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自貿區的“加減乘除”——曬一曬自貿區擴容一週年的成績單

  • 發佈時間:2016-04-21 19:52:1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4月21日電 題:自貿區的“加減乘除”——曬一曬自貿區擴容一週年的成績單

  新華社記者

  2015年4月,中國的自貿試驗區版圖從上海擴大到廣東、天津、福建三地。擴區一年來,自貿區交出了怎樣的“答卷”?記者近期在滬粵津閩實地走訪,嘗試用“加減乘除”運演算法,觀察自貿區戰略給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變化。

  加:一年新增企業逾10萬家 擴規模更增活力

  自貿區辦得如何,企業落戶是最好的“投票器”——2015年,上海自貿區新設企業1.8萬家,天津自貿區新設企業超過1.4萬家;廣東自貿區新設企業超過5.6萬家;福建自貿區截至今年3月底新設企業超過2.6萬家——粗略統計,一年來四大自貿區累計新增企業超過10萬家。

  自貿區帶來的不止是經濟總量的增長,還有活力的增強。在上海,自貿區以全市1/50的面積,創造了1/4的地區生産總值。在廣東,34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自貿區,當年吸引合同外資量佔全省的43%。

  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是自貿區最鮮明的航標。特別是在現代服務業方面,一大批“國際高手”借道自貿區進入中國市場,攪活中國經濟“一池春水”。

  與支付寶、微信等“掃碼”派形成激烈競爭的蘋果“閃付”,去年通過在上海自貿區註冊蘋果技術服務(上海)有限公司,進入國內市場。蘋果的殺入不僅讓中國的第三方支付産業保持高速發展,還給百姓消費帶來更多選擇。

  知名美資企業特百惠,今年3月專程至廣東自貿區南沙片區致謝。過去的大半年裏,依託自貿區釋放的改革紅利,特百惠不僅完成了工廠的搬遷,還將亞太區研發中心從日本遷至南沙。“如果沒有改革帶來的特色通關服務,我們的計劃不可能實現。”特百惠(中國)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劉存明説。

  減:看得見的時間成本 看不見的機會成本

  作為自貿區最重要的“用戶”,企業選擇自貿區,原因很簡單:成本更低、機會更多。

  “現在的活越來越好幹了。”福建自貿區平潭片區從事仲介服務的陳以麒,日常工作就是“跑行政服務大廳”。“以前企業註冊要把工商、質檢、稅務等六七個部門跑個遍,交三十幾份材料,簡直‘跑斷腿’。現在一個窗口、蓋一個章,3個小時內就可以辦結取證。”

  不止企業註冊,通關成本的降幅同樣明顯。福建自貿區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後,貨物申報時間從4個小時減至5—10分鐘;船舶進出境申報時間由36個小時縮短到2.5個小時以內,每個集裝箱通關可減少費用600元……

  自貿區怎麼沒有稅收優惠?這是自貿區掛牌之初,很多企業“抱怨”的地方。但隨著改革的推進,包括通關、物流成本在內,自貿區為企業帶來的“紅包”越來越多。

  註冊在上海自貿區的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總經理邱建華告訴記者,自貿區內的大宗商品市場採用人民幣計價,在匯率頻繁波動的今天,這為實體企業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匯兌損失。

  除了看得見的時間和資金成本,自貿區讓企業降低的,更多是看不見的機會成本。

  年過古稀的中國足球名帥徐根寶,如今已經是西乙洛爾卡俱樂部的主席。去年借助上海自貿區企業準入“單一窗口”的服務升級,他及時完成了這起海外收購。“過去到境外投資手續太多了,可行性報告、驗資、審計、填表,快的要三四個月,慢的半年以上,黃花菜都涼了。”

  乘:從粵港澳、京津冀到兩岸合作 輻射全中國

  如果只是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高産”,那自貿區充其量也就是個“盆景”。國家賦予自貿區的責任,是“苗圃”和試驗田,推動全國的改革創新。一年實踐下來,這種乘數效應正在逐步體現。

  “到去年年底,廣東自貿區新入駐港澳資企業達2507家,入駐港澳青年創業團隊近200家,有力推動了粵港澳合作向縱深發展。”廣東自貿辦主任鄭建榮説。

  天津自貿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蔣光建介紹,2015年天津自貿區引進的內資中,有43%來自北京和河北。許多企業在天津落戶之後,又以優質的服務和産品反哺當地。目前,天津自貿區在京冀地區設立了10個“無水港”,實施京津冀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

  “兩岸經濟合作示範區”,是福建自貿區的戰略定位。去年台灣最大的旅遊機構雄獅旅遊集團,在廈門片區成立合資企業。雄獅(福建)國際旅行社經理高慶表示,台灣領隊在廈門培訓合格並取得資質後,可以在相關旅行社挂靠上崗。“希望能將廈門的公司做成兩岸合作的標桿,吸引更多台灣同業入駐自貿區。”

  “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是四大自貿區的一致特點。率先實施境外投資備案制的上海自貿區,2015年辦結境外投資項目636個,其中中方投資額229億美元,相當於2014年的5.5倍,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

  天津自貿區將重點放在“一帶一路”投資上。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管委會副主任史繼平介紹,區內3億美元以下的對外直接投資,只需在自貿區備案即可。海航集團借道天津自貿區入股優步(估值接近80億美元),成為天津史上規模最大的“出海”項目。

  除:破解深層次障礙 一項試點牽動9部法規調整

  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單兵突進已不能解決問題。對標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自貿區要破解的,是系統性、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試點的成果,往往以法制的形式鞏固下來,推動改革繼續向前。

  去年年底,上海自貿區首創的企業準入“單一窗口”宣佈延伸5項功能,包括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報關單位註冊登記等。“看上去只是前臺增加一兩項功能,後臺卻要打破商務、海關等不同部門的資訊‘割據’,這個工作比表面上的變化更有挑戰性。”上海自貿區保稅區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宋鵬霖表示。

  今年4月,國務院批准的“證照分離”試點在浦東新區全面展開。試點對涉及的116個行政許可事項,通過取消審批、審批改備案等5種方式進行改革,以解決企業“辦證難”的問題。

  “很多許可證,不是想取消就能取消,背後都有相應的法律和部門規章支撐。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試點必然涉及到法律法規的調整。”浦東新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蔣紅軍告訴記者。目前,“證照分離”涉及的9部法規、國務院文件和部門規章調整,已由新區政府上報等待批復。

  觀察人士指出,我國已擁有滬粵津閩四大自貿區。建議借鑒國際經驗,推動制定符合我國實際的自由貿易園區基本法,為自貿區戰略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記者何欣榮、王攀、李慧穎、毛振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