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精湛的雁門繡娘
- 發佈時間:2016-04-22 03:31:2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馬玉吳晉斌
“一面是農村婦女閒時寧可家長裏短也不務針線,另一面是刺繡遭遇著無人問津而後繼乏人。”
1999年,退休回到村裏的山西代縣婦女高鳳蘭,繞著村子一圈下來,竟然找不到幾家做繡活的了,她變得憂心忡忡起來。
她擔憂的道理是,代縣雁門古道係歷史上的“茶馬古道”、“陸上絲綢之路”;“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既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各民族文明交融之地,家家戶戶做繡活是高鳳蘭最大的鄉愁之一,9歲能繡花一直是她引以自傲的事情。
“得把這個手藝撿起來、傳下去。”高鳳蘭戴起老花鏡,又捏起了針線。
這一捏,代縣多了一個叫雁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半閒的農村婦女們增加了一條致富路。
從學藝到授藝
接下來的半年裏,高鳳蘭坐著老伴的電動車走村串戶到峨口、棗林、磨坊、新高等8個平川鄉鎮20余個村莊,尋訪求教刺繡女藝人20余個,與峨口鎮的賈翠娥、上館鎮的曹翠青、棗林的魏葉葉等藝人師傅建立了深厚友誼,蒐集到在世和已去世刺繡藝人們的樣品、圖案、資料千余件。
高鳳蘭細心總結鑽研傳統的繪圖、色彩和技法,最後形成了繡法36種,針法12種的當地刺繡工藝圖譜。
2008年,高鳳蘭又去蘇州學藝3個月,融合代縣傳統刺繡和蘇繡技法,創新形成了體現北方與南方繡法的雁繡。她也成為這項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並被國家工藝美術協會評為刺繡布藝大師。
高鳳蘭小有名氣之後,她開始創辦免費培訓班,為普及刺繡藝術和廣大婦女創業自立搭建了平臺,鼓動農村婦女們放下家長裏短,離開麻將桌,拿起針線學刺繡。
從幾平米的小屋到幾百平米的教室,從3個人到300人,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她的繡娘隊伍。十幾年來,高鳳蘭免費培訓刺繡已有5000余人次,培養出技藝成熟的繡娘40余人,每位繡娘一年能掙到2萬餘元,有的繡娘更是成為有名的刺繡老師,被請去授課。
由此,雁繡成為代縣的一張新名片。
從創業到産業
今年55歲的李粉團,是代縣磨坊鄉十里鋪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之前,在村裏種著10多畝河灘地,一年收入幾千元錢。
2002年,為了讓孩子們上學,李粉團舉家遷入代縣縣城,是最早跟著高鳳蘭學習刺繡的學徒。
“以前在村裏閒下來就是打打牌、鬥鬥嘴,現在學會了刺繡,繡出來能賣錢,還能出去給人講課掙錢。咱也能靠手藝吃飯。”李粉團説,去年就掙了2萬元。
2009年,高鳳蘭告別提籃小賣,創辦了代縣雁繡坊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憑著自己嫺熟的刺繡技藝,開拓市場,在全國刺繡界闖出一片錦繡天地。
眼下,高鳳蘭正帶著幾位學徒在繡架上忙著新的刺繡作品,即將參加今年的“百花杯”工藝美術獎大賽。
“去年得了個銀獎,她有點不服,今年想拿上金獎。”王涌介紹。
在繡坊裏,高鳳蘭專門用一間屋子擺放這些年獲獎的作品和獎盃。她説:“有的是幾十位繡工一針一線繡出來的,有的花費了快一年的時間。一座座獎盃是大傢夥勞動的成果,更是對刺繡文化的認可。”
其中,繡品《童年》獲得第49屆全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金鳳凰”創新設計金獎。同時,雁繡繡品也已走出國門銷往美國、歐洲市場。
如今,李粉團也已是雁繡坊裏的一名老師。高鳳蘭外出不在的時候,就是她來“坐鎮”繡坊。
像李粉團一樣,一大批農村婦女、下崗職工從學徒一步步成為刺繡女工。刺繡工藝發展成為當地的一個産業,這不僅開闢了不出家門就能就業的路子,還帶動了代縣文化旅遊産業的多元發展。不久前,雁繡坊被山西省婦聯命名為“巾幗創業培訓基地”,她本人也被省政府授予“三八紅旗手”。
目前,在雁繡坊的帶動下,該縣有近3500名婦女走上刺繡創收的道路。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