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産權比例激活農地潛能
- 發佈時間:2016-04-26 02:31:3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靳軍/圖 本報記者肖力偉胡明寶/文
今年3月21日,隨著村民李向田與村集體簽訂《雙重保障型農地産權比例化市場流轉試驗合同書》,一場衝破傳統制度枷鎖的農地産權制度探索在一個小山村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正是因為這場改革,讓這個在全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受到了社會關注,陜西省藍田縣董嶺村的名字也進入了公眾視野。
這是一個勇於改革的村莊。自上世紀90年代李田利從國企買斷工齡回村擔任村主任後,這個秦嶺北麓的小村莊就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農業産業結構調整。
從種植蘋果到發展中藥材再到生豬養殖,每一次的産業結構調整都傾注了李田利帶動老百姓快速致富的熱情。然而,由於盲目跟風,每一次的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
時間已經從1996年輾轉進入2006年,10年的探索始終沒有讓這個小山村擺脫貧困的面貌。有群眾懷疑,也有群眾抱怨,但這些都沒有阻擋村支書李田利帶動百姓致富的念頭。
2006年的一天,在經歷過三次産業結構調整失敗後的李田利帶著從村裏採集的土壤來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實驗室。經過科學化驗以及實地測定,李田利所在的村子是難得的核桃優生區,這讓他興奮不已,全身心投入到帶領村民發展核桃産業中。
經歷了又一個10年的發展,由於核桃産業的全村覆蓋,如今李田利已經帶領群眾實現了每人平均收入11820元,成為了秦嶺山下小有名氣的富裕村。
然而,李田利並沒有因此而停止探索的腳步。
緣起
破解第五次産業結構調整土地困局
董嶺村緊鄰白鹿原影視基地,特殊的地裏位置讓李田利看到了董嶺村進一步發展的方向。“要走休閒農業的發展路子,這能充分增加農民收入。”李田利説。
去年8月,在李田利的帶領下,董嶺村農業文化主題公園旅遊發展規劃出爐。這份規劃中,對董嶺村在原有産業結構基礎上發展生態旅遊産業進行了充分論證。
“按照規劃,一方面需要加快原有核桃産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實現産業的升級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對全村實行功能區改造,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然而,當規劃出來後,我們發現存在落地難的問題。”李田利説,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土地難以進行有效流轉。
“目前,村裏有專業合作社、涉農公司、家庭農場等幾個經濟組織,但是組織化程度都不是很高,難以盤活董嶺村土地資源。”李田利説。
如何破解土地發展困局成為李田利的頭等大事,也是事關董嶺村永續發展的大事。李田利的思緒也聚焦在如何進行董嶺村的土地改革上。
經過分析,李田利認為,目前土地對於農民而言具有三大功能,分別是保證就業功能、生存功能、財産貨幣功能。“不管是群眾致富還是脫貧,都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土地是農村唯一的資源,只有土地資源盤活了,才能真正釋放農村的發展活力。”李田利説,“如果土地資源沒盤活,等於拿著金飯碗在要飯。”
路徑
“51:49式”農地産權比例化流轉創新
帶著董嶺村發展遇到的問題,李田利又一次來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這一次他要解決的是土地制度上層設計的問題。於是,他找到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農地研究專家李錄堂教授。
在李錄堂教授的指導下,根據國家現行法律法規對農地的三項要求(土地集體公有制性質不變;土地承包關係不變;土地用途不變),董嶺村開始了農地産權比例化市場流轉改革試驗。
“將董嶺村農地産權在集體和農民之間按集體佔51%、農民佔49%的比例分配後再市場化流轉,其中集體所佔農地産權及收益總額的51%主要用於農民土地社會保障金,以解決農地市場流轉過程中失地失業農民的生存和就業保障問題,其餘49%的收益歸農民個人所有,進而形成既能保證農地集體所有制主導地位,又具有雙重保障和穩定性的農地産權市場流轉機制。”李錄堂教授説。
李錄堂告訴記者,這一農村土地改革的新思路是遵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並存”的《憲法》原則,借鑒國有企業劃分國有股、企業股和企業全員持股的經驗及城鎮住房公積金改革的做法,在董嶺村探索建立“以土地集體公有為主,非集體(農民)土地所有為輔”的土地集體公有制。
按照制度設計,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控制權比例化市場流轉試驗,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進而科學地解決人多地少條件下土地産權市場化可能産生的社會不穩定因素以及農民農地産權自由進入和退出問題,讓農民“退出土地”有保障,“進入土地”有支援,徹底消除農民流轉土地的後顧之憂。
從動態過程交易看,轉出土地經營權的農民獲得了49%的土地貨幣收入,集體得到了51%的可用於農民將來生存保障和就業保障的貨幣收入,這部分收入農民會因永遠離開農村而轉移接續至城鎮社保基金或退休最終拿走,也可以繼續放在集體用於農民返鄉後進行抵押貸款從事農業生産。
目標
通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全面小康
“通過集體土地産權比例化市場自由買賣,逐步通過土地市場形成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載體的適度農業規模經營主體。”李錄堂説,該試驗將在董嶺村形成新的集體成員資格條件和新型土地承包關係,建立土地社會保障金、土地規模化公積金,實行土地規模化公積金抵押貸款,最終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
“目前,農民的普遍意願是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産業,而且土地收益不變。”李田利説:“通過農地産權比例化市場流轉改革,土地可以量化為貨幣,村民與村委會簽訂流轉協議,村委會在委託第三方或自己成立公司經營,通過發展現代農業保障村民收益,村民可以享受土地收益保底(按照一畝地1000斤小麥保底收益)和産業發展年終分紅(不低於土地盈利的60%二次分紅)。為確保集體資産保值增值,我們還在村委會下設立了集體資産管理委員會,對集體資産運作情況進行全方位監督。”
李田利向記者介紹説,現有的土地流轉方式制約了農業集約化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目前二輪土地承包合同只剩12年,而農業投入是一個長期過程,在缺少長效機制的情況下,現有的土地流轉難以吸引更多的人進行農業規模化經營投資;其次,從農民增收角度看,土地流轉雖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實現適度規模經營問題,但是這只能解決少數能人致富問題,難以實現全村村民的共同致富。
“群眾滿意度是檢驗這個制度的最好標準。”李田利説,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可以採取不同的方式實現農民增收,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有效解決了吃飯的問題,但現在發現對後期農業現代化發展是一個制約,一家一戶沒辦法發展壯大産業,需要進行改革的先試先行。
“啟動産權比例化市場流轉試點後,可以很好解決村裏土地規模化經營問題,把村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加快村裏産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李田利説,爭取用一到兩年的努力,流轉土地2000畝,為農地産權比例化市場流轉改革探索可以推廣的經驗。
目前,董嶺村所有村民都按了手印表示支援。一場農地産權比例化市場流轉試驗在董嶺村拉開了序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