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強化品質監管一瞥
- 發佈時間:2016-04-11 08:02:0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德國 雙軌制培訓打下過硬基本功
德國技術博物館展廳裏,一台老式蒸汽機隆隆發動,牽引軸上的皮帶“指揮”著幾臺舊機床刨、銑、鑽、磨。解説員安德里亞斯站在一台車床前,一腳踩、一手壓、一手頂,幾分鐘工夫,一個穿孔小銅環就切割了出來。“這臺傢夥可有130多年曆史了,但工作起來毫不含糊。‘德國製造’就是從這樣的機器開始的。”
1896年,英國記者恩斯特·威廉姆斯出版了《德國製造》一書,指出“德國製造”能夠成功的奧秘:一是重視研發。他舉例説,一個位於埃爾博菲爾德的小企業居然雇用了60名化學家,從事在英國人眼裏一段時期內根本看不到成果的科研。實際上,這些人的工作是日復一日進行實驗和分析,直到發明新工藝或從所謂“廢料”中提煉有用物質。二是政府扶持。他舉例説,德國駐美國使團專門派外交官去研究棉花的培育過程,政府給到芝加哥參加博覽會的德國廠商報銷路費等。三是注重教育。他強調,德國的技術學校培養出了大批頂尖的手工藝人和工程師,而不是英國的營業員或家庭教師。“可以説,任何一門關於工業、科學和商業的培訓在德國都有講授,而且教得很好。這種培訓建立在良好基礎之上。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免費的,高等教育享有各種補助,實際上也是免費的。”
威廉姆斯的很多觀察至今仍有意義。特別是職業教育,被認為是“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德國的職業教育採取雙軌制,由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合作開展。初中畢業生到企業當學徒,每月大部分時間邊幹邊學,一小部分時間到政府資助的職業技術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在德國,每兩個就業者就有一個參與過職業培訓。2011年有140萬名學徒在45.5萬家企業裏工作。德國1/5的企業都參與到這種共同培養模式裏。
記者參觀了柏林的馬科斯·陶特技術學校。這所學校有學生2300人,主要培訓未來的建築工、水管工、暖氣工和電工。培訓教師彼得·格倫德説,産品品質的根本保證是勞動者的素質。雙軌制教育的目標就是讓年輕人理論聯繫實際,勝任高技術工作。格倫德帶我們參觀了水管工教室。教室盡頭搭起了一張兩層樓高的“水管網”,透明玻璃管道將高高低低十多個洗手池、抽水馬桶等連接起來。“在這個管網裏,修理下水道堵塞不能只管自己的眼前那一塊,因為這些排水系統是彼此聯繫、互有影響的。”
柏林市青少年、教育與科研部負責職業教育的斯特凡·普拉澤克説,柏林共有46家這樣的職業教育學校,每所學校側重的項目不同,彼此之間不存在競爭。由於老齡化和大學升學率提高等原因,職業教育人才供不應求。並非所有學徒都能順利畢業,約20%的學徒最終被淘汰。柏林一家提供學徒培訓的水暖管理公司負責人布裏達·弗蘭肯施泰因抱怨説,很多時候,學徒在手藝上過關了,但因為基礎教育差不會填表、不會算術,還有的在與顧客交往中很沒有禮貌。“不是所有德國人都能彬彬有禮、準時、守規矩”。
人為因素造成的品質問題在德國也不鮮見。2011年德國暴發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導致53人死亡,近4000人送醫。調查結果顯示,德國下薩克森州一家有機農場是疫情源頭,這家農場最終被關閉。2015年3月,漢莎航空公司下屬的德國之翼航班副駕駛因患抑鬱症,操控飛機撞山,150名機上人員全部遇難。事故暴露了德國航空公司在員工管理和飛行安全機制上的缺陷。最新一則安全事故則發生在今年2月9日,慕尼黑南部兩列火車相撞,造成10人死亡、百餘人受傷。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調度員人為失誤是事故的根本原因。沸沸颺颺的大眾汽車排放數據操縱醜聞,更是對“德國製造”的巨大諷刺。
