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個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三個新跨越

  • 發佈時間:2016-04-11 16:13:3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哈爾濱4月11日電題:一個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三個新跨越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程子龍

  春節剛過,黑龍江省望奎縣龍薯現代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理事長常庚國遇到新難題,4個合作社聯合起來的3.6萬畝地到底種啥?咋種?這可是事關1700戶社員的頭等大事。

  第一個跨越:由專業合作社邁向合作社“航母

  望奎縣東郊鎮是傳統的馬鈴薯産區,2009年就成立了順達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但多年馬鈴薯重茬種植,使土壤板結,病蟲害增多,産量不斷下降,全鎮10萬畝耕地一多半種馬鈴薯,倒茬成為最大瓶頸。

  2013年,順達合作社把眼光瞄向了相鄰鄉鎮。先後在通江鎮和火箭鎮流轉土地種植馬鈴薯成功。當年底,由東郊鎮順達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火箭鎮的庚國玉米種植合作社、祥和玉米專業合作社以及禾豐農業合作社自發組成龍薯聯社。

  龍薯聯社經營規模擴大,自己擁有三個不同的種薯基地,按緯度從高至低分別是大興安嶺加格達奇的微型薯繁育原種基地,齊齊哈爾的種薯繁育基地,杜爾柏特蒙古族自治縣的原種一號基地。

  這個聯社逐步由最初的“換地”種植,發展到一體化經營,共用大機械規模化作業,共用大型倉儲和晾曬烘乾設備,很快探索出了“馬鈴薯-玉米-辣椒-玉米-馬鈴薯”的輪作優質種植模式,闖市場、抗風險的能力也迅速得到提高。

  今年初,常庚國請來了東北農大的專家、縣農業局的幹部、農機局的技術人員,一起分析市場形勢,種啥的難題迎刃而解。他們決定削減當家品種玉米的種植面積,由上年的2.1萬畝減到1.2萬畝,騰出耕地種植市場潛力巨大的經濟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的幅度接近一半。

  在望奎縣縣長趙鐵雨看來,合作社聯合起來力量大了,龍薯聯社自發調整種植結構,既給農民指出了方向,又替政府分了憂。

  第二個跨越:“北薯南種”結出供給側新果

  3月,北國黑龍江還未開犁,但在數千公里之外的廣東省湛江,龍薯聯社卻迎來了跨省種植馬鈴薯的“豐收季”,相當於北方馬鈴薯的雙倍市場價,龍薯聯社實現了大規模“北薯南種”新跨越。

  2014年冬天,東郊鎮黨委書記李亞文和順達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原理事長張桂雲聯手南下,在廣東湛江遂溪縣試種了500畝北方馬鈴薯,沒想到畝産高達5000斤,每斤賣到1.3元,分別高出黑龍江省春種秋收馬鈴薯近一倍。

  2015年秋,龍薯聯社在廣東遂溪縣又流轉到4800畝地,他們把大型農機具和噴灌設施一同運到了廣東,成功進行了返季馬鈴薯的大面積規模化種植。

  “看到馬鈴薯長得這麼好,我都樂得睡不著覺。”李亞文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這4800畝馬鈴薯全部與商家簽了訂單,每斤收購價1.25元。”

  李亞文算了一筆賬,種一季馬鈴薯每畝純收益超過2000元,下一季的青儲玉米平均畝純收益800元。

  廣東省遂溪縣草譚鎮釵仔村農民麥珍,一邊給馬鈴薯打包裝一邊告訴記者,她全家4口人4畝地,原來種桉樹也沒掙到錢,後來乾脆就“撂荒”了。現在承包給黑龍江人多收入2600元,打工一天還能掙80元。

  望奎縣縣委書記單偉紅認為,“北薯南種”是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發展的産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出的新果實。

  第三個跨越:新型經營主體創“精準扶貧”奇跡

  望奎縣火箭鎮的貧困戶董亮沒想到,去廣東省湛江種馬鈴薯不到半年,居然實現了長期難以實現的脫貧致富夢!

  早春3月,董亮在廣東遂溪縣草譚鎮東港村種的170畝馬鈴薯大豐收。大型農業機械已把壟破開,白花花的馬鈴薯散落在地裏,雇用的農民工給馬鈴薯一個個套上軟袋,來自浙江的收購商早已把挂車開到地頭。

  董亮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起了賬。自己前期一分錢也沒投入,扣掉龍薯聯社替他投入的成本,每畝掙2000多元,170畝地就是30多萬元的收入。

  “不到半年,這回脫胎換骨了。”過了幾十年苦日子的董亮説。

  東港村頭有一片簡易民房,來自黑龍江望奎縣的貧困戶王久艷就住在這裡。她做過肺部手術,床頭放著各種藥。愛人于景龍也因嚴重的胃病上過手術臺。她這因病致貧的一家,也是作為望奎縣“精準扶貧”的對象來這裡種馬鈴薯的。

  “5個多月我們能掙10萬元回去,改變了我們一家的命運。”王久艷從沒這麼精神煥發過。

  火箭鎮農民李建福因為沒啥掙錢門路,每年冬天一到他就開始貓冬,打麻將。但今年冬天他卻沒閒著,一直在南方管護他的馬鈴薯田。臘月二十六他才回東北過年,正月初五就急著出來了,因為南方有他惦記的馬鈴薯。

  “至少收入10萬元吧,這半年頂我以前5年的收入。”李建福挺了挺腰板對記者説。

  龍薯聯社這次帶來了27戶貧困農戶,不到半年全都脫貧致富,創造了精準扶貧的新模式。

  張桂雲向記者道出了她的“野心”:擴大返季馬鈴薯的種植面積,把馬鈴薯賣到東南亞,這樣可帶動幾百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還能在南方享受一個溫暖的冬季,這是一種“休閒農業”。

  記者採訪時,李亞文的電話總是響個不停,很多農戶找她希望今年去廣東種地,她緊接著就向常庚國説情:“再加一個吧,儘早讓他們都脫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