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味七七倒閉 被指拖欠貨款數千萬

  • 發佈時間:2016-04-12 01:54:45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4月7日,一紙清算公告開始在美味七七數百名員工間流傳。這家知名生鮮電商死在了C輪融資前夕。美味七七也成為2012年生鮮電商重掀熱度後,首家倒閉的重資産模式生鮮電商。

  美味七七曾是亞馬遜在華投資的第一家生鮮電商,B輪融資達2000萬美元,接連啟動了自建冷鏈物流、加工中心等重資産運營模式。但在未構建起盈利模式、缺乏資本輸血的前提下,美味七七還是沒能逃過“斷奶就死”的魔咒。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美味七七在猝然倒下時暴露出諸多內部管理問題,其高層指責亞馬遜與成為資本兩大股東因利益內鬥未能如約提供資金,導致公司資金鏈斷裂;其多名員工則爆料,公司高層私設個人公司,與主體公司發起關聯交易套現,甚至在倒閉前將供應商貨款連夜轉移到個人公司名下。

  事件

  美味七七

  被指拖欠千萬貨款及工資

  “鋻於公司目前運作出現嚴重困難,沒有資金支付包括員工2016年3月份薪資和社保在內的所有債款,現決定與全部員工解除勞動關係。”在多名美味七七員工向新京報記者提供的這一書面材料中,美味七七特別強調已成立清算委員會,如符合破産條件將依法申請破産。

  “業務一直在正常運轉,突然中午的時候一個電話通知去公司,直接説破産了。”一位美味七七的員工告訴新京報記者,按照正常流程是每月10日發放薪水,這則提前3天發佈的公告則讓所有人猝不及防,“現在全公司近200名員工的工資都沒有著落,連人事手上也沒有公章,退工單都沒辦法開出來,已經影響到社保、公積金的續繳。”

  另一員工則告訴新京報記者,就在宣佈清算後,包括首席執行官宓平在內的一眾公司高管至今未現身,目前公司員工已準備向政府部門發起勞動仲裁來集體維權。

  美味七七的突然倒閉,還波及了上游供應商。一位海鮮産品供應商告訴新京報記者,他被美味七七拖欠了8萬元的貨款,而就在清算公告發佈前幾天,美味七七採購人員還在下單要貨。數位供應商還稱,從2015年9月到10月的款項一直沒有結清,“美味七七可能從去年開始就已經有財務危機了”。

  一位美味七七的採購部門主管向新京報記者核算,目前公司僅水果品類的業務拖欠的供應商貨款在400萬元左右,加上水産品、糧油等類目及員工薪資,“保守估計欠款達數千萬元。”

  追蹤

  員工揭發高管私設公司轉移資産

  4月8日,美味七七副總裁鄭洛傑在回復新京報記者的短信中,指責亞馬遜與成為資本兩大股東在美味七七準備C輪融資時,因為利益爭鬥導致公司資金鏈出現嚴重問題。亞馬遜4月11日回應新京報記者稱,“作為少數股權股東注資上海美味七七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亞馬遜不參與美味七七的管理及日常運營。”

  此外,美味七七員工卻認為公司歇業另有其因。多位員工向新京報記者反映,其公司高管設立私人公司,並以各種關聯交易的形式,自2016年初起轉移公司賬款、調撥倉庫貨物,並提供了多份證據材料。

  其中,一家關鍵公司被指向上海均洛商貿有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該公司于2015年12月成立,註冊資金100萬元,法定代表人及股東均為潘新海。

  “從3月底開始,美味七七B2B業務部的銷售回款,就開始直接進入均洛商貿。”美味七七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均洛商貿實際持有人為美味七七副總裁鄭洛傑,後者在公司擔任財務總監,並管理面向企業、餐飲採購的B2B業務板塊。“我曾就此事向高層反映多次,但沒有下文。”