德國副總理、聯邦經濟和能源部長加布裏爾近日警告説,“頂級工業企業塑造了正面的德國形象,對我們所有人都有利。一旦它做不到這點,正如大眾所發生的那樣,‘德國製造’標簽將遭到衝擊,影響遠遠超過企業本身。”
德國技術博物館解説員正在操作車床。本報記者管克江攝
日本 激發每個員工的品質責任感
品質管理是日本戰後工業立國的重要手段。日本認識到,作為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家,只有保證産品品質穩定才能成為出口大國。
二戰前至20世紀50年代,“日本製造”在歐美市場是“廉價劣質”的代名詞,日本人曾經吃過“劣質”的大虧。
受邀到日本進行指導的美國品質管理專家戴明博士被尊為“日本品質管理之父”。戴明認為,美式品質管理的缺陷在於生産管理工序是由管理者制定的,工人沒有機會參與。戴明的觀點當時在美國並未受到重視,日本企業卻取其精華,為工人積極主動參與生産管理制定了各種制度,將源於美國的統計品質管理髮展為全面品質管理。
日式品質管理的最大特點是從生産者立場出發,全員全程參與,而不是只對産品進行最終檢查。日本提出的“改善”成為全世界管理學的通用名詞。改善不是捨棄現有工藝方法重起爐灶,而是全體人員自發開展的持續性、漸進性的改進。
日本企業也曾設立獨立的質檢部門專門負責品質檢查,但是遇到各種問題。例如,檢查、修理次品不僅需要眾多技術人員,而且待修産品長時間堆積在操作間,給生産帶來極大不便。管理層徹底轉變思路,確立了“在各道工序中生産優質品”的理念。要求每一道工序必須自我檢驗,確保向下一道工序輸送百分之百合格的産品。這一舉措不僅縮減了龐大的質管部門開支,並且使員工對自身工作崗位的重要性和職責有了清醒認識。
1956年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人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改善,商品需求向多樣化方向發展。商品的設計品質和服務品質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商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經濟性以及設計、原材料等方面的問題,單靠製造部門是不夠的。要生産出使消費者對設計、製造、服務品質均滿意的産品,就需要從市場調查、開發、設計直到售後服務的全過程進行品質管理。
日本于1951年設立“戴明獎”。“戴明獎”分兩種,一種授予在研究和普及品質管理中做出貢獻的個人,稱為“戴明本獎”;另一種授予推行品質管理並取得成效的企業,稱“戴明實施獎”。1960年,日本科學技術聯盟、日本規格協會、日本商工會議所確定每年11月為全國“品質月”。這些舉措都提高了全社會的品質意識。
全面品質管理能在日本開花結果離不開其特有的企業文化土壤。經濟學家中山伊知郎提出奠定日本企業管理基礎的著名三原則:政府與企業在推進技術革新過程中盡最大努力增加而不是減少就業機會;企業須就如何推進技術革新與工會協商;由技術革新創造的經濟利益須由企業與工人共用。在此基礎上,日本創造了諸如年功序列制、終身雇傭制、全員懇談會等管理用工模式。
日本強調生産各個環節都有品質檢查的責任,圖為松下工廠生産流水線即時發現不合格産品。本報記者 田泓攝
美國 強調嚴格責任和懲罰性損害賠償
經過百年來不斷的建章立制,美國基本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産品品質檢測控制體系。1972年,美國通過了《消費品安全法》,並成立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頒布消費品安全標準,對産品進行安全監測,監督召回不合格産品。各州縣也有類似消費者事務局等機構,監督商家是否遵守法律,是否出售不合格産品、提供不合法服務等。
