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綠皮書指出:“旅遊+”要解決好兩方面問題
- 發佈時間:2016-04-18 15:4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8日訊(記者陳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天共同發佈《2015—2016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旅遊綠皮書》)。
由於旅遊活動內容、資源要素、産品形態、商業形態、産業邊界、影響領域在不斷擴展,旅遊更加廣泛而深入地滲透到社會、經濟、文化、外交、生態等各個領域,更加廣泛而深入地滲透到工業、農業、教育、交通、養老、健康、流通等各個行業,並帶動這些領域和行業的發展。因此,相關部門提出“旅遊+”的概念。
綠皮書指出,要推動“旅遊+”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對産業定位、統計體系、測算指標、考核體系進行全面調整。具體而言,在發展定位上,意味著要將旅遊從單一的産業屬性調整到産業與事業的雙重屬性上來,不僅關注其創造外匯收入、刺激國內需求、帶動經濟發展、解決當地就業的經濟功能,而且關注其實現社會和諧、平衡區域發展、滿足民生需求、促進文化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提升國家形象等的非經濟功能;在旅遊統計體系上,意味著不僅要有經濟性指標(如旅遊收入、旅遊消費、旅遊稅收、旅遊企業利潤等)和數量型指標(如旅遊接待人次、旅遊行業規模、旅遊就業人數等),也要有非經濟性指標和品質型指標;不僅要列出經濟成本,也要計算社會成本和生態成本;在測算旅遊影響時,不僅要測算經濟影響,更要評估綜合影響;在考核政府政績時,要制定並推行更加綜合的評價和考核指標。
二是推動“旅遊+”需要同時依靠“市場+”和“行政+”。推動“旅遊+”,途徑無非有二,一是無形之手,即市場;二是有形之手,即政府。前者意味著通過需求的“拉動”和資本的“推動”,通過市場的力量,不斷豐富旅遊的內容,拓展旅遊的邊界,擴大旅遊的影響;後者則需要依靠行政資源和行政權力的配置。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要相互匹配,且相互配合。顯然,從中國旅遊發展的現實來看,“市場+”的力量洶湧澎湃,非常之大,且帶有強烈的自主性;而“行政+”的力度相對較小,一定程度上有些被動。正是“市場+”與“行政+”的不匹配,才形成了“小馬拉大車”的局勢和感慨。儘管部分地方通過設立旅遊發展委員會等做法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旅遊領域中“行政+”的力量,但要從全局上、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更具普適性的制度安排。從行政資源最優配置的角度出發,除了旅遊主管部門升級,使“小馬變大馬”之外,更現實的選擇是使“小馬變群馬”。綠皮書建議,更好地發揮國務院旅遊工作部際聯繫會議制度的作用,突出問題導向,定期圍繞旅遊發展中的焦點和難點問題、政策實施障礙等進行評估、協調、議決;將旅遊發展納入各級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和年度工作報告,向全社會進行公佈;將支援旅遊發展列入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權責清單,並通過第三方評估的方式加以督察;明晰旅遊發展目標任務的責任鏈條,將涉旅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情況作為考核相關政府部門及其負責人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