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硬科技”變現成“硬通貨”
- 發佈時間:2016-04-18 02:31:3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過去轉移轉化是中科院科研成果的副産品,今後轉移轉化要變成我們的主動行為。要把一批‘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産力,産生有影響力的重大貢獻。”近日,中國科學院發佈《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將採取多項改革措施,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讓“硬科技”變現,成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硬通貨”。
沒轉化?那是成果還不夠好
讓“硬科技”變現成“硬通貨”,首先要做出過硬的科技成果來。
“現在總是講科技成果轉化難,轉化率很低。但我們所做出來的好成果都轉出去了,甚至一些基礎成果剛發佈論文,就有企業找到府來,討論怎麼轉化。”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馮埃生認為,科研成果轉化也難也不難。難在要考慮怎麼把科研成果做好,使其更適合市場需要。不難在於,當前中國經濟正在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只要是可能對市場、對行業産生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就不愁轉不出去。
今年3月,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大連化物所包信和與潘秀蓮團隊取得的一項基礎研究新成果,從原理上開創了一條低耗水進行煤轉化獲得低碳烯烴的新途徑,顛覆了90多年來煤化工一直沿襲的費托路線,被業界譽為“煤轉化領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這項成果一經發佈就廣受業界關注,國內外重要化工企業紛紛找到府來,謀求合作轉化。
當然,這些重要成果的誕生也必須有科技體制的深化改革做支援。“一項重大科技成果産出,常常需要幾代科學家經過數十年的積累,需要寬鬆的科研環境和經費支援,需要我們不急功近利,鼓勵原創性的科學創造。”馮埃生説。
在“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中,對於類似的重大産出,中科院將拿出重金,重點推進。嚴慶透露,中科院已設立專項資金5億元,將在全院範圍優選不超過10個重大成果進行扶持,用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點專項”的實施,並將探索通過“後補助”等方式促進重大成果推廣應用。
沒人轉?那是激勵還不夠足
讓“硬科技”變現成“硬通貨”,必須調動人才積極性,讓他們為這個變現過程貢獻才智。
上海藥物研究所是中科院進行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改革的試點單位。上海藥物所副所長葉陽透露,上藥所在改革中修訂了成果轉移轉化相關的各項制度共30多項,全面深入開展資源配置、評價方式、激勵機制等各方面改革。
藥物研發需要很多科學家合作,上藥所就將科研組織結構調整為按新藥研發鏈條劃分的基礎研究、新藥研發、技術保障和臨床醫學等各個中心。對科研人員的評價,也打破了過去“出論文”的唯一標準,對基礎研究人員和新藥應用研究人員分類評價。科技成果轉化形式多樣,轉化後成果收益可以按照個人、團隊、研究所5:2:3比例分配。
“通過這樣的改革,願意做新藥研發的人才,評職稱、晉職都不愁,也能獲得更高收益,這大大調動了他們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葉陽説,2015年是新制度實行的第一年,上海藥物所共有15項新藥研發成果成功轉讓,合同總額達到8億元,是此前5年的轉讓金額總和。
在中科院“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中,類似的評價和激勵制度改革將推向全院。嚴慶透露,中科院正在制定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配套政策和制度。將細化院屬單位科技人員離崗創業或到企業兼職的相關規定,明確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權利和義務。鼓勵並指導院屬單位在個人崗位晉陞、績效考核中,針對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工作情況制定差異化的評價標準。
做不大?那是還不夠市場化
讓“硬科技”變現成“硬通貨”,需要打開院墻,獲得全社會的支援和參與。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就在“拆除圍墻、開放辦所”的改革實踐中,將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向全社會開放,又引入全社會的人才資源和金融資源,將“雙創”事業越做越大。
西安光機所不僅鼓勵科研人才帶著科研成果走出“圍墻”,還將研究所的優勢資源向全社會優秀人才開放、共用。西安光機所産業處處長曹慧濤説,研究所不再只是“現有員工的研究所”,而成為真正開放的國家科研創新平臺。借助這樣的開放型創新平臺,西安光機所構建了首家“研究機構+天使基金+孵化器+創業培訓”的科技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累計孵化高科技企業84個,吸引社會投資7億元,實現産值12億元。
“我們不能關起門來搞轉移轉化。”嚴慶表示,中科院將積極吸引社會資本設立智慧財産權運營基金,吸納社會力量參與“雙創”人才培訓,引導相關研究所與社會企業組成研發聯合體,支援實現科技設施條件平臺向社會開放共用,有效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本鏈“三鏈聯動”,最大限度釋放中科院科技成果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潛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