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文化金融加速融合 創新業態呼之欲出

  • 發佈時間:2016-04-17 05:37:4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創始成員施俊玲:

  推動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推動文化産業創新發展,應從4個方面入手。

  第一,繼續優化資本市場,支援文化企業融資。支援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或發行票據融資;支援符合條件的發行主體發行小微文化企業增信集合債等企業債券創新産品。

  第二,豐富文化創業融資新模式。積極審慎地推進網際網路金融與眾籌融資平臺支援文化企業。豐富完善文化類創業擔保貸款政策。鼓勵保險資金參與文化企業創新創業。建立並完善文化類智慧財産權估值、質押和流轉體系,依法合規推動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專利許可費收益權證券化、專利保險等服務常態化、規模化發展,支援智慧財産權金融發展。

  第三,有效應對新興金融市場和服務。我國文化産業正在成為“創業創新型”經濟,也在主動迎合網際網路時代,比如正在探索網際網路金融與文化産業結合的新途徑。

  第四,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産業。PPP模式將推動政府職能從“管理”向“治理”轉變,具體到文化領域就是提升政府文化治理的能力,豐富政府對文化的投入方式。下一步,建議鼓勵並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敢進入、能投入文化産業。

  (本報記者 袁 勇整理)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副行長張學文:

  文化金融創新大有作為

  從宏觀層面看,“十三五”時期,文化産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産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政策和金融服務的支援下,文化産業近年來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在穩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同時,我國金融支援文化産業仍有巨大發展空間。整體而言,文化企業多數規模較小,實力不是很強,還沒有形成強大的産業競爭力,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援;文化企業的融資資訊與金融服務之間難以實現快速對接。這些因素在給金融支援文化産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金融創新帶來機遇。

  從地區因素而言,近年來,寧波文化産業發展迅猛,文化引領經濟發展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突出,産業結構日趨合理,主體優勢顯著提升,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文化産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資源的基礎作用,離不開技術人才的助推作用,離不開相關政策的保障作用,離不開金融支援的動力作用。寧波以上四個因素兼而有之,未來銀行業在寧波文化産業領域的市場潛力很大,文化、金融雙發展、雙促進的格局將會很快形成。 (本報記者 王 晉整理)

  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長龔曙光:

  四大文化領域值得投資

  文化産業將迎來一波很好的投資機遇,我認為當前有四大文化領域值得投資。

  第一是上市文化企業中的主流文化企業,即在文化行業中承擔分工、分享政策資源的企業。由於國家鼓勵多元産業和多元産權結構,因此投資這些項目的成功率和回報率會比較高。同時,國家對承擔分工的企業給予特殊政策,主流文化企業能夠享有這些政策。

  第二是傳統企業資源,例如廣電、報業集團等。很多企業都有雄厚的資源,但是迄今為止能完成網際網路和移動互聯網整合的還很少。這些企業一旦完成平臺整合,就將成為行業的領頭企業,這恰恰是被資本市場所忽視的。

  第三是新技術與文化相結合的新産品。如虛擬空間産品,現在和將來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再如,智慧機器人也將擁有廣闊市場,過去的電視機、收音機等産品功能都將被機器人所取代,並且可以用更加私人化、多樣化的方式提供服務。

  第四是基於新商業模式的文化明星,包括歌星、影星和“網紅”。隨著很多公司改革對明星使用的商業模式,文化明星將會有很好的賺錢能力。

  總的來看,未來投資有四大方向:新政策、新平臺、新産品、新商業模式。 (本報記者 袁 勇整理)

  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

  文化電商前景廣闊

  從企業的角度來探討文化金融的商業模式,其中包括兩個方面。從融資角度看,建議有關部門把支援文化産業的專項資金拿出一部分作為銀行風險的補貼,通過政府的補貼來促進銀行貸款額度的放大,這樣的杠桿作用可以使文化企業受惠,效果更好。從投資角度看,現在市場已經引進很多資金,未來的投資走向就至關重要。文化産業有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高風險,未來也會呈現很多過去沒有的特點,比如有的企業市值很高,但並不盈利,這跟傳統商業模式區別很大。

  著眼未來的投資方向,我最看好文化電商。大家都知道,迪士尼重要的收入之一就是把普通的服裝變成文化服裝賣出去。10年之後,中國的電商規模可能會達到20萬億元,如果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文化電商的話,我國的文化産業將來就有巨大的增長空間。通過企業的並購,我們可以對所有上市公司的産業進行戰略轉型,比如阿里巴巴在文化領域的佈局已經很多,希望文化企業能夠與電商進一步結合。

