大殿不論是規模還是材料,都太原始落後了,但是,在4000年前,這可是整個東亞地區最高大、最雄偉的建築,睥睨四方,唯我獨尊。
二號宮殿建築遺址是包括廊廡、大門、中心殿堂、大墓的一組建築。宮殿有北墻、東墻、東廊、西墻和西廊,南面為復廊和大門建築,而北墻和三面廊廡圍成一個廣庭,庭院裏有陶水管鋪設或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設施(早在夏代就有下水道啦)。廣庭中心偏北是中心殿堂,中心殿堂與北墻之間有一座大墓。這座宮殿建築很可能是夏都宗廟性質的建築,而大墓裏埋葬的應該是某一代夏王。
從兩組宮殿建築復原圖看,當時修建它們的時候,有一定的建築圖紙(紙張尚未發明,應該是刻在木頭或者竹片上,有待實物出土)。如果圖紙有朝一日出土面世,可以想像,這將是多麼令人震撼的考古大發現!
夏朝之後,就是商朝。這裡先來説説成語“托梁換柱”的典故。
話説老商王帝乙在世時,某日與眾王子、大臣同殿議政。突然之間,頭頂傳來“咔嚓”一聲巨響,大家抬頭一看,只見大殿上有一根柱子攔腰折斷,眼看著大殿就要轟然倒塌。正在眾人驚慌失措之時,三王子子辛一個箭步衝到斷柱旁,兩臂用力,竟然硬生生地又把房樑托了起來。眾人趕緊招呼衛士用新柱子換掉斷柱子,遂轉危為安。經此一役後,老商王對這個天生神力的小兒子越發喜歡,最終將王位傳給了他,即《封神演義》裏的末代之君商紂王。
中國古代建築中,梁柱是建築的骨架,承擔起負重的主要功能。梁是縱向的大方木,其腹部兩端搭在柱頭上,背部承負著瓜柱和檁桁,承擔其上構件的載荷並將之傳遞給身下的柱子。而柱子是直立的大木,分擔起自梁而來的巨大重量,並將之傳遞給大地。所以説,中國古建築主要承重機構不是承重墻,而是梁柱,承重結構(梁柱)和圍護結構(墻體)是可以分開的。
這麼看的話,這個紂王還真是天生神力、勇武異常。不過,讓我們來看看商代宮殿的規格,再來查驗一下紂王托梁換柱的成色和含金量。
據歷史記載,商代的都城曾數度遷移,最後建都于殷,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小屯殷墟宮殿遺址有多個重要發現,對後世的建築影響極大:
首先,殷墟遺址具有大體一致的縱軸線,兩側建築有主有從,基本形成對稱結構。這就為後世的宮殿建築群“前殿後寢”“對稱佈局”提供了一個參考模板。
其次,夯土技術發展到成熟階段。到了商代,板築墻技術已經得到了普及,在磚頭尚未發明的年代,夯土墻是最堅固的城防。孟子名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説“傅説舉于版築之間”,這個傅説,在輔佐商王武丁之前,就是一名建築工人,負責夯土築墻工作。
第三,石灰水塗料得到應用。在商代的建築遺址中,出現了白灰抹墻。可見商代人採用石灰水作為建築塗料,刷白墻壁,開始了室內美化的過程。直到今天,我國部分偏遠地區還有人用這種原始的石灰水塗料涂刷居室。
第四,甲骨文的出現。商代的甲骨文是方塊漢字的原始雛形,很多是象形字,其中宮、高、京、室、宅、門、戶、牢、囚、家、井等字,其圖畫就是模倣的建築實物,從這些文字的造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當時建築的大致形象。
殷墟宮殿遺址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50米,總面積71.5公頃,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也是殷墟最重要的遺址和組成部分,包括宮殿、宗廟等建築基址80余座。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面,有一條人工挖掘而成的防禦濠溝,將宮殿、宗廟環抱其中,起到類似護城河的作用。
至於商代王宮大殿的柱子有多粗,我們也可以通過遺留的柱礎來測量:所有的石柱礎都是用直徑15—30釐米的天然卵石造成,有些大柱礎下面還有銅铚襯托——起到找平、防潮和裝飾作用。這麼看的話,商紂王“托梁換柱”的大柱子,隸屬於殿內的金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柱,故而,直徑也應該最長,大約30釐米左右。
以宮殿宗廟建築和王陵大墓為代表的夏商建築,造型古樸,大巧不工,雖然依舊原始、落後,但能真切反映出中國遠古建築特有的時代氣息,代表了中國遠古建築的水準。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