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這一年,在專注中昇華

  • 發佈時間:2015-12-30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他們不做APP,不玩O2O,不搞P2P,不要多輪融資,也不賣手機的情懷。

  他們就是一群純粹的“以科研為生”的人。

  也許你不熟悉他們從事的領域,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工作與你無關。準確的説,每一項讓他們欣慰的成果,都有可能讓你我的生活更美好、更安全。

  他們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我們選擇為他們留下這一塊展示之地,就是要圍觀他們的辛勞深沉,點讚他們的科學精神;他們就是最耀眼的明星,在各個領域,可能他們的名號盡人皆知,他們的成果遠近聞名。

  當然,出現在這裡的並非2015年“前沿人物”的全部,更不是科研工作者的全部,我們會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全心投入科研事業的他們。

  王曉東:開墾科研體制的試驗田

  “是不是有這樣一种先進的科學文化或者科研機制,能夠有利於這種原始的創新的産生?如果有,那麼這種體制機制,所需要的文化、社會環境、人才環境又是什麼樣的?”帶著這樣的思考,王曉東進行了“試驗田”上的十年耕耘。

  王曉東説,北生所這塊“試驗田”當時建立的初衷,就是“探索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怎樣建立適合科研原始創新産生的體制機制。”2003年4月,他出任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簡稱“北生所”)所長,在北生所這塊培育著希望的試驗田間,探索著科研人理想中的科研體制。

  十年曆程中,北生所也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所內科研人員已在《科學》《自然》《細胞》等國際頂尖雜誌上發表論文30余篇,品質為行業翹楚;2012年,全球著名研究機構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授予來自17個國家的28位科研人員“國際優秀青年科學家”稱號,入選的7名中國人中,北生所獨佔4席。由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等組成的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曾如此評價北生所:世界上還沒有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裏,在國際科研領域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

  刁其玉:幼畜健康成長的營養師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有這樣一群人,在基地、牧場做實驗時,他們總先讓牛羊吃上飯後自己再吃;如果牛羊和人同時病了,自己的治療往往放在後面。他們像對待孩子一樣精心照顧著幼齡牛羊,苦並快樂著。

  中國農業科學院反芻動物飼料營養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家畜營養研究室主任刁其玉,是這群人的“大家長”。

  刁其玉和團隊長達10餘年的科研攻關研究,收穫了早期斷奶技術的突破和我國第一個代乳産品的研製成功,發明瞭以植物原料為主導的犢牛羔羊代乳品産品,構建了犢牛、羔羊健康養殖飼養技術體系。我國第一個自主智慧財産權代乳品的研製,成功實現了代乳品的國産化,並擺脫了對國外乳製品的依賴。

  如今,新技術産品已形成成熟的生産工藝並實現産業化生産,相關成果通過北京和山東的示範基地,實現了規模生産與應用,産品應用到全國4000多個大中型養殖企業和養殖戶。

  姚斌:飼料用酶創新者

  在2105年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姚斌站到了領獎臺上,他牽頭的“飼料用酶技術體系創新及重點産品創制”項目獲得了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飼料用酶是應用效果極為顯著的新型綠色飼料添加劑,能顯著提高飼料利用效率、降低氮磷等有機物排放,減少藥物性添加劑的使用,從而實現節約飼料糧、保障環境和動物産品安全,從養殖業源頭——飼料層面解決動物産品安全、養殖環境污染等問題。

  姚斌帶領研究團隊進行了飼料用酶技術體系創新,建立了完整的酶基礎研究和産品開發自主技術體系,系統解決了飼料用酶性能、成本、智慧財産權和可持續研發等産業化應用的瓶頸問題,打破了國際大公司的壟斷,使我國飼料用酶迅速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及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的新興産業。

  據統計(年初數據),該技術成果推廣應用近八年來,累計生産銷售單酶及複合酶産品20余萬噸,産品已應用於全國80%以上的豬、雞、水産等動物飼料,並節約糧食5000萬噸、磷資源1000萬噸,減少養殖業磷氮等有機物排放1300萬噸。除了在全國31省區上千家飼料及養殖企業推廣應用,還出口歐美等20余個國家。

