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饅頭何時能吃上?
- 發佈時間:2016-03-20 08:34: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馬鈴薯主食化,是近還是遠?
小小“馬鈴薯君”,火了又再火。農業部日前公佈《關於推進馬鈴薯産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佔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因此,這份《指導意見》一發佈,又在社會上引發熱議。馬鈴薯,本是餐桌上的家常菜,醋熘馬鈴薯絲、地三鮮、馬鈴薯燉牛肉……這些年,我們吃過多少馬鈴薯,恐怕數也數不清。不少人心存疑惑,為啥要提倡馬鈴薯主食開發,是糧食不夠吃了嗎?馬鈴薯作主食,怎麼個吃法?馬鈴薯産業開發,又該怎麼推進?
從“副食”到“主食”,馬鈴薯憑什麼“逆襲”?
“馬鈴薯主食開發,並不是讓大家直接把馬鈴薯當成主食吃。”中國農科院農産品加工所所長戴小楓解釋,馬鈴薯主食開發,就是用馬鈴薯加工成適合中國人消費習慣的饅頭、麵條、米粉等主食産品,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産品向産業化系列製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
讓習慣當菜吃的馬鈴薯當乾糧,是糧食不夠吃了嗎?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説:“我國糧食已連續12年豐收,推行馬鈴薯主食開發,並不意味三大口糧出現短缺。但從供給側結構來看,口糧出現‘三量齊增’現象,特別是玉米去庫存壓力大,因此要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從需求側結構來看,隨著生活水準和消費水準的提升,追求營養健康成為消費趨勢,而農産品市場結構又比較單一。因此,把馬鈴薯納入主食大家庭,有助於推進農業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對接。”
此外,推進馬鈴薯主食開發,還有利於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種植起來更為容易。
那麼,為什麼選中了馬鈴薯做主食?
食物史證明了馬鈴薯是適合人類需求的主食。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説,在歐美等國,馬鈴薯作為主食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就中國而言,在西北的陜西、寧夏部分地區,東北部分地區,馬鈴薯已經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隨著經濟發展,消費需求日漸多元,為了順應這種趨勢,我們應不斷實現主食的多元化,在全國範圍推廣馬鈴薯主食。
最令人心動的,是馬鈴薯的營養價值。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説,通過檢測發現,馬鈴薯主食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7類營養物質,還填補了日常主食中缺乏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100克的馬鈴薯中維生素的含量相當於7個蘋果的含量,或者是一個半番茄的含量,鉀的含量相當於兩根香蕉。
從事馬鈴薯育種及産業開發的希森集團董事長梁希森告訴記者:“部隊吃的壓縮餅乾99%都是馬鈴薯全粉,航太員在太空中的食物也是由馬鈴薯全粉加工成的,馬鈴薯全粉的營養價值可見一斑。”
王小虎説,項目組在內蒙古的實驗表明,堅持食用馬鈴薯全粉佔比30%的饅頭,人體中的血糖、血脂和胰島素等指標更健康。
馬鈴薯饅頭,何時能吃上?