  對此,美味七七副總裁鄭洛傑表示,員工指稱的“轉移上千萬資金”純屬謠言,“如果我們有這麼多的資産,就不至於讓美味七七破産,畢竟品牌價值還要遠遠高出這個金額。”同時,他進一步解釋説,目前正在積極與願接盤美味七七的企業協商,尋求並購的可能性。

  然而,一位員工向新京報記者提供的聘用合同則顯示,自2015年8月起,潘新海與上海美味七七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簽約,被聘用為總經理助理,為期3年,但據數位美味七七主管回憶,公司的B2B業務一直是由財務總監鄭洛傑負責,“從未見過潘新海這一員工”。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2016年4月4日,均洛商貿成立“菜大大配送”食品電商平臺,但其平臺使用圖片幾乎均帶有“美味七七”浮水印,且域名也顯示為“美味七七企業直採”。一位負責貨物調撥的中層員工告訴新京報記者,從今年2月份開始,在沒有任何調撥單或書面通知的前提下,美味七七倉庫中的貨物被逐漸轉移到均洛商貿公司。

  探因

  死於重資産燒錢模式

  作為國內最早進軍生鮮電商的規模化公司,美味七七之前的道路可謂順暢。其前身為泰國正大集團于2011年創立的生鮮B2C網站“正大天地”,後在2013年更名為“美味七七”,並在2014年獲得亞馬遜2000萬美元投資。攜帶這兩大光環,美味七七很快發展成為5000多個品類、自建全程冷鏈的規模化生鮮電商平臺,並且成為亞馬遜生鮮業務的首批合作夥伴。

  “死在了重資産投資上。”美味七七曾經的戰略合作供應商、國聯水産一位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他曾在一年前對美味七七進行調研,發現風險過高便暫停合作。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拿到亞馬遜投資後的一年多裏,美味七七在上海建立自有中央倉儲和冷鏈配送體系,中央倉儲達1萬多平方米,並建有30個轉机倉,開啟了“一日三送”服務,甚至接連線上下開設實體店舖,開發了3處總面積逾萬畝的農場基地。

  野蠻擴張后問題接踵而至,美味七七一位員工爆料,“大規模投建線下店,但物流跟倉儲設備又跟不上,品控與品質開始直線下降,産生大量投訴不説,就連員工自己買到的水果有時候都是腐爛狀態。”

  據了解,美味七七高峰期訂單為8000-10000單/天,但在規模化擴張后很快下降了40%以上,維持在5000單/天左右,且毛利率持續為負數。按照美味七七5000多個商品品類來看,相當於一天僅售出一個品類,這個銷售數量顯然已經無法贏回前期的巨大投資。

  趨勢

  生鮮電商行業寒流來襲

  事實上,重資産運營模式也是大多數規模化生鮮電商自認為的優勢所在。新京報記者梳理髮現,以天天果園、本來生活、中糧我買網為代表的生鮮電商均採取自建倉儲物流,甚至投資佈局上游農業種植生産環節,僅在倉儲冷鏈環節平均每家投入資金在1億元以上。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中糧我買網、天天果園、易果生鮮均完成了C-D輪融資,金額在1億-2億美元。但在業內看來,美味七七在遲遲未能盈利與融資不暢的情況下,重資産模式反而成了其致命要害。

  “這波倒閉潮才剛剛開始。”一位知名生鮮電商高層對新京報記者表示,B2C生鮮電商一直依賴資本輸血,需要非常龐大的現金流,但從2016年融資趨勢來看,資本也逐漸回歸理性,更青睞那些形成用戶規模和流量優勢的平臺,“可以説目前寡頭競爭已經形成,那些未能構建起自有優勢的垂直生鮮電商,將會批量死亡。”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院楊達卿認為,生鮮電商要在前端構建起足夠龐大穩定的消費數據和生鮮供應,否則很容易被全線投資拖垮。“目前消費端的訂單愈加向天貓、京東等巨頭平臺傾斜,缺乏規模流量支撐的生鮮電商是步死棋。生鮮電商應該收縮品類,向專品類生鮮重攻,或者整合資源向供應鏈上游進軍。”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