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進平臺,讓村集體多掙少花
- 發佈時間:2016-04-11 07:29:30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水面面積沒增加,畝均發包價格卻翻了一番還拐彎;去年發包收入500萬元,今年變成1200萬元。這是記者在鹽城市鹽都區樓王鎮莘野村採訪時聽到的新鮮事。水面發包價扶搖直上,靠的是一個平臺——農村産權交易服務中心,讓農村集體資産實現保值增值。
莘野村地處裏下河地帶,水網密布,村組集體共有1萬多畝水面。2012年起,這些水面就對外招標發包,不過,招標通知貼在村務公開欄裏,知道的人有限,承包水面養魚、種荷藕的多是本地人。由於競標不激烈,成交價低,每畝水面發包價從300元到800元不等。但今年的發包競標是在區農村産權交易服務中心進行,競標前,除在網上發佈資訊,還在本地及寶應、興化等地電視臺做廣告,吸引大量外地經營者參與競標,結果村集體水面每畝每年發包價最高達1710元,最低達1630元,而去年平均價僅為800多元;組集體水面平均發包價格每畝每年800元,是去年平均價的兩倍。
莘野村黨支部書記姜金燦告訴記者,有一個540畝大的魚塘,往年每畝發包價只有550元,今年村集體商定的底價是800元,吸引18名經營者競標,最終成交價為1410元。村集體的資産保值增值了,村民直接得益。除了村民參加新農合的個人籌資由村集體代付,所有村民根據所在村民小組的每人平均水面面積享受分紅,每人分到3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現金。
鹽都是我省開展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的試點區。該區區委農工辦經管站站長張祝蘭介紹,農村産權交易中心去年5月運作,各鄉鎮和街道也設立交易中心,兩級中心提供的服務都是無償的。交易中心開展4項業務:農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村集體資源(水面)發包,村集體資産(門面房、廠房等)發包,村級公益事業招投標。截至今年4月8日,全區已成交交易項目241宗,交易額6344.49萬元。其中,農民個人的承包土地流轉交易一般採取議價方式,由村集體統一與土地流入方協商,議價時有視頻記錄,村民代表、紀檢部門和農經站負責人現場見證,最後簽訂土地流轉合同。
“集體資産交易,面廣量大的是村集體水面發包。”張祝蘭説,以前不少村集體水面發包確實存在暗箱操作現象,村幹部私下與經營者商定發包價格,多數村民不知情,最低的發包價格每畝每年只有120元。現在,凡是村集體的水面資源,必須經過交易中心公開發包。200畝以下的在鄉鎮交易中心交易,200畝以上的到區交易中心交易。水面受讓人不到3人的,採取議價方式議價;受讓人超過3人、不足5人的,採取競標方式競標;超過5人的,則採取當場公開叫價的方式交易。去年7月14日,樓王鎮慶西村420畝水面吸引8名競標人競標,經過17次叫價,最後成交價為每畝每年1410元,而該村原來議定的底價僅為800元。同鎮譚田村的420畝魚塘,前幾年發包價只有每畝每年300多元,去年6個競標人公開叫價,最後成交價為1270元。
村級集體資産如門面房、廠房發包,也是集體資産交易的重要內容。該區潘黃街道的一個社區有100多間門面房,今年起租期陸續到期。社區村民代表組成租金評估團,了解相似類型門面房的租金後,今年起擬將租金從每間每年1000元提到5000元,在同等租金前提下優先滿足原租賃者的租賃要求,如原租賃者不願支付現在的租金,則由街道交易中心重新招標。該社區擁有的一處廠房,原租金為每年11萬元,今年重新議價,提高到20萬元。
集體資産公開交易,不僅讓村集體資産保值增值多掙錢,而且為村集體多省錢。鹽都農村公益事業,如道路、橋梁、路燈、綠化建設和河道保潔等,也納入招標。區裏規定,公益事業標的在5萬元以上的,由區級交易平臺公開招標;5萬元以下的,由鄉鎮或街道交易中心負責招標。該區農村産權交易中心主任丁紅娟介紹,張莊街道袁莊居委會的一個道路建設項目預定造價26萬元,4月8日項目在區交易中心招標,6家工程隊參與競標,最後中標的造價為24.8萬元。造價省了1萬多元,但工程品質不降低標準,區裏將指定一家監理公司監督工程品質。
本報通訊員 王業先 李慶山
本報記者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