“光聽新聞上説馬鈴薯主食化,可是在超市裏也沒見過馬鈴薯饅頭,在哪兒能買到?”説起馬鈴薯主食化,正在超市採購食品的北京市民王阿姨很好奇。
“馬鈴薯全粉營養價值比較高,一般全粉含量在20%—30%的馬鈴薯饅頭就很好吃。”梁希森説,希森集團去年6月開始工廠化生産馬鈴薯饅頭,當地普通饅頭0.5元一個,馬鈴薯饅頭1元一個,産品供不應求,還大量銷售到天津、濟南等地,北京市場也在慢慢開拓中。
不只是饅頭,在中國農科院舉行的馬鈴薯産業開發高層研討暨成果發佈會上,現場陳列了6大類154種馬鈴薯主食産品,除了饅頭、麵條這些大眾型主食,還有入口即化的豆沙糕,造型別致的菊花餅,精巧美味的曲奇餅乾……美味的口感,讓品嘗者讚不絕口。
“以馬鈴薯粉佔比40%的主食産品為例,未來10年,以20%的速度推進,馬鈴薯傳統主食産品的消費能力可達2000萬噸左右,休閒型産品的消費能力能達800萬噸左右。”王小虎説,馬鈴薯産品市場將是一片廣闊“藍海”。
“加快推進馬鈴薯産業化勢在必行。”余欣榮説,馬鈴薯産業化取得階段性進展,但要滿足潛力巨大的市場,還需要從各環節入手,不斷加快産業化步伐。
“育種創新還需加強,尤其是適宜主食加工的馬鈴薯品種選育工作。”戴小楓説,馬鈴薯因為産地、品種的不同,澱粉等幹物質含量有明顯的區別。比如山東産區的一些品種畝産可達3—4噸,但澱粉含量較低,出粉率低;相反,澱粉含量較高的甘肅“一點紅”,出粉率高,但畝産量卻僅有1—1.5噸。專家表示,如何培育出高産且高澱粉含量的品種是産業開發的另一關鍵。
王小虎介紹,農科院構建了245個馬鈴薯品種的基礎資訊數據庫,確定馬鈴薯的篩選體系。共篩選出4個生態區的18個適宜主食開發的品種,加快破解這一難題。
“加工難題亟須破解。”戴小楓認為,全粉加工環節面臨兩大難題。一是企業力量薄弱,産能較低。目前全國只有8萬噸的産能,而且實際開工率不到一半。二是生産成本偏高。“以熟粉來説,麵粉每噸成本為4000元,馬鈴薯全粉每噸需要1萬—1.2萬元。如何解決成本偏高的問題將是今後的重點。”
“主食産品要更加豐富。”余欣榮説,企業能夠靈敏地發掘市場需求,創新出更加多樣的馬鈴薯主食産品。據了解,馬鈴薯饅頭已在京津冀600多家超市銷售,但要滿足不同區域的飲食習慣,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還需要企業加大創新産品的力度。
馬鈴薯産業化,不會與三大主糧爭地
我國耕地面積有限,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大力推行馬鈴薯産業化,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會不會形成與三大主糧爭地搶水的局面?
“推廣馬鈴薯産業,不會與三大穀物搶水爭地。”曾衍德説,利用南方冬閒田、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和華北地下水超採區,因地制宜擴大馬鈴薯生産,力爭形成馬鈴薯與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局面。
“增加馬鈴薯種植面積,正好與調整種植結構相契合。”曾衍德説,當下玉米産能過剩,過去12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增加了2億多畝,其中“鐮刀彎”區域就佔了近四成。未來,“鐮刀彎”地區可以增加需水量少、産量相對較高的馬鈴薯種植面積。
馬鈴薯産業化,更應該有重點地梯次推進。余欣榮説,未來將按照“一個主中心、七個次中心”的整體佈局推進。作為主中心的北京,將成為馬鈴薯産品研發技術中心,形成一批引領性的産品配方和加工工藝。梯次推進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和西北區域馬鈴薯開發,培育消費群體,拓展消費市場,並根據區域消費習慣,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馬鈴薯産品,滿足消費需求。
馬鈴薯生産扶持政策還需逐漸落地。曾衍德介紹,有關部門將完善馬鈴薯生産扶持政策,落實農業支援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鼓勵各地對馬鈴薯加工企業實行用地、電、水、氣等價格優惠。加大對馬鈴薯生産的投入,支援種薯生産、貯藏設施建設、標準化生産技術推廣、市場與資訊服務等環節。積極探索馬鈴薯産業信貸保障和保險機制,引導金融機構擴大對馬鈴薯主食産業的信貸支援力度,增加授信額度,實行優惠利率。
“但財政資金投入只是起引導作用。”戴小楓表示,馬鈴薯産業開發涉及科研、生産、加工、流通、消費等多環節,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的帶動和示範作用,開展主食開發技術模式攻關,改進和完善主糧化加工工藝,搞好主糧化消費引導,才能真正讓馬鈴薯成為百姓餐桌上的主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