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地錢”掛鉤要防止以地變錢

  • 發佈時間:2016-04-07 05:58:5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最大障礙,表面看是戶籍制度,實際上是“附著在戶籍背後大量福利的較高成本”。“人地錢”掛鉤,就是用新的考核機製作為指揮棒,激勵和引導地方政府走正確的城鎮化道路。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政策,要測算城鎮新增落戶人口數量,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通過相應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基建投資安排等來落實資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到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時,提出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政策。這是新提法,在筆者看來,“人地錢”掛鉤關鍵要防止“要地不要人”、以地變錢。

  “人地錢”掛鉤政策,是指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新增指標、基建投資安排都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度掛鉤,這是調動地方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積極性的政策機制。此前,《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探索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政策,實際上就是“人地掛鉤”。“人地錢”掛鉤顯然又向前邁進了一步,用新的考核機製作指揮棒,激勵和引導地方政府走正確的城鎮化道路。

  人、地、錢是城鎮化發展的三要素。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最大障礙,表面看是戶籍制度,實際上是“附著在戶籍背後大量福利的較高成本”,影響著城鎮化的品質。中國社科院的一項測算表明,目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每人平均公共成本約為13萬元,包括了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教育和住房四大方面。如何分擔城鎮化成本,成為推進城鎮化的焦點。

  錢從哪來?一些地方想方設法要建設用地指標,但要地是為了以地變錢,獲得更多土地增值收益,這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城鎮化。這些地方片面地把城鎮化等於開發區、辦新城,人為“造城”,發“土地財”,但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卻動力不夠,導致農民進了城卻留不住。城市建設用地增加了,産業發展了,但大量農民工沒有融入城市,勞動貢獻留給了所在城市,社會福利卻被甩到了輸出地。

  不過,城鎮化發展中,不少城市也有自己的苦衷。東部一些地區農業轉移人口數量較大、比例較高,有的城市農業轉移人口的數量甚至達到當地戶籍人口的幾倍。在現行稅制下,轉移人口較多的地方政府承擔了與財權不相匹配的事權,財政捉襟見肘也是常態。此外,城鎮化建設需要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一些城市地方債負擔較重。此時,“人地錢”掛鉤的辦法,就有利於調動地方積極性,讓農民工既能“住得下”又能“活得好”。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城鎮化是我國最大的內需,這是一筆收入賬;從過去土地財政單一主體發展到現在的政府、企業、個人“多元主體”,城鎮化還要算好這筆成本賬。具體而言,政府要承擔基本養老、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業要落實同工同酬制度,依法為農民工繳納社保費用;農民工要按規繳納相關費用,提升融入城市的能力。目前,我國已在江蘇、安徽兩省和寧波等62個城市(鎮)啟動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以大連為例,政府承擔40%、企業承擔32%、個人承擔28%,城鎮化不再是公共支出的難以承受之重。

  當然,“人地錢”掛鉤政策從制定到試點再到鋪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建立健全“人地錢”掛鉤政策,就要以人為中心,以人定地;要測算城鎮新增落戶人口數量,在此基礎上合理確定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通過相應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基建投資安排等來落實資金。這也意味著,城鎮化過程始終要圍繞農民工市民化這個中心,讓農民工逐步享受到與其他城鎮人口平等的公共服務與基本權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