  此外,值得投資的方向還有很多。例如房地産的轉型,很多地産商把重資産剝離出去留下一部分做文化産業,如把商業街區變成文化産業運營的平臺,其中蘊含了商機。

  (本報記者 袁 勇整理)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

  文化+金融 雙重效應顯現

  近年來,我國文化金融狂飆突進,不僅體現在國家發佈了很多重要政策,而且在實踐層面,文化金融發展的效果也很顯著,例如銀行信貸已達2500億元。此外,文化産業債券、證券等投融資活動非常活躍。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金融的雙重效應初步凸顯:文化金融的合作一方面帶來了文化效應,隨著資本大量進入,優質的文化産品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帶來了金融效應,對於金融業而言,文化産業是重要的戰略增長點,因此很多金融機構都很看好文化産業,願意在文化産業領域進行投資嘗試。

  呼籲文化金融的合作,但也要關注文化金融所帶來的風險。前一段時間某電影的票房造假事件,背後就是資本在暗潮涌動。2011年前後,美國曾提齣電影票房期貨,當時期貨委員會原則上同意推齣電影票房期貨,但是美國的電影協會反對,於是擱淺了,直到今天也沒有這麼做。我國沒有經過培育期,大量的投資基金進入到文化領域,搞電影票房基金,容易發生風險。我們要警惕文化金融的繁榮背後出現各種各樣的風險。因為這些風險會危害文化,也會危害到金融領域。

  我國發展文化金融,希望其能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産業的重要力量和抓手,一定要發揮政府在文化金融發展中合理的引導和管控作用。一是政府的投入要更合理,更講績效;二是要加大文化金融的仲介和風險防控體系的建設,在這方面,政府部門要積極作為。

  (本報記者 王 晉整理)

  浙商銀行副行長徐仁艷:

  金融機構應更好服務文化企業

  隨著文化産業快速成長,尤其是受網際網路技術的影響,新的業態越來越豐富。同時,文化資源整合的力度越來越大,形成新的産業發展趨勢。總的來説,我國文化産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銀行和金融機構角度看,目前對文化産業的服務和支援還存在不足。一方面是銀行對文化産業行業特性的認知和專業性還不夠,在理念與文化産業的特性對接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文化産業具有輕資産、投資大、風險高的問題,商業模式也不是很成熟。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突破傳統商業銀行在擔保方式等方面的局限,需持續進行産品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

  金融機構應從5個方面加強對文化産業和企業的服務:第一,要與文化企業共同打造新型的商業模式。第二,要以投行的理念支援文化産業和企業的發展,與企業共擔風險、共用收益。第三,要不斷創造新的産品,比如與PE投資合作等,對具體項目實現過程式控制制和管理,保證項目實施的成功。第四,與政府、企業共同發起和設立文化産業引導基金等,以支援企業整合資源。第五,要把融資杠桿定位為資源整合的杠桿,比如在版權融資方面等加大探索,更多關注非上市公司,使文化企業的資源得到充分挖掘。

  (本報記者 王 晉整理)

  中國文化産業投資基金高級副總裁鐘文明:

  資本助推文化産業開放創新

  資本與文化相結合有3個方面讓人感觸很深。

  第一是資本的力量很強大。有一家公司在上市之前是國內電視劇行業20名開外的公司,但是上市之後變成了第一名。“開心麻花”曾一度要被放棄,而在我們投資之後,現在估值已達50億元。資本的力量帶來了開放和創新,創造了很多價值,它可以改變很多東西。

  第二是資本的熱度很高。現在已不再需要討論如何把資本引入文化産業中,更重要的是考慮怎麼把資本引入到正確的領域。

  第三是資本的方向很廣。未來3到5年對於文化産業投資非常重要。我們看到一些不同於以往的投資方向,文化産業從過去的小文化變成了現在的大文化,從娛樂産業變成了體育、教育、旅遊等綜合性産業,過去的大眾文化如今也變成了分眾文化,因為中國巨大的人口規模使得每一個細分群體都可以支撐一個很大的企業。此外,傳統的網際網路文化也在不斷地變化當中。

  (本報記者 袁 勇整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