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科技成果産業化的啟示

  • 發佈時間:2015-11-08 16:06:2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 跑好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創新“接力賽”——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科技成果産業化的啟示

  新華網西安11月8日電(記者吳晶晶)引進海外高端創業團隊30余個,孵化出奇芯光電、中科微光、睿芯微電子等高成長創新企業70余家,形成光子資訊、光子製造、生物光子三大學科與産業佈局……

  取得這些成績的,是地處西北的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近年來,西安光機所在科技成果産業化上積極探索,形成了“人才+技術+資本+服務”四位一體的産業化模式,為跑好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創新“接力賽”趟出了新路。

  拆除圍墻 開放辦所

  一台看上去像檯燈的儀器,把手放在下面,就能清晰識別出血管的位置和深度,幫助醫護人員輕鬆解決肥胖患者、嬰幼兒扎針難的問題。

  這款全球首創可測血管深度的“扎針神器”是我國少有的擁有自主産權並向發達國家出口的高端醫療器械。它出自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中科微光醫療器械技術有限公司。公司創始人朱銳僅僅30歲出頭,博士肄業。

  在西安光機所,類似“中科微光”這樣小而專精、小而高新的創新“小巨人”有數十個。

  西安光機所過去一直以承擔國家重大需求為主要任務,近年來對傳統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産業化有著深入思考。“國家任務完成與課題驗收後的成果束之高閣是極大的科研資源閒置。”西安光機所所長趙衛指出,傳統科研院所在完成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同時,應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把為企業産品升級換代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引領技術發展方向作為新時期的重要使命,真正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如何實現“拆除圍墻、開放辦所”?西安光機所從用人機制的改革上取得“突破口”:打破科研人員的身份、編制制約,向全社會廣納賢才。

  西安奇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程東此前在國際知名光通信公司有著25年研發管理經驗,他選擇在2013年帶著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國的6位國際頂尖人才組成團隊落戶西安光機所。

  程東説,是光機所的理念和做法吸引了自己。“光機所創新創業的氛圍十分濃厚,給了創業人員寬鬆的環境和最大的自主權。光機所的中科創星孵化器對於奇芯光電的‘出生成長’給予全程呵護。而光機所的技術優勢、科研平臺是我們的堅強後盾。”

   市場需求“倒逼”科研

  西安光機所鼓勵有志於創業的科研人員創業。對科研人員創辦的企業,光機所參股而不控股。同時對科研人員大膽採用股權激勵機制,通過科研人員持股,把責、權、利捆綁在一起。

  “研究所和企業的定位、管理模式等都不一樣,如果讓研究所去控股企業很容易又變成一個研究所,而不是市場需要的企業。”趙衛説。

  “研究所不控股減少了行政干預,讓創新創業的種子在寬鬆的環境中成長,最終實現市場需求‘倒逼’研發,徹底改變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傳統路徑。”西安光機所博士、中科創星孵化器首席科技官米磊説。

  科研人員出去創業會不會造成研究所技術和人才的流失?趙衛説:“我們鼓勵科研人員去做轉移轉化,同時也可以在研究所承擔課題,和研究所一起推動學科發展,讓研究所始終保持創新活力。”

  實踐證明,産學研並舉的科研新模式對科研産生了反哺作用。“科研人員和市場打交道,就能知道市場需要什麼樣的技術,可以豐富研究所的學科。我們過去看文獻找方向,研究的課題企業並不感興趣,現在面向市場,對雙方都有利。”趙衛説。

   打通創新“接力棒”體系

  科技人員創辦企業,普遍面臨兩個“一公里”難題:一是缺乏啟動資金、無法邁出創業的“第一公里”;二是缺乏轉化平臺,科技成果很難快速轉化為産品、走完“最後一公里”。

  為破解這一困局,2013年,西安光機所與陜西關天資本聯合發起成立了西北地區第一家專注于“硬科技”創業投資的天使基金——西科天使基金。同時以光機所部分科研場所為基地,建成了中科創星孵化器。今年又先後成立科技創業種子基金和中科創星眾創空間。

  在這種模式中,西安光機所的科研人員、實驗平臺和研發設備可以隨時為企業提供研發支撐;在項目發展初期,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可為創業企業提供第一筆資金支援;孵化器則對入孵企業提供包括物理空間、投資服務、創業培訓、研發支撐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務。

  “這樣,西安光機所構建了‘研究機構+天使基金+孵化器+創業培訓’的科技創業生態網路體系,形成了‘人才聚集’-‘資金投入’-‘企業規模化發展’-‘反哺科研’的‘閉環’,打通了科技成果産業化的‘接力棒’體系。”中科創星總經理曹慧濤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