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期貨市場發展邁大步

  • 發佈時間:2016-04-27 21:30:41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湯莉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期貨市場已取得不小的成績,期貨公司經營狀況進一步改善,行業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記者從日前于杭州舉行的由中國期貨業協會主辦的第十屆期貨分析師暨場外衍生品論壇上獲悉,截至今年2月底,期貨行業凈資本達588億元,較去年增長4%;期貨公司資産管理規模達1421億元,資管業務已成為部分期貨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十三五”規劃提出,要以創新驅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將創新驅動發展成為新常態、新動力和新模式,這也為金融行業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期貨及衍生品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站在改革創新的風口浪尖。如何穩妥推進産品創新、機制創新與服務創新,如何建立完善風險預警與控制機制,如何促進實體企業的穩健經營,是當前期貨及衍生品行業發展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現實挑戰。

  在此背景下,本屆論壇以“新動力·新平臺·新服務”為主題,邀請了國內外知名業內人士共同圍繞大宗商品、期權與場外衍生品、“期貨+保險”三農服務新模式、金融衍生品與風險管理等行業熱點進行討論。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侯蘇慶在致辭中表示,經濟新常態下,需要一套完整的供給側改革政策體系,金融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期貨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的功能可以在供給側改革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中提供深層次的支援和服務。

  侯蘇慶指出,期貨經營機構要抓住機遇,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圍繞主營業務發展成為具有專業風險管理能力的服務商和供應商,為實體企業提供更好的風險管理服務。期貨市場改革、創新、發展的基本方向沒有變,但創新要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開展,不能脫離金融本質,要在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和資本市場仲介服務基本定位的基礎上,開展業務創新、産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在當前形勢下,期貨經營機構的風險管理、資産管理、場外衍生品業務、“期貨+保險”服務三農等創新業務,就是要做出有中國特色的、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範例。

  中國證監會證券機構監管部副主任吳孝勇在發言中表示,我國期貨行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在“引進來”方面,近期中國台灣金融機構已入股境內期貨公司;在“走出去”方面,去年以來已有十余家期貨公司在境外以新設或收購的方式建立了分支機構,為開展國際化經營和提供跨境風險管理服務打下了良好基礎。但與成熟的同業市場相比,我國期貨市場無論在體量還是在品質上都有不小的差距,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仍有待提高。未來,證監會將加強制度建設,著力做好對期貨經營機構的事中事後監管。

  吳孝勇表示,期貨公司作為聯繫期貨市場和客戶的橋梁,必須立足於期貨及衍生品服務提供商的基本定位,充分發揮風險管理和資産定價功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為行業贏得尊嚴,要牢固樹立“客戶利益至上”的理念,將賬戶實名制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貫穿于經營活動的全過程。在保護投資者權益方面,應當對所有客戶一視同仁,不能重機構戶、輕個人戶,重投機戶、輕套保戶。

  本屆論壇主論壇以“動力轉換中的中國經濟形勢”為題,對供給側改革下中國經濟發展及金融改革所面臨的宏觀經濟基本面進行了深度解讀;大宗商品分論壇旨在探究如何響應“供給側改革”為實體企業設計風險管理方案、如何在新形勢下實現全産業鏈風險管理等重要問題;期權與場外衍生品分論壇,著重討論農産品期權如何有效服務“三農”、場外與場內避險工具的選擇與互補、海外市場期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等問題;“期貨+保險”分論壇,旨在通過梳理典型案例,總結“期貨+保險”模式服務實體經濟的路徑和方式;金融衍生品與風險管理分論壇,著重探討人民幣國際化與利率市場化、實體企業如何運用衍生品工具管理匯率風險等前沿問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