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5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對“債務污染”的三重批判

  • 發佈時間:2016-04-27 00:30:4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胡艷麗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果説以伯南克為代表的“直升機撒錢”印鈔派是造成高通脹的魔鬼,那麼在英國作家阿代爾·特納看來,銀行家通過無限信貸創造貨幣,通過債務污染釀成經濟失重,則是比魔鬼更可怕的魔頭,是導致現代經濟社會失重的萬惡之源。

  阿代爾·特納曾于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出任英國金融服務局主席,供職期間,對全球金融監管改革做出了重要貢獻,《債務和魔鬼:貨幣、信貸和全球金融體系重建》為其最新著作。書中,特納深入剖析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成因,提出與近年主流金融價值觀迥異的“印鈔有益論”,其批判利箭直指現代金融體系,對“深化金融創新”、“全球金融一體化”等流行觀點進行了抨擊,並對近年中國經濟運作中埋下的債務積聚隱患,提出警示。

  特納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十年,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私人信貸都出現急劇非理性擴張,且多數國家信貸擴張快於名義GDP。債務是經濟發展雙刃劍,運用得當可促進經濟以倍率發展,一旦過度依賴債務,企業面臨的風險也將隨杠桿度提高而倍數增長。

  更嚴重的是,現代金融體系滋生的鉅額債務,並非主要用於為新資本投資提供資金,而是用於購買現存資産,其中主要是房地産,正如作者指出的“自我強化的信貸和價格泡沫與泡沫破裂的週期迴圈是必然結果”。金融的本質是搭建資金需求者與擁有者間的橋梁,能高效調配社會資源,助益經濟社會發展。然而,金融活動一旦超出引導社會沉澱資金進入生産、建設、服務領域以及居民必要消費以外範疇,就極易産生負收益,即本書中所説的“債務污染”。

  書中,阿代爾圍繞現代金融體系“債務污染”做了三重批判:

  對複雜金融創新的批判:書中指出,自由金融市場為金融體系內部的交易活動提供了私人激勵,使金融交易活動規模遠超其能創造的實際社會價值。金融從業人員有足夠動力“發明”設計出複雜的金融産品,令“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所謂金融創新也使金融産品更趨複雜化,看似為社會公眾提供了更多投融資機會,實際上這種複雜性巧妙地將金融産品包裝,讓普通投資者很難看清其本來面目,從而忽略風險的存在。

  對金融過度的批判:金融機構間的頻繁互動,以毫秒計的高頻交易,為炒房、炒股不斷融資借貸的行為……孵化出一批社會投機者。投機熱錢涌動,不僅無益經濟社會發展,反而加速社會財富轉移,拉大貧富差距,同時也鑄起環環相扣的債務鏈條,積聚經濟崩潰風險。實體經濟資金被抽離加工製造領域,虛高的房價扭取資産負債表,也扭曲社會經濟發展軌跡,造成經濟失重。這也是2008年金融危機肇始於金融領域,並快速從由金融領域溢出,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的成因所在。

  對金融一體化的批判:特納對全球金融一體化表達出深深憂慮,認為這種牽一髮動全身的一體化,會導致金融危機的全球性蔓延,放大金融危機的危害,而選擇性建立“金融柵欄”,可降低金融體系內部風險傳染效應,增強一個國家或地區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筆者以為,全球經濟合作越來越緊密,開放是大趨勢,在特殊時期建立金融防火牆是必要的,但需謹慎使用。割裂與全球金融市場的聯繫,或許可以短期避災,同時對經濟的外向發展也會有抑製作用。在“金融主權”與“全球合作”兩者間找尋一個合理的過度結合點,其難度系數相當之大。

  筆者以為,阿代爾·特納的研究判斷無疑有睿智之處,但不宜對債務、影子銀行、金融創新一桿子打死。真正需要警惕和校正的是那些失去服務經濟發展功能,僅為投機而生的所謂金融産品以及銀行系統內部的過度拆借和交易,而不是服務中小創業者、融資者的影子銀行和銀行本身身段下放後的創新服務。

  付出金融成本是使經濟順利運作的代價,可一旦金融過度,超出成本收益的紅線,金融這項伸得過長的工具,則需要被縮減,或者是限制使用。《債務和魔鬼》一書作者提出,在有嚴格限制的情況下,有必要利用貨幣融資支援經濟增長、克服金融危機後遺症。但筆者以為,這同樣危險,不論中央銀行還是政府均由非理性人構成,當政府堆積的債務,民間嚴重的經濟停滯被以救急之方“增發貨幣”快速消解,經濟復蘇後,這個好學易用的工具,則完全可能失去理性控制。

  增發貨幣是一種不需要稅目、稅基,面向全民徵稅的行為,不論印鈔的名目如何,都難以擺脫其負面嫌疑。按特納的想法,以貨幣融資代替信貸融資可以規避市場無效與失靈。不過筆者認為,這應該只是一個美妙的想法。當資金從閘口涌出,其出身就已經不再重要,帶來的刺激經濟發展的正面效果,同樣可能被由此衍生的複雜社會問題消解。要召喚魔鬼,還需要擁有馴化魔鬼的能力。就目前全球金融治理能力而言,顯然這樣的預測過於樂觀。

  不論以信貸拉動經濟,抑或增發貨幣,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系統工程,引發的後續反應持續而複雜,與其評説孰優孰劣,不如在制度層面進行更多探索。如何讓政策制訂者不追逐個體或部門私利,如何讓金融系統在制度約束內形成行為理性,如何讓金融這項為服務經濟創造出來的工具回歸本源、服務投資與消費,而不是成為消解公共債務,熱衷數字遊戲,應急救市或者進行財富挪移的工具……才是金融體系重建真正需要直面的課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