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雁門匠人成長記

  • 發佈時間:2016-04-15 02:31:3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馬玉吳晉斌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百里並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桃杏花。

  許多年以後,舉手投足間已經沒有農民印記的王鎖貴,談起兒時的饑腸轆轆仍記憶猶新。

  那天,在山西省忻州市代縣胡峪鄉望臺村村口,記者看到身著灰色休閒西服的王鎖貴時,他正望著未開耕田埂上幾棵零星的杏樹,看起來更像一個踏青者。

  十幾年前,以王鎖貴為原點,以望臺磚雕為起點,雁門代縣一個又一個農民加入了古建工藝匠人的隊伍。如今,望臺磚雕、天順昌泥塑彩繪、華亭環藝雕塑等古建技藝成為代縣農民的金飯碗。

  山西汾陽市國保文物海紅塔、大同市遼代古塔、壽陽縣“帝王之師”舊居、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古建文化大院在他們的手中修舊如舊;開封相國寺、廣東南華寺、汕頭七星寺、洛陽關林寺、威海劉公島、梅州千佛塔寺的佛像異彩綻放。

  瓦匠好,吃完東家吃西家

  “那時候,家裏幾畝薄田,一年打不下多少糧食。餓得頂不住,就想著學個能吃飽的營生。”

  村裏的瓦匠、木匠常被村民請去做泥瓦活兒、木工活兒,又給錢又管飯,既體面還能吃飽飯,看著村裏手藝人吃完東家吃西家,王鎖貴打定了學藝的主意。

  10多歲起,王鎖貴就開始跟著師傅學當小瓦工。王鎖貴非常有心,不僅跟著師傅學,還對比著村裏的老房子在石磚上臨摹雕刻圖案,從瓦工活兒、木工活兒到石雕、磚雕,王鎖貴成了一個建築的全把式。

  20歲剛出頭,已經是代縣小有名氣的工匠師傅了。四鄰八村慕名找他來做活兒的人絡繹不絕。

  不愁吃喝後的王鎖貴,並沒有停止對建築技術的追求。他深深地喜歡上了古建築磚瓦上的線條,閒暇之餘,就向老師傅們求教雕刻技藝,從模倣別人到自己設計雕刻樣式,他的手藝越來越嫺熟了。

  2000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在地方尋覓能工巧匠修復汾陽國保文物海紅塔。小有名氣的王鎖貴被縣文物局推薦了上去。

  “那是頭一回去修複國家級古建築,來自不同地方的工匠和雕刻能人被組織成工程隊。”他回憶説,“都是代表家鄉來的,大家都鉚足了勁兒,不想在手藝上丟自己的人,更不想壞了家鄉的名聲。”

  修復工程結束後,他拿到了近萬元的酬勞。“一次就能頂上在村裏好幾年的收入。”他説,這次機遇讓他認識到了這個行當的含金量。

  自己攬上工程能掙大錢,他覺得自己應該憑著手藝去外面闖一闖了。

  包工隊,走南闖北賺大錢

  承建工程,自己一個人不行。回到村裏,王鎖貴很快組織起10多人的古建團隊,帶著他們走出村子四處承包磚雕工程,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路。

  “做雕刻是個細心活也是個耐心活,手藝人賺的是口碑,幹好了才會有名聲有主顧。很多村民剛開始不懂這個道理,手把手教手藝的同時還要講道理。”

  白天,王鎖貴帶著團隊一起做工,從壘磚立縫不超過2毫米到磚雕與圖樣有出入扔掉重來,他親手給大家示範。晚上,他又忙著繪圖、趕製圖樣、設計模具。

  時間長了,他的一絲不茍成了大傢夥兒共同的標準。這也為他的團隊贏來了好口碑。他帶領的古建隊伍先後承建了大同遼代古塔、壽陽縣“帝王之師”舊居、雁門關倣古一條街等工藝磚雕工程。2015年承攬了內蒙古的古建文化大院項目。很多農民和手藝人慕名而來,市場越做越大,團隊也從10多人擴大到300多人。

  一個小本子記錄著他的雕刻履歷。有用3個月完成一面畫壁,也有用一年時間做成庭院磚雕,更有用3年時間來修復古建的記錄。

  市場讓王鎖貴嘗到了甜頭,也促使他在行業競爭中著眼細節、精益求精。

  “常規尺寸青磚的燒制工藝無法製造大型青磚。在施工中,青磚的用料成本就會加大、工時增多。”針對這一問題,王鎖貴琢磨出了大型青磚的燒制方法,並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

  青磚是古建的必需品。2007年,他又投資建立了青磚廠,開始在産業供應鏈上佈局謀劃。2015年,49歲的他被評為“國際工藝美術大師”,多年研究的大型青磚製造方法也獲得國家智慧財産權認證。

  公司化,農民匠人抱團走遍中國

  2014年,王鎖貴將自己300多人的承包隊註冊為望臺磚雕公司,以企業模式來管理運營隊伍。從普通技工、木工到雕刻技工按照計時、計件進行分類付工資。同時,公司給員工入了社保。跟著他多年的村民張澤平不僅成了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還是高級技工,年均收入超過了7萬元。

  跟隨王鎖貴的腳步,越來越多的農民匠人走出村落;跟隨王鎖貴的路徑,越來越多的代縣人從事起古建築這一行當。

  山西楊氏古建公司,目前是國家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資質企業。領軍人物楊娥柱、楊美恩、楊美俊是當年鎮守雁門等三關楊家將的後裔。

  目前,該公司有2000多名農民工匠,聚集了一大批木、石、泥、瓦方面的能工巧匠,而且擁有眾多高中級職稱的古建築工程師,兵分數路,走南闖北,先後承攬了省內外數十項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古建築施工項目。據介紹,楊氏公司每年承攬的古建業務達1.5億元,實現勞務收入6000多萬元。

  “天順昌”泥塑彩繪是代縣的老字號品牌,創辦于明末清初,一直延續至今,到了孫元枝、梁荔葉師徒兩代,泥塑彩繪工藝更加成熟。傳承人胡華泰加以創新,使其泥塑彩繪工藝呈現出造型規整、結構精練、威武雄健、線條流暢、色彩艷麗的特色。由他率領的10個工程隊200多名能工巧匠,30多年間已走過了上百個寺院,泥塑彩繪佛像上萬尊,深受推崇,每年承攬泥塑彩繪業務5000多萬元,目前發展形成10個工程隊,吸納200多名農民工匠,每人平均年收入6萬-7萬元。

  2015年,代縣雁門工匠創造的産值達5億多元。

  從農民到匠人,代縣越來越多的農民有了一門手藝、多了一份收入。彌足珍貴的是,他們的工匠精神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給如何傳承和創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提供了一條可以複製的路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