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心魔”才是A股最大的“魔咒”

  • 發佈時間:2016-04-20 02:10:34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頭條評論

  A股市場上出現的所謂的魔咒,本質上都是投資者為自己套上的“緊箍咒”。如果魔咒現象在投資者心理上逐漸被固化,那麼魔咒必然讓市場産生恐懼心理,從而引發股指震蕩。

  本週二適逢4月19日,市場上關於“4.19”魔咒的傳聞又起。從前幾年A股4月19日當天的走勢看,下跌的佔據多數,而上漲的較為少見。因此,“4.19”魔咒被吹得越來越神奇,越來越玄乎。

  從網上羅列的日期與數據看,自2007年至2015年期間,只有2013年的4月19日上證指數上漲了2.14%,其餘有交易記錄的4月19日股指均出現下跌。特別是2007年、2010年的4月19日,上證指數分別下跌4.52%、4.79%,市場將這一交易日稱為“魔咒”似乎不無道理。不過,所謂的“4.19”魔咒也有“濫竽充數”的意味。比如,2008年、2014年與2015年因4月19日為週末,其前後交易日股指出現的下跌也被“納入”了“魔咒”,此舉明顯有點牽強。

  “4.19”魔咒的産生,據稱與每年4月15日公佈的一季度經濟數據有關。由於一季度經濟數據會對市場行情産生影響,無論數據樂觀還是不樂觀,往往會在市場上引發“連鎖反應”,有時時間上也會滯後。但毫無疑問,所謂的“4.19”魔咒不是建立在科學依據基礎上的,因為巧合導致市場的臆想而産生的。

  其實,A股市場並不乏“魔咒”。比如,此前市場上也出現過“黑色星期五”的魔咒,但從A股的歷史看,從星期一至星期五,都曾經出現過“黑色”交易日。按照 “4.19”魔咒的邏輯,那麼每個交易日都將是魔咒了。再比如,此前股指期貨交割日時,股市會常常出現下跌的現象,這也曾被市場解讀為期指交割日魔咒。然而,隨著市場監管的不斷規範,以及對於期指認識的加深,交割日魔咒早已了無蹤影。

  市場出現魔咒的論調,其危害性不言而喻。由於魔咒往往意味著股市下跌,那麼所謂的魔咒就有可能被別有用心者所利用,進而實現對市場的操縱。近幾年來,滬深股市頻頻出現因市場傳聞導致股指大幅下跌的情形發生,此時如果大幅做空期指,那麼就可從中獲取鉅額的利益。同理,別有用心者也可利用魔咒,或打壓股市逢低吸納籌碼;也利用魔咒,在期指上牟利。這不僅損害著投資者的利益,而且嚴重擾亂了市場正常的交易秩序。

  另一方面,魔咒也會對投資者心理上産生負面作用。A股是一個投機性的市場,投資者持股時間一般較短,心態上也不太穩定。如果魔咒現象在投資者心理上逐漸被固化,進而形成一種市場“投資”模式,那麼魔咒必然讓市場産生恐懼心理。每到魔咒日來臨,其心理上的波動如果再遭遇到市場上的風吹草動,必然會加劇股指的波動與震蕩。這明顯不利於市場的穩定,也不利於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就像股指交割日魔咒慢慢失靈一樣,隨著中國資本市場不斷發展,以及交易時間的逐步拉長,4月19日股指上漲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多,那麼這一魔咒也會不攻自破。而本週二,上證指數與深成指雙雙翻紅,客觀上沒有讓“4.19”魔咒的“魔性”再現,也給那些鼓吹“4.19”魔咒者一記響亮的耳光。

  事實上,A股市場上出現的所謂的魔咒,本質上都是投資者為自己套上的“緊箍咒”。其産生的根本原因,其實在於我們的市場還不成熟,對市場沒有信心的表現。因此,打破所謂的魔咒現象,除了完善制度建設,投資者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曹中銘(財經評論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