  李德仁:用數字描繪天地大美

  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教授為帶頭人的“武漢大學對地觀測與導航技術創新團隊”榮獲國家創新團隊獎。

  團隊成員中,不少人已跟隨李德仁多年,受老師影響,他們都覺得地理空間資訊科學的“空間”無限,需要抓緊分秒進行鑽研。團隊成員覺得,比起李德仁的科研和取得的成就,他們還只能望其項背。李德仁長期從事攝影測量與遙感領域的教學科研,並積極推動高新科技産業化,曾五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正是在以他為首的科學家團體的努力下,中國測繪科學與美德並駕齊驅,穩立世界三強。

  李德仁説,他有一個心願,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更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從學科帶頭人變成領軍人物。他自己堅持“讀書、思維、創新、實踐”,也希望自己帶領的科研團隊做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在神奇的測繪遙感領域,用數字繪就天地之大美。

  高福:破解病毒密碼

  高福的名字,一般是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頻繁進入公眾視線。當禽流感大流感、人感染豬鏈球菌、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來襲時,他組織協調多家單位緊急攻關。這位中科院院士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從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傳播、感染機制與宿主免疫應答。

  就在去年,他的身影還活躍在非洲埃博拉疫區,這位勇上前線的科學家坦言,“我們這些研究傳染病的人,每逢重大自然災害,總是衝在第一線,因為‘大災之後必有大疫’,而我們的工作就是防止‘大疫’的發生。”

  多年來,高福帶領的研究團隊最早弄清了禽流感病毒“H5N1型”異種間的感染機制。而在非典大流感、禽流感“H7N9”與新型病毒領域,屢獲新突破併發表系列研究成果。2013年,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不期而至。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高福團隊很快揭示了它是如何侵入細胞的。以至於,一位外國科學家在開會時見到他就問:你們怎麼在四、五個星期之內,就能把受體、病毒和蛋白之間互動的機制破解了?

  熊正琴:專注“減肥”增産的人

  為了保證糧食高産,我國過量、超量施肥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大量氮肥的使用,對生態和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並且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引發了面源污染、全球變化、土壤品質退化等一系列嚴重的環境問題。能不能在保證作物産量、土壤品質的情況下盡可能少施化肥,找到提高産量和保護環境的“最優組合”?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熊正琴把研究方向瞄準了“農田碳氮迴圈與農業和環境效應”。

  反覆試驗測算,熊正琴發現大多數農民採用的施肥方案中,肥料的很大一部分並沒有被農作物吸收,而是損失到環境中。

  經過長期田間試驗科研實踐,她提出了水稻高産、氮肥高效的低碳減排模式,也探索了集約化蔬菜生産的低碳減排模式……熊正琴説,她正嘗試適量適時施肥、增加農業生物質的迴圈利用,比如秸稈還田、在氮肥中加入由秸稈製成的生物炭或者配施有機肥等,用於改良因化學氮肥施用過多造成的環境污染、土壤酸化板結等問題,打造健康的土壤。

  李太生:為抗艾患者打開希望之門

  熟悉中國艾滋病治療史的人都知道,李太生功不可沒。

  在20多年的抗艾臨床研究中,這位勤奮、執著的臨床醫生堅持獨立思考、敢於標新立異,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艾滋病臨床研究之路,為絕境中的“抗艾”患者打開希望之門。

  “我可以自豪地説,在諸位同道的攜手努力下,艾滋病已經成為一個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如果好好吃藥治療,活20年沒有問題。”李太生説。

  2015年初,李太生和北京協和醫院艾滋病診療中心的同事們通過全國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隊列研究,國際上首次闡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糖尿病發生率及空腹血糖受損率,發表在艾滋病領域世界頂級雜誌《艾滋病雜誌》上。

  他們的工作不僅為降低艾滋病患者重要臟器並發癥導致的病死率提供了科學的臨床治療依據,而且在臨床實踐中,探索創建了艾滋病綜合診治的“協和模式”,並推廣至全國。

  李路明:腦起搏器全球領跑者

  由於技術門檻高,研發難度一點也不亞於載人航太産品,腦起搏器被譽為神經外科醫療器械的“大飛機”。2013年前,國內腦起搏器市場完全被美國一家公司壟斷,動輒20多萬的醫療費用,讓大多數患者難以承受。

