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盤算好市場才有的賺

  • 發佈時間:2016-04-16 08:30:3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馬傑本報記者楊丹丹

  4月9日,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大柏店小衛莊,李德芝的家中正在開隊長會,討論算賬事宜。現場氣氛很熱烈,“再多給我50畝,我保證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隊長周德好有點迫不及待。

  “老周,我相信你能力,但是田多了你也照應不過來,聽我的,先管100畝地。”李德芝對自己即將開始的千畝農田春耕大局運籌帷幄。

  春耕才開始,怎麼到了算賬這一步?

  一分錢學費沒交,跟著農業專家學了八年

  李德芝今年62歲,手下管著幾十個勞動力,流轉土地1200畝。他告訴記者,自己在1995年就開始承包了近80畝田地種水稻,20多年過去,最大的感觸還是“如果不跟著市場走,打一副好算盤,賺的錢可能還沒成本漲的多”。

  過去,一畝田算上水費、人工費、農資等費用,成本差不多要500多元錢。“稻子才賣8毛一斤,風調雨順季節一畝田最多能賺300塊錢。”李德芝説。

  在當地人眼中,老李的學問大著呢。原來,2003年李德芝的女兒去合肥求學,他去陪讀期間住在省農科院附近,找到當時農科院植保所的負責人,跟在專家後面,管理農作物。這8年時間,李德芝學會了土壤改良培育、旱稻種植、科學除草等“拿錢都學不到”的多項技能。

  2011年,李德芝回到小廟鎮,一口氣流轉了700畝田地,專業從事水稻種植。

  不丟種糧老本行,搞起瓜蔞籽深加工

  憑藉著有技術資本,李德芝的家庭農場也做得風生水起,除了開闢20畝果園外,在2013年見瓜蔞種植前景好,又專程引進種了300畝。

  李德芝説:“一斤稻子賣價比過去多了0.45元,但人工和農資價格都漲了過半,一畝田只能掙300來塊錢,跟過去持平。”反倒是瓜蔞帶來了增收希望,市場價格水漲船高,一斤生瓜蔞籽能賣20元,刨去前期投入成本,一畝田能掙4000塊錢。

  2015年,瓜蔞籽市場遭遇“滑鐵盧”,受大面積種植影響,原籽價格驟降到14元一斤,春節前,李德芝找到經驗豐富的炒貨師傅,高價聘請其為瓜蔞籽配炒制秘方,因為炒出的瓜蔞籽口感好,價格適中,一斤能賣30元錢,5天時間就賺了1萬多元錢。但庫存的1萬多斤原籽在無法全部炒完,春節後又是銷售淡季,最後只能10元一斤低價拋了。看似虧了,李德芝卻尋到了商機——決定做瓜蔞籽深加工。

  按照李德芝的規劃,單純靠賣初級産品受市場價格波動太大了,通過做農産品深加工,適應市場需求,才是生存之道,“現在已成立了瓜蔞合作社,加上自家的300畝瓜蔞籽,準備從合作社再收購原籽,統一規範加工,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

  既要低頭種地,也要抬頭看市場

  對於種糧,李德芝並不打算丟,他開始採取分包到隊的經營模式。過去為了便於管理,設立了7個隊長,工資按日結算,隊長每天都是幹完活走人,有的田地産量懸殊太大,説明責任心不一。

  今年春耕前,李德芝想了刺激政策,將7個隊長召齊,“每位隊長各自領種100畝地,我出所有種子、農資、機械成本,每位隊長能領到100元一畝的管理費用。”等到年底收穫,李德芝先得600斤保底糧,剩下的盈餘糧食大家五五分成。

  這個提議一提出,隊長們一算,很划算,而且能充分調動生産積極性,都舉手贊成,直至出現文中開頭一幕。李德芝説自己還不能當甩手掌櫃,自己要統一管理,還得抓好三件事,即土壤優良培育、土地環境整治和糧食品質安全。

  年近六旬的李德芝還不服老,他總説,真不能總低頭種地,也要抬頭看看市場,看看市場缺什麼,市民想要什麼。在他的小算盤裏,今後要做到以種糧為本、混合經濟作物共存、都市旅遊觀光農業為輔的經營模式。“打算把20畝果園全部開放,做起觀光采摘和農事體驗,等時機成熟了,再將周邊閒置的民房租下修繕一新,增加民宿旅遊項目。”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