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産業大發展先要“活血化瘀”
- 發佈時間:2016-02-17 09:29:2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旅遊産業的興起,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豐富人民物質精神文化生活、拉動消費、增加就業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旅遊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對全球國際旅遊增長率的貢獻超過了三成。2015年,國內旅遊突破40億人次,旅遊收入超過4萬億元,出境旅遊1.2億人次,花費約1.1萬億元。中國國內旅遊、出境旅遊人次和國內旅遊消費、境外旅遊消費均列世界第一。為充分挖掘旅遊投資和旅遊消費增長潛力,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十三五”規劃中關於旅遊産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及目標也將進一步明確。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當下,國內經濟面臨結構調整和增速放緩壓力,旅遊業對消費、投資的引領作用更加突出。因此,必須深刻認識當前我國旅遊業發展局面,把握新趨勢,抓住新機遇,促進旅遊産業融合、創新、多元化發展。
當前,我國旅遊産業發展還存在諸多突出問題與障礙:一是産業資源要素分散。旅遊資源普遍存在空間分佈分散、集中度不夠、多數資源單體規模不大、精緻度偏弱、震撼力不強等問題。同時,旅遊資源同構性突出,致使低水準、近距離重復建設現象時有發生,缺乏個性特色和足夠吸引力。二是産業整體水準較低。我國旅遊産業的發展,缺少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同時,旅遊盈利主要靠景區門票和土地收益,綜合型盈利鏈條尚未形成,大地産小旅遊甚為普遍,旅遊盈利的科學性和持續性不足。三是産業市場化存在障礙。相比其他産業,受居民消費習慣的影響,我國旅遊業的市場化程度遠遠不夠。同時,由於市場監管機制不健全和管理方式粗放,也導致産業市場的理性發展不足,産業市場價值單一。四是産業價值挖掘存在制約。目前,社會資金進入旅遊業比較困難,在直接投資和間接融資方面存在諸多限制,所以我國旅遊業從總體上看,存在産業投資模式創新不足,尚未形成資訊鏈、産業鏈、人流鏈、資金鏈的完美結合,産業多元化價值、産業品牌價值及産業國際化價值都未充分挖掘。五是産業發展融合不足。當前,“旅遊+”漸成熱詞,旅遊已滲透到各行各業。我國已步入了“旅遊+”産業融合發展時代。但是,從旅遊業發展的現狀來看,依然存在産業與區域資源融合、産業與資本融合、産業鏈與協同鏈融合、産品鏈與價值鏈融合、國際與國內融合程度不足的問題。
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為進一步促進旅遊業發展,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旅遊産業發展要與文化結合。挖掘旅遊文化底蘊,突出旅遊文化核心。開展旅遊資源普查,深度挖掘文化旅遊資源,強化文旅結合、文景結合,將地方民居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資源融入旅遊産品開發,進一步豐富旅遊産品文化內涵,打造文化旅遊,使旅遊帶有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旅遊産業發展要實現區域資源結合。旅遊資源的開發,首先要科學分析消費市場資源,合理界定消費人群,同時要有針對性地統籌整合景點要素資源,把主要景區景點串珠成線,提升服務配套設施,重視産業開發資源。
旅遊産業發展要注重戰略科學規劃。要科學規劃旅遊産業發展,促進市場開發有序進行,忌一哄齊上,造成景點“雷同”及資源浪費問題,當前,遊客對旅遊紀念品同質化、低端化的“吐槽”,實際就是在呼喚旅遊産業的升級。而要實現這些,就必須著力在旅遊産業的拉伸上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國家也應通過門票價格嚴管,倒逼相關景區、地方政府在開發地方特色旅遊上想點子、下功夫。
旅遊産業發展要做好産業價值鏈設計。要立足應急謀遠,加強“吃、住、行、遊、購、娛”旅遊要素建設,不斷完善旅遊産業鏈,確保産業實現長遠發展。要不斷促進旅遊産業價值提升,推動旅遊産業與多産業融合,提升旅遊品牌。
旅遊産業發展要加強創新驅動。要緊抓“網際網路+”帶來的産業發展新機遇,推動網路技術在旅遊領域的應用,充分利用網路平臺,推動網際網路和旅遊行業的深度融合,實現智慧景區、智慧旅遊。如利用公共資訊平臺及時發佈旅遊資訊,推介旅遊産品;應用線上商業模式,大力發展旅遊電子商務、網上諮詢和預訂服務;開發利用移動網路實現景區網路互通、資源共用、資訊互動。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旅遊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因此,謀劃好2016年的旅遊工作對“十三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其本身也急需轉型,因為遊客不再滿足於“買張門票拍張照”,更是要尋找一種不尋常的體驗。據調查,從全球範圍內看,69%的遊客將在2016年計劃新的旅程,各個年齡層的遊客都在尋求新的旅遊體驗。隨著旅遊經驗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國人將會對一些新型的旅遊方式産生興趣,比如遊輪、房車、背包旅行、探險等,這類新型的旅遊需求也將在2016年及以後更長的時間內催生旅遊裝備製造業的持續發展。
(作者係東北亞開發研究院産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聚贏閣聯盟首席執行官)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