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遴選出25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 發佈時間:2016-01-16 01:29:5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這五年中,中科院深入實施“創新2020”和“率先行動”計劃,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優化科技佈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1月15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向媒體介紹了中科院在“十二五”期間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這些成果包括:拓撲絕緣體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機制,量子通信,以粲物理、中微子物理為代表的粒子物理研究,液流儲能關鍵材料與新技術,同余數問題與Langlands綱領問題研究,深紫外晶體器件、鐳射光源及應用,奈米綠色列印製版技術,突破釷基核能系統關鍵技術等25項。
這25項成果是怎樣選出的?公認度有多高?
“2012年,我院率先建立了重大産出導向的研究所評價體系,摒棄數量評價和單純的論文導向,引導研究所和廣大科技人員,注重重大産出,突出科技創新的原創性、突破性和實際貢獻。”中科院發展規劃局局長潘教峰説,這一評價體系的核心是,將重大産出的價值導向具體化為可衡量、可測度、可考核的6類重大産出標準,即解決重大科學問題,開闢新的研究方向,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成果轉移轉化産生重大社會經濟效益,提出有重大影響的諮詢建議。
據此,中科院要求所屬研究所依據這6類重大産出標準,凝練目標,明確3個重大突破領域和5個重點培育方向。全院共確定了819項“重大突破”和“重點培育方向”。在全院層面確定了62項重大突破。
25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按研究所自評、專項驗收和領域評估三個層面逐層遴選,主要突出重大産出、突出創新品質、突出目標完成情況。
具體遴選過程為,第一步是研究所自評,主要是判斷目標完成情況和在國際國內的地位。第二步是中科院院機關組織專項驗收。結合研究所自評結果,院機關組織高水準小同行專家,分類對面向科學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819項“重大突破”和“重點培育方向”進行專項驗收,推薦了212項優秀的“重大突破”和“重點培育方向”。第三步由中科院組織領域評估。在研究所自評和專項驗收的基礎上,中科院邀請100多位院內外高水準同行、用戶等專家,按能源資源、先進材料與製造、資訊網路、現代農業和生物、人口健康、生態與環境、空間海洋、基礎交叉前沿等9個領域,對候選的優秀“重大突破”和“重點培育方向”進行了評議。院學術委員會通過通訊評議和集中評議,充分討論和投票遴選,確定了候選的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第四步,院長辦公會逐項聽取候選項目彙報,集中討論、投票,最終確定25項作為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潘教峰説,這25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是經過全方位、系統性、多角度科學評估遴選出來的,公認程度高,具有典型性和標桿示範性,總體上代表了中科院“十二五”的研究品質和水準。
(科技日報北京1月15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