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轉基因重大專項:四分之一經費用於研究生物安全

  • 發佈時間:2016-04-29 02:30:5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馬愛平 付麗麗 劉 垠

  “20年來,我國轉基因技術發展,特別是重大專項的實施逐漸使我國與國際縮短了差距,但遠遠沒有實現對農業産業發揮作用,這其中有科技、社會認識、國家政策、國際輿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為一項技術,我國必須積極參與並引領其發展。” 28日,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召開“農業前沿生物技術前瞻”圓桌會議,與會專家如是表示。

  “我們應該放眼全球和未來,緊密結合農業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和問題,對農業前沿生物技術進行判斷和部署,對相關技術進行研討規劃。”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認為。

  本次會議上,數十名生物技術專家學者以及科技部辦公廳、重大專項辦、農村司的管理人員,圍繞前沿生物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研究熱點及應用潛力、監管程度和公開情況等進行交流探討,並就“十三五”農業生物前沿技術發展提出建議。

  基礎研究並跑和領跑並存

  “農業前沿生物技術是21世紀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潛力最大的戰略高技術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説,它是推動新一輪農業産業革命的決定性力量。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表示,近年來,以生物組學(如功能組、代謝組、單細胞測序、環境宏基因組等)、新一代育種技術如基因組編輯技術、人工染色體技術、合成生物技術及生物大數據等為代表的前沿生物技術發展迅速,並廣泛應用於農業領域,為解決全球性糧食、環境、健康、能源問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術支撐作用。

  相關統計顯示,2013—2015年,以水稻為材料的生物技術領域,發表在《自然》《科學》雜誌的論文,67%都是由中國科學家在本土獨立完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五大作物領域發表的生物技術論文中,中國在水稻和棉花發表論文數名列第一,其他均位列第二。

  中國農業科學院萬建民院士認為,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物技術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在基因組學、基因功能等前沿基礎研究方面,在國際上處於並跑和領跑階段。

  産業化方面尚存差距

  我國在生物技術産品研發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步,抗蟲水稻、抗蟲棉,抗蟲抗旱的玉米等重大産品都已具備産業化的能力。“但由於種種原因,在産業化方面受到限制。”萬建民表示。

  在生物技術領域,與國外相比,我國擁有一批在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政府給予很大支援,科研單位也有較好的研發基礎。

  “與國外的差距,不是技術研究,也不是産品研發,而是缺乏從事生物技術産業的頂級企業參與,生物技術發展的市場前景沒有激發起企業的興趣。”萬建民認為。

  “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可能要依靠一些公司來推動,通過科學發展脈絡會發現,技術使對基因的控制越來越方便、精確,但是理論也好,技術也好,終極目標是産業化,我們國家科技投入已經讓一些發達國家羨慕,能不能産生期望的效應,還是令人擔心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羅雲波説。

  中國農業大學戴景瑞院士也認為,目前,轉基因技術並未完成歷史使命,産業化應用和國外尚有差距,需要在“十三五”“十四五”進行系統佈局。

  科技支撐使安全風險可控

  “中國目前的轉基因重大專項裏,已投入了25%的經費用於研究生物安全,在所有重大研發計劃對安全性研究投入比例中是最高的。通過重大專項的支援,我國已經建立了轉基因國家安全監管體系、安全服務體系和平臺,培養了一批掌握技術的人才隊伍,我們有能力確保轉基因産品産業化的安全。”萬建民説。

  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實施以來,形成了高精度、高通量和高效率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和檢測監測的技術體系。我國已建立了轉基因作物的多年、多點生物安全評價和檢測監測網路,完善了轉基因産品環境、使用安全評價和檢測監測技術體系,強化了抗蟲棉花、抗蟲水稻、轉植酸酶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環境釋放後的全程安全監測、評估技術體系。

  “比如,美國準備把沒有經過批准的一種轉基因抗蟲玉米出口到中國,結果就在海關被查出來了,這裡用的就是轉基因重大專項研發的技術,實際上,以往在轉基因安全管理方面的技術壁壘已經沒辦法控制中國了。” 萬建民説。

  除了轉基因安全監管體系,轉基因安全性評價也至關重要,我國對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評價尤為嚴格和謹慎。

  “在轉基因方面,我們有過硬的産品,水稻甚至是領先的,但是還不能推出産品,這就在於政府部門對風險控制的嚴格把控。”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楨説。

  “但在生物技術安全管理上,國際方面也有所鬆動,一些主流科學家認為,一部分基因編輯技術,沒有涉及到外源基因,管理沒那麼嚴格。但是也有爭議,歐洲的一些科學家強調要注重過程而不是産品。”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説,“一位美國農業部官員透露,美國在轉基因監管方面將有新政策出臺。以基因組編輯為重點的新技術是否還要監管和審批,正在制定相關新政策。美國的轉基因油菜等已通過審批可以投放市場,這種發展的勢頭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中科院院士桂建芳也認為,基因組編輯技術成功以後,一些社會學家也意識到,沒有必要進行嚴格的控制,這對農業育種技術帶來了新的突破,可使生物農業實現可控、安全、精準,將成為歷史性的轉捩點。過去一些轉基因技術,儘管趨向成熟,但是由於多種原因,嚴格進行把控,但這也拖了後腿,至少從政策決策方面,産生了滯後的效應。

  需要其他學科協同發展

  賈敬敦認為,生物技術有三個重要的研究方向:DNA結構研究、功能結構和DNA重組技術。大家熟悉的轉基因技術是DNA重組技術的一角,上世紀90年代中期,植物領域的轉基因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並進入商業化,在微生物領域開展了應用,動物領域的研究也在不斷推進。如今,轉基因技術已走過20年,而生物技術仍在蓬勃發展,基因編輯技術已進入第三代發展,諸如此類的新技術也已成為備受大家關注的熱點。

  農業生物前沿技術站在歷史轉捩點,世界生命科學生物技術正處於重要轉折期,DNA重組技術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並將對遺傳物質創新利用發生重大影響。賈敬敦説,中國作為科學研究大國需要對生命科學,尤其是對符合農業發展形勢的生物技術要有系統分析、科學探討和及時部署。值得關注的是,世界生命科學特別是認知領域的研究仍然任重道遠。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濤認為,前沿生物技術需要其他學科的協同發展,比如生物感測器、分子感測器的發展,需要光電、資訊化、智慧化的支援,前沿生物技術一定要和其他高新技術協同發展才更有生命力。

  針對我國農業前沿生物技術未來發展,林敏建議要從前沿基礎研究、整合創新研究和宏觀戰略研究三方面加強。對我國來説,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的基礎性研究,重點是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如重點發展農業應用組學技術、合成生物技術、生物資訊技術和生物安全關鍵技術等,提升我國農業生物技術核心競爭力。此外,要加強整合創新和宏觀戰略研究,不僅要實現重點突破,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建立農業生物技術整合創新平臺,創制新一代農業生物技術産品等。

  在朱楨看來,轉基因技術仍是育種的主流技術手段。但同時,DNA編輯技術、基因組關聯研究、精準農業、廢棄物利用等生物前沿技術也蓬勃發展。如精準農業技術是大的系統整合,涉及育種、遙感、氣候、感測器、大數據、雲計算等相關技術,在大面積的耕地上施肥、打藥、澆水,這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

  (科技日報北京4月28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