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做月嫂,亟須補上“工匠精神”
- 發佈時間:2016-04-13 07:38:25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漫畫/陳彬
胡欣紅
提到月嫂,人們往往會想到那些四五十歲的阿姨。殊不知,隨著新的生育高峰到來及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家政行業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位於南京雨花臺區的一網際網路+家政企業的50多個月嫂中,一半左右都是高校護理專業或營養專業的畢業生,這些文化層次高的月嫂格外吃香,有的月收費甚至超過1.5萬元。
大學生月嫂其實並非一個新鮮話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許多80後、90後新生代媽媽的理念早已今非昔比,對“護理”有了全新的要求。除了照顧飲食起居之外,還對月嫂的文化水準、普通話標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在她們的潛意識中,月嫂長時間親密接觸寶寶,其氣質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寶寶産生難以估量的影響。
在全面二孩政策出臺之後,有能力再生一個孩子的家庭,各方麵條件自然都不會差,新的生育高峰進一步捧熱了大學生月嫂市場。尤其是面對那些高學歷、高技能、高素質的“三高”家政服務人員,準媽媽們絕不會“手軟”,請月嫂甚至演變成直接高薪搶月嫂。
相對於大媽級月嫂,大學生月嫂具有明顯的優勢。她們的文化素養相對較高,接受能力強,育兒方式和理念與時俱進,懂得營養搭配,能夠根據産婦體質準備適當的飯菜,對母嬰的照顧更為科學;她們具有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容易拉近與僱主家庭的距離,有的還懂心理學,能夠有效化解年齡相倣的産婦的不良情緒;除了科學專業的基本護理之外,大學生月嫂還能夠跟得上形勢,可以給寶寶製作電子相冊,上傳到部落格等,滿足時尚媽媽的“曬娃”慾望……誠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言,月嫂隊伍的年輕化與高學歷化,不僅讓大學生拓寬了就業渠道,也契合了當下客戶的需求,促進了月嫂行業的良性發展。
然而,大學生月嫂雖然有諸般好處,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出現之初卻備受爭議。不少人認為是在浪費人才,而大學生們則覺得“工作苦、累,有點大材小用,社會評價不好,父母不會同意我去做”,大多不願選擇從事家政服務行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大學生月嫂漸成潮流的現實情形下,是否浪費人才應當不再是一個需要爭論的話題。但由於諸多因素制約,大學生月嫂並沒有想像中那般“叫好又叫座”,有點“看上去很美”。突出表現為兩方面:一是有些僱主抱怨大學生自視甚高而動手能力不行,眼高手低,“中看不中用”;二則是不少大學生覺得一輩子伺候人,缺乏後續發展空間,一時的高薪,不是安身立命的長久之計。
兩個看似相互矛盾的問題,似乎結成了一個死結,而解局的關鍵就在於大學生有沒有工匠精神。何為“工匠精神”?即工匠對自己的産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試想,倘若大學生能真正轉變觀念,放下架子,用心服務,豈能不成為有口皆碑的“金牌月嫂”?能搶到這樣一位月嫂,自然是僱主的莫大幸運,還會抱怨“中看不中用”嗎?同樣,糾結于被搶的“金牌月嫂”,除了分身乏術的煩惱,還需要擔憂無法安身立命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隨著人們生活水準不斷提升,社會對家庭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家政服務行業的前景相當誘人。倘若大學生能“幹一行、愛一行”,及時充實自己的業務知識,用心投入,不斷提升家政服務水準,就一定能開創一片新的天地。反之,如果繼續抱殘守缺,端著大學生的架子,總是想找一份與學歷對等的“體面”工作,認為家政行業沒有技術性沒有挑戰性而心懷輕視,那只能作為臨時過渡的權宜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