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創業到安居:我的家,在自貿區裏

  • 發佈時間:2016-04-21 19:52:1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廣州4月21日電 題:從創業到安居:我的家,在自貿區裏

  新華社記者

  這個面積不到300平方米的實體店,高峰期每月能實現200萬至300萬元的營業額——第一次嘗試從線上走到線下就取得這樣的銷售成績,廣州胡蘿蔔村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小英覺得自己這一年選擇在南沙自貿片區裏開闢事業新天地,“那是走對路了”。

  在過去的一年中,自貿區擴容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來自各方的資訊都在有力顯示,不論是在促進高端産業集聚、推動制度創新上,還是在深化跨境合作、構建高標準規則體系上,廣東、上海、福建、天津四個自貿區都積極前行。

  但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年間,有很多人的生活、工作乃至觀念因為自貿區而發生變化。而讓改革紅利惠及於民,也恰恰是自貿區受到社會廣泛歡迎與認可的重要原因所在。

  安居:家在自貿區,生活更便利

  潘鎮裕,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工程材料及可靠性研究中心技術主管,2008年2月從香港來到廣州南沙新區工作至今。對他而言,一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交通便利程度大幅提高。

  “2008年公交車要等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才來一趟。現在,基本上5分鐘就有一趟。從南沙到香港的交通也便利了很多。這一年來,路上的人明顯多了,特別跨境電商實體店開業以來,地鐵4號線經常沒座位了。”他説。

  其他生活配套也明顯便利了很多。潘鎮裕説,除了多個商業中心投入使用外,南沙自貿片區的跨境購簡直成了自己誇耀同伴的“利器”:“商品從線上到家,那比市區裏可快多了”。

  在與廣州南沙自貿片區千里之隔的天津自貿區中心商務片區裏,市民岳鵬也覺得自己生活得更加滋潤。這裡的西班牙産杜塞爾家族幹紅葡萄酒750毫升裝售價48元,德國原裝卡吉娜聽裝啤酒售價5.8元,産自澳大利亞的麵包蟹1公斤78元,“産品保真又能享受實惠,關鍵是價格和網店相比也很有競爭力”。

  岳鵬説,他期待更多與國際接軌的便民服務,這有助於自貿區人氣更旺、生活更便利。

  “自貿區落地一週年,無論是汽車平行進口、發展跨境電商、還是開設保稅商品交易中心,都受到了大眾的熱切關注。這反映出廣大老百姓希望從國家重大政策中享受到改革的紅利,對改革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有幫助的。”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叢屹説。

  樂業:家在自貿區,工作更精彩

  寶廈資訊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鄭正齊的家在廈門海滄區。“住在自貿區,當然要抓住自貿區機遇!”去年10月,鄭正齊註冊了公司,入駐廈門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開發母嬰用品線上平臺“找到寶”,瞄準銷售海外中高端母嬰産品。

  如今,鄭正齊已經拉起六七個人的創業團隊,平臺也開始上線試運營。他鄭重推薦其他創業青年來自貿區“拎包創業”。

  半個月和半小時——在天津自貿區,古德里奇航空結構服務(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傑這樣評估自貿區給自己帶來的變化。

  天津自貿區機場片區是國內著名的航空産業聚集區,也是外資企業扎堆的區域,隨著制度與技術的同步創新,現在航空週轉件清關耗時從半個月縮短到半小時,成效立竿見影。“自貿區改革創新力度很大,我們對當初的投資選擇感到欣慰。”劉傑説。

  融合:家在自貿區,世界咫尺遙

  如今,27歲的孟憲霆每週都要往來于台北與平潭之間。“從平潭乘船到台北只要兩個半小時”。

  這個來自台灣新竹的年輕人去年8月在福建自貿區平潭片區的台灣創業園區創辦了一家人力資源培訓機構,“搭上午的船到台北分公司,處理好事情再坐下午船回平潭,一天可以趕一個來回。”他説。

  孟憲霆為人力資源培訓公司取名為“金橋”,寓意為台灣青年搭起一座“離大陸更近些”的橋梁。一年來,數百名台灣青年在孟憲霆的“穿針引線”下來到平潭,不少創業者在今年春節後入駐了台灣創業園區。

  荷蘭籍華人朱丹,在中國荷比盧商會負責人力資源方面的工作。她的先生榮彼得,在荷蘭安智銀行上海分行擔任行長。朱丹和榮彼得所住的地方,位於上海自貿區張江高科技片區。過去的一年中,“開放”成為他們最關注的話題。

  “我的一個荷蘭朋友和一個土耳其朋友,已經相繼在上海拿到了中國‘綠卡’,我自己也在申請過程中。”朱丹告訴記者。

  過去一年中,上海借助自貿區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機遇,推出系列人才新政,吸引國內外人才來滬。去年7月以來,上海共受理外籍高層次人才申請永久居留234人,較之前6個月大幅增加800%。

  榮彼得説,有了綠卡之後,出入境時不再需要填寫很多表格,也不需要續簽工作簽證。原來每隔三年或者五年需要續簽一次,現在只要待在中國,簽證就是永久的。

  在自貿區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背景下,上海市提出建設張江科技城,這讓朱丹感到尤其高興。

  “張江原來的定位是一個高科技園區,生活設施相對比較少,像上學、看病等,都存在資源供應不足的現象。現在張江區域的工作人群已近50萬人,政府提出建設張江科技城,賦予這個區域相應的城市功能,我們對此很期待。”朱丹説。(記者王攀、毛振華、李慧穎、何欣榮、趙瑞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