  經過10多年的科研攻關,清華大學航太航空學院李路明教授帶領的研發團隊,打破了美國的技術壟斷,不僅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這一技術的國家,還將系列腦起搏器的價格降低了50%。現在,李路明團隊研發的腦起搏器繼實現無線充電技術後,又新增遠端調控、手機APP管理兩項功能,開始在全球領跑該項技術。

  十年磨一劍,他們利用實驗室在微小衛星、載人航太等領域的技術積累,在腦起搏器的設計、整合、可靠性等領域實現了自主創新,完成了腦起搏器的研製、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

  周振:做中國人的質譜儀

  伴隨著PM2.5的高頻出現,檢測儀器質譜儀火了。

  專注質譜儀研究近二十多年的周振也火了。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空氣品質保障、2012年粵北血鉛事故溯源、“東方紅Ⅱ號”黃渤海科考研究、2014年APEC空氣品質保障等多項大型外場實驗中,周振團隊帶著他們研發的質譜儀發揮了積極作用,全面實現數據快速處理、線上動態源解析等關鍵功能。

  2004年,35歲的周振懷著“做中國人的質譜儀器”的夢想,帶領全家回國,創立了中國第一家專業質譜公司。

  10年艱辛,他建立了中國第一條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飛行時間質譜儀器生産線,解決了多項軍事和國防領域的檢測難題。其中,氣溶膠質譜儀是我國最高端商品質譜儀器,是當前PM2.5污染源解析的關鍵工具,為國家節約上百億元的污染治理資金。

  德力格爾:山巔追尋氣候變化

  退休兩年後,德力格爾這位氣象科學領域的老兵獲得2015年度周光召基金氣象科學獎。理由是帶領瓦力關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20年如一日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偏遠地區開展大氣溫室氣體本底濃度觀測並取得卓越成果。

  德力格爾的“意料之喜”在業內人看來卻是實至名歸。這是對一線科研人員的肯定與褒獎。他們終年堅守在這山巔,耐得住艱辛和孤寂,他們進行氣象觀測,一絲不茍,使中國對大氣研究的貢獻,享譽全球,在這裡我們見證了科技工作者應有的本色,找到了科學精神的當代基準,再次感悟了堪稱民族脊梁的價值觀。

  瓦力關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氣象組織和中國政府聯合組建的我國唯一一所全球大氣本底基準監測站,是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系統的29個大氣本底基準觀測站之一,也是唯一在內陸的大氣本底基準觀測站。

  該團隊所觀測的溫室氣體資料已經應用於世界氣象組織發佈的年度《WMO溫室氣體公報》、全球同化數據庫,並應用於大陸源匯通量估算和全球源匯分佈數值模式,成為世界氣象組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的全球基礎數據源之一。

  冉宏宇:乘離子風飛得更高

  中國各地頻頻出現的霧霾天氣讓人們知道了PM2.5對人體的危害性,也開始異常重視空氣品質,也給了巨大的民用空氣凈化市場迅猛升溫的機會。研究離子風技術多年的蘇州貝昂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冉宏宇穩穩抓住了這個契機。

  將空氣電離後接上電場,在電場力驅動下産生離子風,不需風扇也可以産生很大的風量,同時也不産生噪音,開始本來想用在蘋果筆記型電腦上的這項技術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很容易吸附灰塵,因此最終被蘋果棄用……既然吸灰能力極強,為什麼不索性拿來做空氣凈化器呢?

  轉個彎,冉宏宇這個理科男憑藉空氣動力學的博士學位、矽谷多年的工作經歷、關於離子風的專業研究成果……歸國創業,在空氣凈化器領域創下零耗材的技術神話。

  國內的凈化行業還停留在簡單的民用層面,在工業用品方面其實也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冉宏宇將走更專業化的路線,要做的不止提供凈化器,同時還提供家庭、辦公室等空氣環境的智慧化綜合解決方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