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

  • 發佈時間:2016-04-29 15:39:00  來源:求是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發展歷史表明,經濟強國的出現,背後都有一個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創新。中國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必須堅持創新發展,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

  一、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

  自從1912年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概念以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對於人類發展的重大意義。“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這一核心命題已成為社會共識,並在理論和事實兩方面得到了證實。

  以哈羅德-多馬模型為理論起點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從最初的資本積累論,到新古典增長理論,再到新增長理論,在這個由外生增長理論到內生增長理論的演進過程中,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越來越被看重。諸如新增長理論強調技術創新和知識資本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新制度學派強調製度創新和人力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關鍵;特別是圍繞經濟增長制度的發展經濟學,在復興“新熊彼特主義”的同時,越來越聚焦于創新的系統化工程和運作,即資本、技術與制度的協調創新。儘管它們彼此間對創新的側重有所偏差,但對創新動力的價值認定卻是一致的。

  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在産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780—1840年間,是蒸汽機和冶煉技術為代表的創新;1841—1897年間,是鋼鐵和鐵路技術為代表的創新;1898—1946年間,是電力、化工和汽車技術為代表的創新;1947—2006年間,是電腦和資訊技術為代表的創新。重大技術發展歷史表明,技術創新大約以60年的長週期演進,凸顯了産業創新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核心推動。而從更大的以工業革命為坐標的産業進步與轉型角度透視,也印證了這點:人類社會經濟的每一次大飛躍都是建立在創新基礎上的,都離不開創新。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末開始於英國,工廠由此誕生;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初開始於美國,流水線和大工廠由此誕生;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末開始於美國,數字化工廠由此誕生。

  世界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將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核心戰略。所謂創新型國家是指那些以科技創新作為國家基本戰略,借助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競爭優勢的國家。從通用的指標體系分析,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這些創新型國家的共同特徵是: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一般在30%以下。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興起,世界主要國家爭相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發展先機。美國政府發佈《美國創新新戰略》,力挺先進製造、精密醫療、大腦計劃等9大戰略領域的創新;英國重點發展超低碳汽車、生命科學和醫藥以及尖端製造業;法國政府建立“戰略投資基金”,主要用於對能源、汽車、航空和防務等戰略企業的投資與入股。

  二、我國正在通過創新驅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經歷3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我國發展方式粗放、産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日益凸顯。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階段,這也是經濟增速相對放緩,投資、消費和出口的“三駕馬車”的拉動力開始下降的階段。各類要素市場的供應卻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特別是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傳統人口紅利在逐步消失。可見,中國經濟增長的原有動力在衰減,依靠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經濟高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迫切需要轉變經濟發展動力。這是因為,一方面任何經濟體都不太可能長期保持兩位數的超高速增長率;另一方面,中國的深度發展必須更注重增長的品質,即由粗放的數量型向高效的品質型轉換。為此,必須改變過去那種粗放型的增長,特別是在新常態形勢下,在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更加看重增長的內涵與品質,這就必然要求創新驅動。唯有通過實施創新驅動增長,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加快技術創新進步,才能真正實現國民經濟的高品質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發展和創新的認識不斷深化,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實現了對發展理論的一次重大昇華。其一,新發展理念,把握了發展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特點,順應了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的新要求,點明瞭破解發展難題的新路徑。其二,在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上,我們黨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決了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問題。其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創新能力落腳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強調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通過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聚焦目標、突出重點,從跟進型發展到引領型發展,從而能夠真正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升級轉換。

  三、堅持創新驅動須推進創新工程

  國家的創新戰略無疑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從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關係中去透視這一工程,需要著重在觀念創新、體系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

  1.樹立創新意識,培育創新文化。長期以來,我國的創新能力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而發展不足,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創新觀念的薄弱。因此,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今天,優先要解決的就是創新觀念不足的問題。必須在“敢創新”“能創新”“善創新”上形成突破,樹立全主體全方位創新的觀念。通過強化創新觀念的重要性,在觀念與認識上形成自覺創新的主導精神和思維模式,為創新提供永不枯竭的動力和源泉。

  2.強化創新體系整合,推進創新主體多元化。創新不是發表論文、申請到專利就大功告成了,創新必須落實到創造新的增長點上,把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産業活動。現代創新體系的規劃與建設,特別強調佈局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高效性,即在創新主幹環節上優先確保不能有大的缺項和遺漏。在執行上重點圍繞技術創新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兩大層面展開。首先是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要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其次是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在創新主體的鏈條上,確保國家創新、企業創新和科研院校創新的同步協調,建立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

  3.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加強創新政策引導。能不能形成一個高效的制度,在管理與運作上推動創新,事關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成敗得失。在世界上創新體制運作成熟的國家,都無一例外地建立起了在政策監管和法律上的創新保障和激勵制度。這為我國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特別是科技強國美國,不僅建立了鼓勵科技創新的一整套法律和政策保護,而且在政治決策和思想庫建設上也明顯傾向於激勵科技創新。我國創新型國家戰略的實施,最終也必須體現在我國創新制度的建設上來,形成一種機制,使得創新成為自我運作、自我發展、自我調節的主導力量。借助這種模式既可以保證創新源源不斷地形成,又可以對創新應用進行有效的調控,從而確保創新的利益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和最大化。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思政教研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