除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美國還有十幾個部門主管的多家政府檢驗監督機構,比如衛生與公眾服務部主管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主管的食品安全檢驗局、農業銷售局、環境保護署,商務部主管的國家標準局、海洋大氣管理局,交通部主管的聯邦航空管理局、聯邦鐵路局、國家公路效能安全管理局等,這些機構分別對各自主管的領域進行監管。
此外,美國還有大大小小的民間檢驗認證管理機構。這些管理機構多數按照消費者或者廠家的要求進行專業的檢驗檢疫,具有獨立性和公信力,也受到客戶信賴,可謂官方産品品質管理機構的補充。
美國政府層面不對消費産品進行大規模抽檢,但對於消費者的投訴,一般會立即進行嚴格調查,出現兩次投訴,則被列入重點監管範圍。美國將産品責任的性質確定為侵權的民事責任,強調嚴格責任和懲罰性損害賠償。法律規定,如果消費者因産品缺陷引發人身或財産損失,不管經銷商有沒有責任,都應承擔賠償,並且賠償數額巨大。
美國監管體系注重事後檢驗檢測,而不進行大規模抽檢,這有利於節省成本與人力,但一旦出現産品品質問題,可能帶來無法彌補的嚴重後果。此外,政出多門導致不同部門職責交叉,容易出現監管體系複雜而相互推諉責任的現象。近來出現的弗林特飲用水超標事件就暴露了美國在飲用水安全上的監管漏洞。
2014年密歇根州弗林特市切換使用本地水源之後,一直有居民投訴自來水色澤不佳、口感有異味,密歇根州政府和美國環保署數次對弗林特自來水樣本進行檢測,發現自來水鉛超標問題,但都未予重視。直到弗林特市赫爾利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莫娜·漢娜—艾迪莎研究發現,該院發現數十起嬰幼兒血鉛超標事件,且時間同該市開始使用弗林特河水的時間一致,弗林特自來水污染事件才受到輿論關注。2016年1月,美國環保署地方主管蘇姍·赫德曼因沒有及時向公眾發佈自來水鉛超標資訊遞交辭呈,但鉛超標的惡果已經種下。弗林特市政府委員會成員凱利·尼爾森向本報記者透露,該市至少數百名兒童血鉛超標。近期一項調查顯示,對美國飲用水品質有信心的美國民眾還不到一半。
弗林特河河水水質不達標,數百名兒童血鉛超標。本報記者 張朋輝攝
法國 政府與第三方機構聯合監管
在法國,國家和地方層面獨立的第三方質檢機構、組織,構成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傘”,對各類企業産品品質進行監督把關。據法國國家消費研究所統計,法國目前共有15家國家級的具有授權的消費者協會,它們在全國有近千家分支機構,為消費者提供建議,並有權要求企業從市場召回危險産品,或是在法庭上捍衛消費者的利益。
層層監管幫助消費者發現了很多産品品質問題。因雷諾汽車公司柴油發動機廢氣排放超標,法國競爭、消費和反欺詐總局對其技術中心等進行標準檢測和發動機認證的突擊檢查,獨立技術委員會也對公司進行相關質詢;法國消費者聯盟近期對成人和嬰幼兒日用美容清潔護膚品進行了抽樣檢測,發現包括牙膏、面霜、洗髮液在內的185種産品內含“令人擔憂”的物質,這些物質可能有毒性、致敏性、刺激性或造成對內分泌的干擾;非政府組織“歐洲女性共創未來”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法國市場上包括洗面奶、潤膚霜、洗髮水和濕巾等在內的嬰幼兒美容産品存在安全隱患,有299種産品含“高風險”成分,不符合歐盟和法國衛生部門的標準。
在發現嬰幼兒産品品質問題後,“歐洲女性共創未來”組織環境衛生項目負責人伊麗莎白表示,他們對一些可致敏香味物質在幾乎全部嬰幼兒産品中的存在感到吃驚,並呼籲廠商在産品標簽上註明接觸性過敏源,以便消費者能夠更加清楚地辨別其存在,同時也要求製造商禁止使用對3歲以下兒童具有高危風險的成分。
法國消費者協會不定期公佈的品質調查和政府的監管構成了對各類産品品質的主要監控。但比起來自外部的檢查,更重要的依然是企業自身檢查體系的完善,以及企業內部的質檢部門承擔起更多責任。
(本報記者管克江、田泓、張朋輝、王遠采寫)
2015年,雷諾汽車被指氮氧化物排放量超標。人民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